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僅三年的時間,盲人何幼定一路的跑市場,最后和朋友一起建立了穩定的終端銷售,最終構成了他那令人欽佩的創業人生。
圖為盲人回鄉種蘑菇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聽到孩子在一篇題為“我的父親”的作文中對自己謀生手段的描述,老何感到很不是滋味。為什么不能靠自己的雙手創出一個事業呢?他開始通過電視廣播等所有能聽到的媒介來收集信息,當他聽到上虞市北菜南移的消息后,認為本村里土地充裕、勞動力多,就萌生了包田種地的想法。“以前從未種過蘑菇,但這一帶還沒人種,如果成功了,效益肯定不錯。”這是何幼定選擇種蘑菇的初衷。
打定主意后,何幼定與妻子在2006年底忙開了,搭棚、收稻草、集瓶子,第二年7月還專程從杭州引進300瓶蘑菇母種。可栽種并非一帆風順,搭棚所需的25萬公斤毛竹、25萬公斤稻草,接種用的1萬只鹽水瓶,除了毛竹可當地取材外,其它的都得從各地收集過來。盡管如此,付出與回報卻不成正比,就在一切辛勤準備完畢后,接種卻因菌絲出綠花而宣告培養失敗。
第一次接種失敗,直接損失了13萬元。何幼定夫婦來到省農科院向專家請教。專家十分驚訝他們創業的魄力和決心。第二次接種,何幼定特意邀請省農科院的兩位蘑菇師傅作現場指導,并購置了蘑菇接種瓶。
2007年9月初接種后,夫妻倆每天像盼著孩子出生一樣期待著,天天鉆在菇房中察看溫度。一天晚上,空調因電壓低而無法啟動,溫度升至36℃,夫妻倆半夜起來,趕往冰廠買冰,最終讓溫度降至蘑菇生長的適宜溫度。
當第一顆白蘑菇鉆出蘑菇床的那一天,何幼定別提有多開心了。種植蘑菇獲成功,讓他的創業信心有了更大的動力,在好友金偉兔的陪同下,他們跑遍了周邊的批發市場去推銷自己的蘑菇,讓他沒想到的是,比攻克生產技術難題還要難的就是市場銷售。從競爭對手的敵視到逐步認可,從客戶的忽略到重視,在市場上遇到的所有問題都在一份執著堅持下得到了一一化解,憑著一份不服輸的執著,他們把自己的產品銷到了紹興、寧波和杭州。
2008年2月,他了解到不少村民外出打工,不少農田可能會拋荒。于是他向本村包了87畝田,再搭一個蘑菇大棚。除了種蘑菇,他還籌劃著種西瓜、搞大棚蔬菜,并與海通公司簽訂包銷合同,由公司提供種子、技術輔導,大干一番。
如今,何幼定成為了當地有名的種植蘑菇大戶,同時他也開辦了農家樂餐廳。夫妻的生活過得幸福開心。
?
掃一掃,關注廣東殘聯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