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的缺陷并不能阻止我們追求夢想的步伐。”這是全國政協委員、河北省邯鄲市肥鄉區曙光學校校長劉衛昌常說的一句話。他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
劉衛昌出生在肥鄉區卜寨村,1歲時患小兒麻痹癥右腿致殘。但命運沒有擊倒他,反而激發了他的斗志。他通過奮斗讓自己的人生綻放奪目光彩,還用實際行動幫助更多的殘疾人去實現夢想。
因為沒考上大學,劉衛昌自費上了大專。上大學的經歷讓他意識到,教育是改變農村孩子,尤其是殘疾孩子命運的重要途徑。因此,他1991年創辦了肥鄉區曙光學校。
有一些殘疾孩子的家長告訴劉衛昌,孩子到了上學年齡,沒有學校愿意收,希望他能辦一個特教班。作為一個殘疾人,家長們的話讓劉衛昌深受觸動,他選派了2位教師到邯鄲市特教學校進修學習,隨后創辦了肥鄉第一所聽障特教班。
從1996年到2007年,特教班培養出了80多名大學生,有很多已經走上了工作崗位。后來,肥鄉成立了專業的特教學校,根據安排,曙光學校特教班的學生都轉了過去。直到現在,劉衛昌和這些學生保持著聯系。
劉衛昌有一個名叫王景的殘疾學生,很聰明,但是特別膽怯。于是,劉衛昌就用各種方法讓王景鼓起自信。最終王景憑借優異的成績,考上大學,但因為體檢問題,學校不予錄取。劉衛昌了解情況后,跑去跟省殘聯等相關部門溝通,才使得王景順利進入大學。后來,王景又讀了研究生,在北京參加工作,并擁有了幸福的家庭。“看到他們能夠融入社會,過上正常的生活,這就是我最大的快樂。”劉衛昌說。
劉衛昌,一個地道的河北肥鄉漢子,一位殘障人士;他是曙光學校的農民校長,也是一位全國政協委員。多年來,劉衛昌一直致力于民辦教育與殘疾人事業,1997年5月曾被國家授予“全國自強模范”稱號,他的事跡被拍成專題片《綠葉對根的情意》在央視播出,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
圖為劉衛昌
拐杖與老母豬 理想與大學夢
1968年,劉衛昌出生于河北邯鄲肥鄉縣卜寨村,是家中的老幺,卻不是上帝的寵兒,一歲時因患小兒麻痹癥右腿致殘。8歲那年,劉衛昌上了小學,當別的孩子蹦跳著上學時,他卻架著雙拐,一瘸一拐地在坑洼不平的土路上往前挪。但劉衛昌一直在堅持,從沒放棄過上學的念頭。10歲那年,父親為了讓劉衛昌能放下拐杖和別的孩子一樣走路,決定帶劉衛昌去做手術。由于家境貧寒掏不起手術費,父親狠心賣掉了家里的老母豬,東拼西湊了二百元錢為小衛昌做了手術。手術成功了,術后通過堅持鍛煉,劉衛昌終于甩掉了拐杖。
1984年,劉衛昌以幾分之差高考落榜,但倔強的他沒有放棄上大學的夢想。沒錢,劉衛昌就靠著一輛破舊自行車外出到縣城、邯鄲賣菜掙錢,農閑時到學校補習。然而,命運之神卻跟劉衛昌開起了玩笑,連考4年,他未能圓了大學夢。
面對父母的失望和眾人嘲諷,劉衛昌在痛苦和絕望中思考著,一個殘疾人應怎樣面對生活?1989年,劉衛昌決定參加成人高考,以優異成績被中央財政金融學院函授部錄取。大學夢圓了,可問題又隨之而來,因為家中十分困難,學費成了最發愁的事。劉衛昌就一邊務農,一邊賣菜,半工半讀念完了三年大專課程,拿到了中央財政金融學院頒發的畢業證書。
河北省肥鄉縣民辦學校曙光學校校舍,劉衛昌校長(左二)。資料圖
1個老師7個娃“婚房”里走出的農民校長
25年前,函授期間的劉衛昌發現村里有好幾個十二三歲的孩子不僅不上學,還結伙跟外村孩子打架,是村民們眼中的“問題少年”。原來這些孩子有的沒升上初中,小學又不再接收,只好東游西逛,惹事生非。劉衛昌便萌生了辦學的念頭,既讓自己的知識學而有用,又能讓這些孩子繼續學習,同時減輕家庭和社會負擔。
1991年,劉衛昌不顧家人的極力反對,騰出自己的三間婚房辦起了曙光學校,為7名失學“問題少年”打開了教育之門。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劉衛昌的精心培育下,7名學生全部升入初中,2人升入重點中學。這樣的成績,很快就在三鄉五里引起轟動,家長們紛紛把孩子送到曙光學校,學生人數達到63人,學校后續不斷擴大。25年后,他依然執著堅守,如今曙光學校已由1個老師3間房7個娃,發展到目前有18個初中班,16個小學班,2500余名學生,并為聽障人創辦了肥鄉縣第一所聽障特教班,成為肥鄉縣規模最大的民辦學校。
聽說老校長來了,在京學習、工作的學生們來到駐地看望劉衛昌校長(中)。資料圖
25載育滿四方農村教育也要全方位
25年來,劉衛昌校長的曙光學校,共培育出3100名學生,使330多名失學兒童重返課堂,并升入高一級學校,82名聽障兒童接受了正規教育。其中軀殘學生王景于2005年考上了燕山大學。
而最初1個老師7個娃時的7個娃,早已褪去了兒時“問題少年”的草帽,有兩人在努力創業中,一人成為了人民教師,還有一人成為了律師。這也一直是讓劉衛昌堅持辦學的動力。如今劉衛昌的學生們已遍布全國各地,有清華、北航等一流大學的高材生,也有高職高專的畢業生,在各個崗位上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今年兩會,劉衛昌委員仍十分關注農村教育問題,會上會下,說的、談的幾乎都與農村教育有關。劉衛昌說,他就想為貧困地區的孩子們和民辦教育事業多做點實事。對于未來的辦學方針,他提出農村教育也需全方位,在現今學校師資力量大幅提高,擺脫基礎教育差師資力量薄弱的包袱后,不能單單滿足知識教育,農村娃娃也需要對德育、體育及藝術進行教育,育人要先教其做人,再傳其知識本領。劉衛昌最大的夢想,就是能通過自己一直的努力里,改變農村青少年的未來,讓孩子們走出屬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
掃一掃,關注廣東殘聯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