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趙飛正在為投注的村民服務
趙飛今年29歲,是懷來縣東花園鎮垛口營村村民。2011年,趙飛為了改善家庭經濟狀況,買了一輛貨車跑運輸。不成想錢未掙到,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事故,奪走了他的雙腿,造成他雙腿膝蓋以下被截肢。沒有雙腿的人生路該怎么走?趙飛一度陷入了深深的迷惘。好在,家人朋友沒有放棄他,引導他慢慢走出陰霾,他也因此收獲愛情,走向陽光。
一場意外失去雙腿
圓臉龐,大眼睛,整齊的穿著,看得出,趙飛是個熱愛生活的小伙。
在懷來縣東花園鎮垛口營村一間租賃的門臉房里,只有幾樣簡單的家具,一張簡單的辦公桌,桌上擺放著一臺電腦。趙飛正專心地敲打著鍵盤,為投注的村民服務著。若不是趙飛的辦公桌前立著的那副雙拐,很難看出他是一個殘疾人。這一切,還得從6年前說起。
趙飛初中畢業后,便跟著父母在家務農了。眼看著周邊的同齡人要么去外地打工,要么勤奮做生意,改善家里的經濟狀況,趙飛也想改變家里貧苦的生活局面。
2011年初,趙飛用家里的積蓄買了一輛貨車跑運輸。一次運輸少則幾天,多則半月,趙飛不覺得苦,只要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將來能和父母一起進城里生活,他覺得什么都值得。
然而,好景不長,當年7月,在去往天津送煤的過程中,他不幸遭遇車禍。坐在副駕駛上的他頓時失去了知覺。隨后,血肉模糊的趙飛被緊急送往北京的一家醫院急救。
從病床上醒來后,看著圍在自己身旁的親人,趙飛輕輕地問了句:“為什么我的下身這么疼?”父母親的眼淚一下子流了下來。那一刻,趙飛才得知,自己失去了雙腿。
安裝假肢展開新生活
趙飛出院了,“剛開始,我很沮喪,但是漸漸就接受了現實。”在親人、朋友的開導下,趙飛慢慢走出了車禍的陰霾,開始思考未來的路該怎樣走。
趙飛想第一步一定要重新站起來。失去雙腿一年后,趙飛將他想安裝假肢的想法告訴了父母。父母親流著淚點了點頭,然后開始四處借錢,安排他到北京的一家康復中心安裝假肢并進行復健。那一天,他興奮不已,覺得自己的生活又有了希望。
站起來、摔倒。挪一步,摔倒。殘肢杵在硬邦邦的假肢上,把身體磨破,陣陣劇痛讓剛剛樂觀起來的趙飛意識到適應假肢也不是容易的事。沒有任何辦法,只能咬牙堅持。從只能站起來一小會兒,就不得不休息,到可以站久一點,并能夠邁步走路,不摔倒。經過一個多月的復健,趙飛開始逐漸適應,為了節省治療費用,趙飛選擇了出院回家。
勤奮樂觀撐起人生
在北京康復中心,趙飛認識了護理師張亞榮。小他4歲的張亞榮是滄州人,為人熱情細心,在康復中心的時候就給趙飛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出院時,為了方便咨詢復健情況,兩人互留了QQ。遇到問題,趙飛就向張亞榮咨詢,張亞榮都會給趙飛細心解答,并告訴他生活中的注意事項。慢慢地,兩人聊得熱烙起來。
2013年“五一”小長假,在趙飛的邀請下,張亞榮帶著同學來到懷來縣游玩。趙飛熱情款待張亞榮和她的同學們,并為他們做向導。通過這一次,趙飛和張亞榮的感情更近一步。或許是趙飛老實憨厚的性格,和這種對生活不屈服的態度感動了張亞榮,沒過多久他們就戀愛了。
只要張亞榮休息,趙飛就去北京找她,陪她看電影、吃飯、精心為她挑選些禮物。每次看到趙飛拄著雙拐輾轉公交地鐵來找她,張亞榮都很感動。考慮到趙飛行走不便,張亞榮一有時間就不讓趙飛跑,自己坐車來趙飛家陪他。
后來,在朋友的幫助下,趙飛開了一家體育彩票站,通過精心的打理,基本生活來源得以保障。
“這些年來,我不容易,張亞榮更不容易。”這是采訪中,趙飛經常重復的話。
因為殘疾,洗衣服、做飯、洗澡等很多生活上的瑣事都要張亞榮幫助完成,但是張亞榮從來沒有埋怨過,她說,“我早就做好了吃苦的準備。”
對于幸福的定義,各人的理解不同。按一般的價值標準衡量,趙飛是不幸的。但趙飛覺得自己很幸福,因為他失去了雙腿,還能走路,還能經濟獨立,還有美麗賢惠的張亞榮陪伴他,他沒有理由不知足。
經歷了許多,趙飛最深刻的體會是:能被別人需要著就是幸福,能為別人做點事就是幸福。就是因為他對生活積極的態度,和堅持不懈的努力,如今他擁有了幸福的生活。
掃一掃,關注廣東殘聯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