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邊,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今天啊,我竟沒想到,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卻在我的心里扎下了深根……”
7歲女童朗誦飽含感情,咬字清晰準確。她的頭上佩戴著人工耳蝸。場下有觀眾打著手語談論著女孩的表現,這是一場特殊的比賽。
圖為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副主席、中國聾人協會名譽主席劉再軍為獲得少兒組一等獎選手頒獎
圖為中國聾人協會楊洋主席(左一)、廣東省殘疾人聯合會張永安理事長(右一)為獲得成人組一等獎選手
?????? 9月22日是第62屆國際聾人節,22日下午,“穗寶杯”第二屆全國聽障朗誦大賽決賽暨頒獎典禮在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舉行。該比賽由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廣東省殘疾人聯合會指導,中國聾人協會、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聯合主辦。曹青莞和楊萍獲得成人組比賽的一等獎,康成林和丘紫鈺獲得少兒組比賽的一等獎。
圖為少兒一等獎獲獎選手康成林朗誦《媽媽——回家》
?????? 據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顯示,我國殘疾性聽力障礙人群達到2780萬。“過去大家認為‘十聾九啞’,聽力障礙的人士沒辦法開口說話,但如今經過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的關心,更多的聽障人士獲得了教育的機會,所以我們希望為他們的努力和成果提供展示的平臺。”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副館長李毅萍說。
圖為少兒一等獎獲獎選手丘紫鈺朗誦《我是一個可大可小的人》
?????? 本屆賽事也得到各級殘聯、聾人協會的響應和參與,共收到2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選送參賽作品110個。最終共有45位選手進入決賽,包括少兒組選手22名,成人組選手23名。
圖為活動現場
來自湖南的徐哲霖今年4歲,是此次比賽中年齡最小的選手,他帶來了一首表達感恩的詩歌。他的老師羅雙盛告訴記者,徐哲霖的父母都是聽障人,奶奶把他送到康復中心尋求幫助,希望他能融入正常的社會生活。
羅雙盛說,徐哲霖的語言年齡僅有2歲。學習發音對于聽障孩子來說并不容易。一開始羅雙盛通過“觸摸法”教他發音,讓他觸摸自己的聲帶,學習口形,發出基本的元音音節。“每天都是重復的練習,他一個月就學會了‘爸爸’‘媽媽’,在我教的聽障孩子里是學得最快的。”
圖為成人組一等獎獲獎選手曹青莞朗誦《從今天開始,讓我們做一個春天里的人》
?????? 比賽中也不乏多才多藝的選手。其中有獲得語言競技類電視節目亞軍,現正攻讀電影學碩士學位的明星選手;有兩次在全國殘疾人藝術匯演以精彩的古箏、笛子獨奏獲獎,熱心公益,多次參加慈善義演的文藝青年;也有多次參加舞蹈比賽并獲獎,熱愛朗誦的經濟分析研究員等。
圖為成人組一等獎獲獎選手楊萍朗誦《雨巷》
?????? 王健是其中年齡最大的一位,他今年56歲,自幼因打針藥物過敏導致雙耳耳聾,靠自己學習語言,現在他說話流利還帶著“北京腔”。“60年代那會科技沒那么發達,十聾九啞,父母教我發音,在學校里我就自己摸索著去學老師說話,有人會說我‘大舌頭’,但是我從來不會因為語言的障礙感到自卑。”同時他也說到,因為小時候未接觸到正確的語音讀法,現在有些字的發音仍不準確。“看了臺上幾位少兒組選手的表現,我挺羨慕他們的。”
圖為中國聾人協會范宜濤副主席、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李毅萍副館長為獲得成人組二等獎選手頒獎
?????? 據悉,2017年,中國聾人協會聯合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成功舉辦“穗寶杯”首屆全國聽障朗誦大賽,本屆賽事也是在此基礎上的延續。李毅萍告訴記者:“作為公共文化服務機構,我覺得圖書館有義務為包括聽障讀者在內的所有殘疾人士提供服務,朗誦是一個好的形式,來讓讀者抒發對于生活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