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川有不少名特產,當地民間就盛行一句俗語,叫“車田豆腐鄭馬燒”,其中“鄭馬燒”指的是產自原鄭馬鎮的米。自2003年原鄭馬鎮并入車田鎮以后,米酒成為了車田鎮的一大特產,也“釀造”出了豐石村馬遠、劉蘭玉夫婦日益富足的小康生活。
在龍川縣車田鎮豐石村的村道一頭,隔著老遠就能聞到一陣醉人的酒香,尋香而去,原來,在一棟不起眼的民居里,竟藏著一個小有名氣的米酒作坊。已經釀了23年酒的馬遠、劉蘭玉夫婦,凌晨四點起就一直忙個不停。單蒸酒最后一茬準備出鍋,火候盡在劉蘭玉的掌握之中。從蒸飯拌曲到提純出酒,有著十多道工序,夫妻二人分工明確:粗重活都是丈夫馬遠一肩挑,而右手因為傷病不太靈活的劉蘭玉,就負責些精細活。
兩人結婚之前,丈夫馬遠就已經做了六年的米酒,但由于資金有限、經驗不足,當時一天只能產出十多斤,只能解決溫飽。兩個孩子出生后,生活有了壓力,于是他們想方設法擴大生產,更換設備。
雖然換了生產設備,一百斤的米能釀六十斤到八十斤的酒。但小作坊不是每天都能開工,有人來預訂,對于夫妻二人來說就是旺季;無人問津時,他們也只能枯坐家中,翹首以盼。為了方便米酒生產和運送,2013年夫妻倆在村里的大路邊建了新房。由于丈夫文化程度比較低,高中畢業的劉蘭玉在釀酒之余還掌管著出納,做好臺賬。為了能讓酒坊再上一個臺階,劉蘭玉還申請了小作坊證,并自學考取了食品安全管理員證。
功夫不負有心人,夫妻倆的小作坊越做越紅火,2019年他們的年產量達到了一萬斤以上,劉蘭玉算了一筆經濟賬:扣除買稻谷等材料的成本錢,每斤米酒能賺三四塊錢,一年的純收入就達到了四萬元。但夫妻倆并不安于現狀,他們正不斷學習,試圖通過網絡來拓展銷售渠道。
掃一掃,關注廣東殘聯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