?????? 今年5月,廣東省殘聯完成了兩件大事,一是將殘疾人業務納入“數字廣東”建設范圍,殘疾人只需動動手指就可以把事情辦好;二是廣東省殘疾人康復基地首期建設基本完成并投入使用,惠及全省540萬殘疾人及其家庭,并在華南地區乃至全國產生一定影響。中國殘聯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期間,中國殘疾人雜志社記者就此專訪了廣東省殘聯黨組書記、理事長張永安。
圖為廣東省殘聯黨組書記、理事長張永安
今年5月21日全國助殘日期間,我們廣東省的“粵省事”移動民生服務平臺正式上線,這是由廣東省政府牽頭,騰訊負責系統開發,華為提供硬件支持的國內最領先的省級數字政府樣板,也是“數字廣東”發布的第一批政務民生應用。
“粵省事”是一個微信小程序,“粵”代表廣東,“省事”就是不用出門,刷刷微信就把事辦了。第一批共有142項民生服務項目上線,其中,我們的殘疾人服務就占了9項,包括辦理殘疾人證、殘疾人個稅減免、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南粵扶殘助學金等高頻基礎業務。相比傳統的網站、APP等線上業務辦理模式,它更簡便,并且相當人性化。殘疾人只需跑一次——到醫院體檢定級,之后就可以足不出戶,在這個小程序平臺辦理各種事項。
這個平臺發布當天,首先進行現場演示的就是我們殘疾人服務項目。這是我們緊跟政府發展趨勢,將殘疾人事業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推動協調發展的一個成果,也大大加速了廣東殘疾人民生服務領域的數字化進程。除了省政府的大膽謀劃,殘聯也發揮了重要作用。一年的時間里,我們派出兩位殘疾人技術專員,專門負責對接,就殘疾人業務梳理及小程序上線事宜進行了反復測試和論證。
在全國殘聯系統中,省一級的殘疾人理事長共有三位,我是其中之一。我從殘聯的普通科員干起,近三十年了,跟著殘疾人事業一路走來,最直接地了解殘疾人之痛,也最真切地了解殘疾人之需。其中,殘疾人康復這塊,我研究多年,也傾注了最多精力。
大家都知道康復是殘疾人的第一需求,但康復究竟是什么?是學科?是專業?是職業?是行業?很難回答。過去普遍把康復歸為康復醫療,后來又有了工療、農療、職療、社療、娛療、藝療、食療等,但其學科背景和知識體系都不是醫學或者不完全是醫學。隨著殘疾概念從醫療模式到社會模式的演進,康復概念也從僅指醫學康復的狹義康復,變為包括醫學康復、教育康復、職業康復、社會康復等的廣義康復。那么,適應新概念下的康復,就要綜合地、協調地運用醫學的、社會的、教育的、職業的等一系列措施,建立多學科共同應用的康復科學體系,推動康復服務轉型升級。
狹義的康復是醫生做的,我們要做的是廣義康復、系統康復。世衛組織在2001年發布的《國際功能、殘疾和健康分類》(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Disability and Health)(簡稱ICF系統理論),提倡整合“生物、心理、社會和環境”等因素,廣東省殘疾人康復基地就是在ICF系統理論和大康復理念的指引下,進行的總體規劃,分期建設。基地占地面積56047平方米,首期建筑面積約55000平方米,投資3.5億元。一共分兩塊,一塊是教育康復,一塊是康復工程。教育康復是按照省級幼兒園的標準建設,服務5類殘疾兒童,一類一棟樓,還有一棟綜合樓,專門為這5棟樓服務,共占地3萬多平方米,我們同時招收健全及殘疾兒童,這將是全省首個健殘融合教育基地和殘疾兒童康復華南區域中心。還有1萬多平方米,要建成輔助器具華南區域中心。
目前基地二期已經立項招標,這是一所以運動功能障礙康復為特色的現代綜合康復醫療服務專科醫院,按國家三級康復醫院的標準來建,具備臨床、科研和培訓能力,日平均門診量或短期康復服務殘疾人有望達1000人次。一期二期的建筑群全部打通,還建有體育運動場館,真正實現一體化、綜合化。
這個康復基地的建設完成,對廣東省540萬殘疾人及其家庭來說,是一件大事、喜事,將為保障殘疾人的康復需求發揮重大作用,并在華南區乃至全國產生一定影響。在接下來的發展運營中,我們要加強頂層設計,既對標國際一流,又打造廣東特色,為廣大殘疾人提供實實在在的服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