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區三里河路42號院內,有間掛著“寶明服裝”招牌的小平房。別看房子小、位置偏,生意卻一直很好。在改革開放40年的浪潮中,這間裁縫小鋪憑借著好手藝、好口碑和好服務,歷經35年風雨,屹立不倒。
圖為殘疾女裁縫
不知道的人或許想不到,這間小鋪的主人竟是一位拄著雙拐的女裁縫。作為北京首批殘疾個體戶之一,丁寶明35年來自力更生,為不計其數的普通市民、明星政要、殘疾朋友甚至航天工作人員設計制作精美服裝。
從小裁縫鋪到服裝設計工作室再到服裝加工廠,丁寶明用親身經歷見證了個體戶和服裝行業在改革開放40年中的發展全程。
上世紀80年代——
10平方米小屋開起裁縫鋪父親手書36字服務公約
丁寶明的裁縫小鋪不好找,因為位置不臨街,但隨便問個院里的居民,都能給指出準確位置。“30多年了吧,這院里的住戶搬來又搬走的,就這間小鋪沒變過。”一位居民說著把記者引到了小鋪門口。輕輕敲門,“稍等,來啦。”里面傳來爽朗的應答聲。幾十秒后,開門的是拄著雙拐的丁寶明,利落的短發,枚紅色高領衫搭配黑色V領外套,臉上掛著燦爛的笑容,看上去比她56歲的實際年齡要年輕許多。
別看丁寶明臉上總是掛著笑,誰又能想她自小就命運多舛。1963年,剛滿1歲的她因為發燒患上小兒麻痹癥,落下終身殘疾;1980年,18歲的她勤奮好學準備高考,卻在考前被告知殘疾人不能報考,大學夢瞬間破滅;1982年,20歲的她本以為可以接替母親的崗位,捧起一份養活自己的“鐵飯碗”,卻沒想到依然是因為殘疾被單位拒絕,成了一名待業青年。
好在上天雖然拿走了丁寶明的雙腿,卻給了她一雙巧手。從小就喜歡做針線活的丁寶明想到了做衣服。1983年,丁寶明用自家10平方米的臥室申請了營業執照,晚上睡覺,白天做活。“因為我情況特殊,當時政府特意照顧了我,允許我在自己家起照。”干了幾年之后,1986年,因為生意有了起色,她租下自家樓門斜對面的閑置平房,掛上了“寶明服裝加工店”的招牌。
丁寶明翻出幾張小鋪剛剛開張時的老照片,當時的這間裁縫小鋪可以用簡陋來形容,兩臺最老式的縫紉機和包縫機是當時的干活“主力”。“我的雙腳不能踩踏板,特意買了一個小馬達,接在縫紉機上代替雙腳。”照片上年輕的丁寶明燙著利落的短發,即使架著雙拐給客人量體裁衣,也始終保持著微笑。在其中一張照片里,斑駁的墻上掛著營業執照、各種獎狀和一張服務公約。服務公約上寫著:文明經商、禮貌待客、說話和氣、有問必答等36個字。“這個服務公約是我父親親手寫的,直到現在都時刻提醒我,該如何為客戶服務。”
上世紀90年代——
做壞了第一件西裝關店3年上學充電
丁寶明用認真態度和精湛手藝讓自己的裁縫小鋪經營得很有起色。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找丁寶明來做衣服的客人越來越多,甚至一些國家部委的出國人員也慕名前來。“那時候普通人穿軍便服、中山裝,但是出國人員為了出席正式場合經常要穿西裝。”第一位來找丁寶明做西裝的,是院里一位身材較胖的鄰居阿姨,可沒想到這第一身衣服就讓丁寶明給做壞了。
當時,她剛從服裝學校花了半年多時間學習完服裝剪裁和制作,可面對這位阿姨拿來的上百塊錢的料子,還是有些膽怯。服裝裁剪需要通過公式計算,丁寶明就照本宣科地按照公式裁剪,反復驗算之后下了剪子。可誰知,阿姨來試穿時還是出了問題,胳膊抬不起來。丁寶明當時就傻眼了:明明計算沒錯,怎么袖籠就出了問題?最后請教了一位老師傅才得知,裁剪公式都是按照標準體型設定的,這位阿姨體型偏胖,特體不能直接套公式。
“沒事兒寶明,這是第一次,下次你肯定就不會犯同樣的錯誤了。”阿姨一句寬慰的話讓丁寶明記了一輩子,她特別感謝阿姨給她的信任,從此發誓,要一絲不茍地認真對待自己的每一件作品。丁寶明開始琢磨,怎么才能讓客人穿上最合體的衣服,她覺得還需要繼續學習。1992年,她毅然將裁縫鋪關閉,跑去北京聯大師范學院服裝設計系讀了3年書。3年里,無冬歷夏,不管天氣多么惡劣,拄著雙拐的她,從未落下一節課。
1995年,丁寶明以優異的成績拿到了畢業證書,回到小鋪繼續當她的女裁縫。專業知識背景加上多年的開店經驗,丁寶明做衣服認真細致、穿著舒服的名聲很快流傳開了。漸漸的,越來越多的客人走進這個連座兒都沒有的小鋪,請她量體裁衣。丁寶明的生意越來越好,有時候客人甚至需要預約3個月以上。
丁寶明忙活自己的裁縫小鋪的同時,外面的服裝行業也正發生著變化。南方大批裁縫北上,駐扎在小區和商場里,服裝行業充斥著競爭的味道。但丁寶明并不慌張,她堅信只要有精湛的手藝和誠信的服務,就能留住客人。拿到了文憑之后,“寶明服裝”好似插上了翅膀,在服裝行業“飛”得更高了。
2000年以后——
練就制衣絕活拿下航天工作服項目
進入2000年之后,丁寶明對業務進行了轉型和調整,她不僅將原來的“寶明服裝加工店”注冊成了“丁寶明服裝設計工作室”,轉型做起高級定制服裝。她還成立了服裝公司和服裝廠,擁有上百名職工,承接各大企業、團體、學校的服裝批量制作。
幾乎每個穿過“寶明服裝”的客人都會說,丁寶明做的衣服好看、舒服。丁寶明說,她的訣竅就在于她的量體裁衣不靠公式,而是靠眼睛和嘴。她在設計和制作之前一定會多用嘴跟客戶溝通,多用眼睛觀察客戶的身體特征、職業特點甚至性格、愛好。所以她現在設計服裝連標準公式都不用了,全憑經驗,結合平面剪裁和立體剪裁,最后做出的成衣總是適合客戶體型、符合客戶職業特征的。
憑借高超的制衣技巧,丁寶明屢獲國內外獎項,比如全國殘疾人技能大賽“服裝制版”第一名、國際技能比賽服裝項目“男服制作”銀獎,此外她還榮獲過殘疾人就業明星、北京市勞模、全國技術能手等榮譽稱號。
2012年,精湛的技藝還讓丁寶明拿到了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嫦娥3號”工作人員服裝的項目。丁寶明回憶,當時由于保密需要,她和團隊接到訂單時并不知道要為什么任務制作衣服,但對方要求非常嚴格,要在48小時內拿出設計方案。制服扣子用什么號?怎么才能體現功能性?領子怎樣設計才能與內外衣搭配?她一遍遍修改著服裝的樣式,終于按時拿出了設計方案,并獲一致好評。經過半個月的忙碌,丁寶明如期制作完成,后來才知道自己的公司是為“嫦娥3號”航天工作人員制作服裝,因為做工精湛,最終從十幾家備選企業中脫穎而出。
經歷了30多年的努力奮斗,自己的事業從一個小裁縫鋪發展成為了服裝工廠和高級定制品牌,制作一件服裝的手工費也從80年代的兩三塊錢一條褲子,到現在的幾百元一件,身價雖然高了,但丁寶明的公益心一直都在。她說,無論服裝的潮流怎么發展,肢體殘疾人總是最難買衣服,這一點她感同身受。“我們上半身比較壯,胳膊長手長,因為運動極少,腰粗腿卻細,經常是上衣合適褲子不合適,腰塞進去了腿又太肥了。”這幾天,丁寶明就正在為身高1.82米的殘疾擊劍運動員齊凱利做衣服,能為殘疾人服務,是她最開心的事。
掃一掃,關注廣東殘聯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