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莫天池
「名片」
莫天池,長沙人,1990年10月出生。因醫療事故罹患腦性癱瘓,先天性運動神經受損,不能獨立站立行走。20多年來,他坐在輪椅上抗擊命運,書寫了從腦癱兒到“學霸”的青春之歌。兩個月前,他拿到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計算機專業的博士全額獎學金,即將坐著輪椅去美國,開啟他的跨洋讀博路。
「故事」
5月5日,麓山南路的出租屋內,莫天池坐在輪椅上,認真品讀詹森的《藝術史》。全書1110頁,5個月時間,他已讀700多頁。
這部藝術通史著作,聚焦從史前直到20世紀末的西方藝術。再過3個月,恰好讀完全書,莫天池也要去美國求學。在這之前,他極力在書本和美劇中了解西方文化。
一只小狗依偎在輪椅旁,一只小貓靜靜趴在書桌上。這兩個小動物,是他的好朋友。
莫天池喜歡博覽群書,偏愛文學類書籍,最愛史鐵生的作品。他創造的生命奇跡,對生死、信仰等問題的思考,在漫長輪椅生涯里的自強自尊,常引發莫天池共鳴。
北周。庾信《春賦》中有言,馬是天池之龍種。生肖屬馬,母親祁彥給兒子取名“莫天池”,希望他擁有龍身上自強不息的精神。
身體的殘疾,給莫天池帶來諸多不便。四歲才會坐,七歲做完手術雙腿才不交叉,有肢體動作時就會發生痙攣,說話吞咽都有嚴重障礙,無法正常握筆寫字,書寫速度不及常人的三分之一,電腦打字僅靠兩根手指。
命乃弱者的借口,運乃強者的謙卑。他,沒有向命運屈服。
與輪椅相伴,攻堅克難20余載,莫天池以優異的成績,讀完小學到大學的所有課程,去年從中南大學碩士畢業。
這個90后男孩,不喜歡被貼上“天才”“學霸”等標簽。他眼神中流露出堅毅和執著,嘴角微微上揚時寫滿陽光和自信。
英語里有個詞“comfort zone”,譯成中文是“舒適區”。莫天池認為,這是一種不思進取的狀態:只做自己有把握的事,沒有挑戰。
而他,一直努力走出舒適區,挑戰自我,“世界那么大,我也想去看看。生活,不止眼前的擼貓遛狗追劇,還有詩和遠方。”
莫天池想走出國門,體驗不同文化和學術氛圍。
英語口語,對于有構音障礙的他來說,幾乎是一道無法逾越的坎。一個60秒的段落,他需要練一個小時。在申請出國前,他連續三個月堅持每天至少說一個半小時的口語,保證每天有一條可以通過的錄音。三個月內,他錄下三千多條錄音。聽力是最難的,每天花5個小時反復聽抄,長時間戴耳機,導致他耳朵脫皮出血。
最終,莫天池英語托福和GRE考試接近滿分,多所世界名校伸來橄欖枝。
現在,他每天在網上上外教課,用口語與外教暢通交流。向他們介紹中國傳統文化和風土人情,讓外國友人領略中華文明的魅力,這令莫天池倍感快樂充實。
莫天池計劃,去美國學習人工智能與醫療系統的融合,用自己的研究成果為更多殘疾人提供生活便利。他希望,在國外的科研團隊中,讓更多人看到中國學生的特質和風骨,“待學成定歸國,為家鄉作貢獻。”
?
掃一掃,關注廣東殘聯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