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3日,上海,在上海市閔行區,有位“80后”,像是金庸筆下的楊過,是個“獨臂俠”。先天性沒有右手前臂的他面對別人詫異的目光,選擇了堅強;他熱愛運動,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等樣樣身手不凡;他會燒一手好菜,濃油赤醬地道的上海味;他通過努力考上了公務員……他用“永不言敗”的執著創造著不可能,書寫著無限精彩的人生傳奇;他叫楊曉春。
現年30歲的楊曉春,出生在上海一個普通農家,先天性沒有右手前臂,造成肢體性三級殘疾。用楊曉春的話說:“這樣的打擊有多大,只有經歷過的人才知道,當時爸爸一個星期沒有出門,躲在屋子里不吃不喝。”
楊曉春童年的記憶:每一次外出,都會面對他人詫異的目光;年幼的他知道了一個最普通的字眼:爭氣。殘缺的手臂意味著他需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艱辛。但是,每一件事情楊曉春都會努力做到更好。自行車,他學著騎,用手臂支撐著前行;學校大掃除的時候,他會趕在最前面,用殘疾的手端著滿滿一盆水;寫書法,用右手固定住紙,左手一筆筆地舒展……平常人能做到的,楊曉春都能做到。
楊曉春除了沒有右手前臂,其他都很健全。1.8米的身高,健碩的身體顯得很結實。國字臉,濃眉大眼,鼻梁上架著一副眼鏡,留著不長不短的頭發,說話、笑起來,露出一口潔白的牙齒,讓人感到很親切。
逆境是勇者的天堂,是弱者的地獄。楊曉春將這句話視作自己的人生信念,用它來鞭策自己。進入大學之后,他更加發奮圖強。大學期間連續獲得國家獎學金、校優秀學生獎學金、自強獎學金”。任學校團委調研部部長、學院學生會副主席。發明過“手指能動的殘疾人假肢”等作品,獲得了上海市第二十屆英特爾創新大賽的二等獎、上海市第四屆“陳嘉庚”杯青少年發明大賽三等獎。被評委上海市“優秀學生干部”、上海市“優秀畢業生”等稱號。2008年,光榮地成為一名中國共產黨正式黨員。
因為先天性沒有右手前臂境遇,楊曉春很懂得珍惜和感恩。小時候,看著父母在工作之余,還要不分嚴寒酷暑去種地、賣菜。楊曉春從小學三年級開始,無論作業有多少,每天的晚飯都是由他來做的。楊曉春說:“能夠看到父母回家安心地吃上熱氣騰騰的晚餐,是一種說不出的溫暖和幸福。”毫不夸張地說,他燒的菜可以和飯店大廚媲美。采訪、拍攝楊曉春那天,他做了蒸大閘蟹、刀豆土豆、紅燒蘿卜,從買菜到飯菜上桌用了不到兩小時,沒有任何人搭手。而且,濃油赤醬的上海味很入口。
熟悉楊曉春的人都很心疼他,勸他裝個義肢。“別提了,去年裝了一個義肢,各種不方便呀!被我扔在那不用了。”楊曉春坦誠地說。
楊曉春通過考試,今年夏天成了閔行區市場監督管理局信訪科一名公務員。在這之前,他曾有過一次失敗的公務員考試。殘缺一只手可能會讓很多人消沉,但楊曉春卻認為:“生命的意義不在于自身的完美,而在于自身無限的追求和拼搏。雖然有時候會被一些人歧視,但是,我用我自己的毅力堅強地生活,也很快樂。”
掃一掃,關注廣東殘聯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