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10日
是我國第37個教師節
9日,廣東省慶祝2021年教師節
暨優秀教師表彰大會在廣州舉行
大會上公布了2014名優秀教師名單
其中,廣東省培英職業技術學校
郭惠華老師榮獲
“南粵優秀教師”稱號
劉德忠同志榮獲
“南粵優秀教育工作者”稱號
李志云老師榮獲
“廣東省第十一批特級教師”稱號
?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李志云老師的故事
“上課!同學們好!”在廣東省培英職業技術學校(下稱“省培英職校”)服裝班教室里,李志云正要給學生們講開學的防疫事項。然而,教室里沒有出現“老師好”的如常回應,而是學生們齊刷刷地站起來,凳子摩擦地面的聲音,一兩名學生喉嚨中發出“啊、咿”聲。
李志云是廣東省培英職業技術學校的副校長,也是廣東省手語專業技術鑒定專家。
這一天,她面對的是一群聽力障礙的學生,除了要說話外,還要同時打手語。這樣的工作,她已經從事了近20年。
李志云演示手語
“陰差陽錯”成特教老師、手語專家
省培英職校在廣東是一所“特別”的學校——全省唯一一所招收視力殘疾、聽力殘疾、言語殘疾、肢體殘疾學生的綜合性中等職業學校。她的開辦,填補了廣東殘疾人中等學歷教育和職業教育的空白。
2002年,剛畢業不久的李志云在父母的建議下辭去了在企業的工作,報考省培英職校。
“我大學學的就是教育和會計專業,想著成為一名老師也很不錯,到了面試時,我才知道這是一所特教學校。”因此這次“陰差陽錯”,她成為一名特殊教育老師。
學習手語是李志云的第一個挑戰。“因為要給聽障學生授課,所以掌握手語是老師的必備技能。”她說。
短短一周內,要學會入門手語,怎么辦?除了老師教授,李志云回家后不斷翻看手語書增加詞匯量,看電視、看書的時候,腦中都會將所看的內容“翻譯”成手語,看看自己會不會打。
手語的部分手勢和日常生活中一些動作很像,所以學起來不算難,難的是如何準確地理解和表達。
李志云發現,聽障人士的手語語序和健全人的口語語序不太一樣。她按照手語書學習的手語打法和他們交流時,常常不被理解。
“所以在實際的工作中,我會去跟聽障學生打手語聊天,一起吃飯,以此去了解他們的手語打法。”甚至有時候還要配合著“表演”,她總是笑說:“手語老師也是一名演員。”
李志云在課堂上向聾生講述七步洗手法
在和聽障學生交流的過程中,她發現手語竟然也有“方言”。
“老師,小春(化名)說我的壞話。”
“我沒有,她誤會我了。”
一天,聽障學生小麗(化名)和小春鬧了矛盾,兩人在快速打著手語,進行著“無聲的爭吵”。經過詳細詢問后,李志云才發現,這場爭吵是因為兩個人家鄉的手語動作不同,導致兩人誤解了對方要表達的意思。
這樣的情況不少,省培英職校面向全省招生,學生來自不同的地方,手語的打法也各有不同。地域手語的表達不一樣,導致學生之間的理解也不一樣。
因此,當學生們進入學校后,手語老師都會在與他們的交流教學過程中,逐步引導他們將手語統一,學習國家通用手語。
讓孩子們開眼界,掌握一技之長
在特殊學校,沒有學生升學率和就業率的壓力,特教老師更多關心的是學生的身心安全。
幾天前,來自汕尾的小楠(化名)又把他媽媽拉黑了。
“李老師,您幫我勸勸他吧,我們賺點錢也不容易,他的手機用了沒有多久我就沒答應給他換手機。”電話那頭是小楠的媽媽,一個普通的農村婦女此時把壓力向李志云傾訴出來。
原來,小楠看到其他孩子用上了新手機,也想換,但沒有考慮家里的經濟條件。
李志云知道,聽障孩子大多不能說話,愈發封閉自己,有心事也不向他人“多說”,只能想辦法幫他們把這個心結打開。于是,她用手語和小楠聊天,從生活情況聊到家長里短,耐心告訴他父母的不易......語言不通,心靈相同,小楠慢慢打開了心結。
李志云在課堂上向聾生講述七步洗手法
學生們還會遇到朋友交往、戀愛問題,殘疾孩子的生活,身心都會有些受限,所以特教老師總是要給孩子更多的關愛。
“我們做父母的這輩子連廣東都沒出過,更不用說坐飛機了,謝謝李老師給孩子這樣一個機會……”這是3年前,李志云帶著2017級西點班的8名聽障孩子登上飛機前往江蘇揚州參加全國殘疾人排舞大賽前,學生父母傳來的電話。
一直以來,李志云特別樂意帶學生出去“見見世面”,讓他們更多地感受城市,增加閱歷。
在平時的工作中,老師們總會去挖掘一些跟學生專業相適配的企業,帶著學生去和面包店的店員進行交流、品嘗面包。
中點課程上,點心老師豎起大拇指手勢鼓勵正在學習包餃子的聾生。
“學生們會特別感興趣,回到學校后就會嘗試去做他們品嘗過的東西,通過拓展他們在職業方面的興趣,引導他們更專注地做好自己的職業學習。”李志云說,有的學生回到老家后還會創業,創業過程中不僅僅改善了自己的經濟狀況,還會對當地的鄉村作出一些改變。像是電商專業的學生回家做起了農村淘寶電商,也解決了農村最后一公里的產品銷售渠道。
李志云感嘆,殘疾孩子也一樣在貢獻著自己的力量啊!
融合教育給殘疾孩子帶來更多教育選擇
特殊教育這條路,李志云已經走了19年,其中做班主任長達17年。
“一方面是學生情況不同,另外是備課的內容不同。”她坦言特殊教育和自己了解的教育很不同。
中醫康復技術、計算機應用、會計事務、電子商務、服裝設計與工藝、西餐烹飪……省培英職校開設了11個專業,殘疾學生們需要住校3年。
服裝基礎課上,科任教師手把手幫助聾生畫草圖
培英的美術課堂,美術老師用手語表達用色明暗關系
每年招生時,李志云都知道有很多家長期待送孩子來這里上學。但因目前的校區場地限制,只能招收約160名學生。
好消息傳來,廣東現在開展融合教育,在全省鋪開隨班就讀,鼓勵讓殘疾、身心有特殊需求的兒童和普通兒童在同一間教室一起學習,促進彼此的交流。
在今年的新生入學日上,培英的老師用手語向新生解釋辦理入學的手續
“普校開放了隨班就讀的名額,其實是給殘疾孩子更多的學習渠道,對于一些重度殘疾的孩子,需要在父母的身邊,那么如果家門口就有一家能接受殘疾孩子的普校,會減輕很多家庭照護方面的負擔。融合教育的全面鋪開挺好的。”李志云說,就近進入“普通學校”是大部分殘疾孩子及其家長的希望,但目前融合教育還處于起步階段,依然有可以調整的空間。
她認為,大家期待普校去接受殘疾孩子,但普校也有一定的接收苦衷,例如校園無障礙的建設以及校園環境是否能與不同殘疾類型的孩子相適配都需要考慮。普校或許能給殘疾孩子社交的圈子,但有時候又沒辦法滿足其日常需要。
其中,聽力的障礙或視力的障礙會導致殘疾孩子需要花更多時間去獲取知識,各方面的接受度相對來說會弱一些,要跟上普校孩子的學習進度就更難了。這樣一來,殘疾孩子自身會有一定的壓力,父母也會對學校有誤會。
同時,殘疾孩子在生理、心理上會有一些不同于普通孩子的特點,這可能會讓沒有接觸過特殊教育的普校老師倍感壓力。
令人欣慰的是,廣東各地都有了不少特教學校,特殊教育越來越被重視。李志云期待有更多年輕人加入到特殊教育行列。
另外,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廣東省有171.72萬持證殘疾人,其中聽力殘疾15.5萬人、言語殘疾2.9萬人。手語推廣也勢在必行。“我們也提倡大家積極去學習手語,能夠給聽障人士創造一個無障礙的溝通環境,讓整個社會更加和諧。”她說。
掃一掃,關注廣東殘聯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