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3日是第29個國際殘疾人日。
聯合國官網顯示,今年的國際殘疾人日主題為“更好地重建:朝著一個包容殘疾人、無障礙和可持續發展的后2019冠狀病毒病世界。”也是這一天,廣東一場歷時半年的文藝助殘活動,在廣東藝術劇院以文藝展演劃下句號。
當“南粵扶殘?藝海友愛”八個字出現在劇院舞臺的熒幕上,臺下座無虛席的觀眾沸騰了起來。觀眾數百人,有的是助殘志愿者、愛心企業家,還有的是殘障朋友。而在互聯網直播頁面的另一端,還有二十萬人觀看。對于許多殘障人士而言,“南粵扶殘?藝海友愛”為他們搭建了一個無障礙的新舞臺。
這場由廣東省殘疾人聯合會、廣東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廣東省志愿者聯合會主辦,廣東省殘疾人聯合會五大專門協會及廣東獅子會承辦的助殘行動,從5月開始持續在廣東省各地鋪開,截至12月,已開展286場文藝活動,約1.7萬名殘障人士參與。
而這一盛大舞臺,還只是剛剛開啟。
現場:“我的聲音你聽到了嗎?”
“我多想對你說說我的心里話”“我多想大聲地喊出我自己的聲音”“我的聲音你聽到了嗎”……在廣東藝術劇院現場,“2020年南粵扶殘?藝海友愛”頒獎典禮暨文藝展演在溫婉動人的童聲合唱《母親的微笑》里拉開帷幕。
隨著現場氣氛不斷增溫,省殘聯藝術團以及文藝工作者給大家帶來的《心鼓》《爭上游》《傲骨紅棉》節目,引發觀眾一次又一次潮水般的掌聲。其中,來自《心鼓》的吶喊,讓不少觀眾為之震撼。
在這一舞蹈中,殘障人士心酸無奈卻又心懷夢想的一幕幕勵志故事。舞者們都是聽障人士,他們有的聽不見音樂,但動作都能伴著節奏、整齊劃一。舞臺四周的四位引導者,便替代了旋律,成為每個人心中的鼓點。
不少聽障人士面對難發聲的挑戰,他們卻用這支舞蹈表達出熱愛生活,敢于拼搏的“心聲”。在舞蹈尾聲,經歷孤獨、挑戰和挫折的舞者在藝術的世界里喚回心聲,在眾人支持下,一同將內心的沖勁喚作一聲吶喊。
恰恰是那一聲吶喊,給現場主持人也留下了深深印跡。“那一刻,相信許多人也為之動容。”在活動尾聲時,主持人不吝贊美之詞。實際上,就在舞臺這一刻,“障礙”不再被放大,每個人的能量,終于得到正視。
這也是現場每一個表演傳遞的核心理念——即便身有障礙,如果這個世界無障礙了,一樣精彩紛呈。活動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南粵扶殘?藝海友愛”正是為此而生,讓每一位殘疾人可以以文藝為切口,創造可能性。
回溯:用藝術創造更多可能性
一個文藝舞臺,能為殘健共融創造什么變化?
藝術的世界里,沒有障礙;或許從搭建文藝的舞臺開始,可以創造更多的追夢舞臺。記者了解到,廣東約有540萬名殘疾人,他們有些由于身心障礙,或缺乏配套的文藝設施,或缺乏有效的組織指引,很難享有較高的精神文化生活。
據不完全統計,廣東全省經常參加文化、藝術活動的殘疾人比例僅為6.998%。為此,“2020年南粵扶殘?藝海友愛志愿服務活動”自5月啟動以來,同步在全省各地開展五類殘疾人的詩歌朗誦與聲樂、象棋、圍棋、兒童繪畫、攝影、書法等6個項目比賽。
主辦方通過引入專業志愿服務資源,力求讓殘疾人接受專業培訓,多角度充分展示自身才能,總計投入服務經費581萬元,開展文藝助殘服務286場次,全省共計1.7萬余名殘疾人參與其中,大大提升了文化藝術助殘服務的覆蓋面和專業度。
值得關注的是,1.7萬余名殘疾人中,年齡最大70歲、最小5歲,決賽階段產生了六個項目21個一等獎、37個二等獎、67個三等獎,動員了5720名殘疾人工作者、文化藝術界專業人士、志愿者參與服務,服務時間達到34320小時。
在“2020年南粵扶殘?藝海友愛”頒獎典禮暨文藝展演上,相關領導和嘉賓更是為“2020年南粵扶殘?藝海友愛”6大項目125名表現優異的殘疾人選手進行頒獎、以及20個組織進行了頒獎。一位志愿者分享道,“無論獲獎與否,殘障朋友參賽那一刻的興奮感,讓人難忘。”
未來:撬動多方建平臺,攜力助殘
記者觀察發現,過去廣東各類社會組織均有嘗試文藝助殘,但均未形成如“南粵扶殘·藝海友愛”般的影響力,覆蓋面如此之廣。志愿者亦通過殘障朋友的詩歌、攝影、揮毫、對弈、色彩,見證了文藝助殘活動幫助去除“障礙”的力量。
相關負責人分析道,“2020年南粵扶殘·藝海友愛志愿服務活動”的創新之處,在于開創了“政府部門搭臺、社會組織演戲、愛心人士奉獻、殘疾人受益”的多方助殘聯動機制,是廣東省殘疾人事業治理體系的一大創新之舉。
上述負責人表示,此次活動對政府部門之間如何聯動助殘、如何動員社會組織力量助殘開了一個好頭,通過政府和社會的多方發力、全省上下的一起聯動,也引起了社會各界人士對殘疾人特殊群體的關注與幫扶,營造了更加友好的全民助殘社會氛圍。
如何為幫助殘疾人決戰全面建設小康和決勝脫貧攻堅注入了強大的精神動力?舉辦方希望通過舉辦此次活動,能召喚更多的愛心人士加入到關愛、支持殘疾人的群體中,幫助更多的殘疾人綻放自己的風采。
值得關注的是,首屆“南粵扶殘·藝海友愛”活動已開始摸索可持續運作和發展的路徑和方法,希望撬動更多社會方參與其中,將文藝助殘活動進一步延伸,創造更大的社會價值,并打造持續的“造血”模式,匯聚社會愛心,打造成廣東助殘品牌。
掃一掃,關注廣東殘聯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