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身邊有太多不同職業的朋友,因為沒有去探尋過他們的工作,所以大多數人往往只知其名,不知其里。他們的工作沒有鮮花,沒有掌聲,卻一直默默地堅守與奮斗,用熱愛點燃生命的火焰,在這些鮮為人知的崗位上發光發熱。
不一樣的背后,有同樣的精彩。
如果您身邊有這樣的朋友,請留言告知我們,一同走近,一同了解,一同致敬。
3月的中下旬,相信不少人的朋友圈都被這條消息刷屏:“一名三歲幼童在廣州地鐵丟失昂貴的人工耳蝸”(詳情)
圖為事件報道本期職場故事的主人公:每天都要跟一群需要佩戴人工耳蝸的孩子打交道。
她,就是廣東省殘疾人康復中心的語言康復教師,簡倩冰。
圖為簡倩冰
????????2002年,簡倩冰從普通幼兒園老師,走進了這個特殊的群體。
用自己所知所學投身聽障兒童教育,一做就是17年。
如果要問簡倩冰,“17年來,你是怎么堅持下來,而又不感到心累?”多半她會這樣反問:“那么多人都挺過來了,為什么我不可以?”簡倩冰每天的工作是教孩子們聽聲音、學說話。
與健全孩子相比,這些小朋友多長了一只“小耳朵”——他們從小處于無聲世界,需要靠助聽器或植入人工耳蝸獲得新“聲”。
“小耳朵”是這些孩子與有聲世界溝通的橋梁。而簡倩冰,正是幫他們連接兩個世界的“魔法師”。
圖為語言康復教師簡倩冰
????????“孩子們,誰能告訴我,什么動物可以飛起來?”教室里,簡倩冰正在給孩子們上課,一邊大聲說著,一邊用手比畫著飛翔的動作。
“我知道!”“是鳥!”孩子們紛紛舉起手,爭著上前說答案。
圖為語言康復教師簡倩冰授課
????????看上去,這里與尋常幼兒園教室并無區別:五顏六色的墻壁、排列整齊的小桌椅、可愛的卡通玩偶、氣氛活躍的課堂。
不同的是,墻頂裝了擴音設備,墻壁做了隔音處理,墻邊貼著每個孩子的聽力情況記錄表。
在廣東省殘疾人康復中心語言康復部,這樣的教室還有很多間,它們專為0-6歲的聽障兒童設計。
目前,大約有80名兒童在這里接受免費訓練。
他們來自全省各地,0-3歲采用親子同訓的教學方式,3-6歲采用學前教育和個別化教學相結合的方式。
圖為授課現場“與普通的幼兒園老師相比,我們要掌握更多的專業知識,比如助聽設備的使用、孩子聽能情況的檢測,教孩子也要有更多的耐心。”簡倩冰說。
2002年,簡倩冰辭去幼兒園老師的工作,成為廣東省殘疾人康復中心的聽障兒童康復老師。
“當時了解到聽障兒童這個特殊群體,考慮到自己也有學前教育經驗,覺得可以為這些孩子做些什么,也想換個環境,就來了這里。”
????
圖為特殊的孩子
????????即使已經有了多年的幼教經驗,面對這群特殊的孩子,簡倩冰還是遇到了不小的挑戰。
“與健全孩子相比,他們接受信息的速度更慢,比如講一個故事的時候,他們只能聽到一些關鍵詞,你需要不斷地重復講,引導孩子們慢慢去理解這個故事。”簡倩冰坦言,這比以前上課困難很多,聲音小了,擔心孩子聽不見,所以說話也要大聲。
一天下來,嗓子經常沙啞。
看到孩子教了很多遍,依然進步不明顯,她也會著急、崩潰,但還是告誡自己要調整好心態:“這是個急不來的工作,孩子進步的過程漫長,考驗的是耐心,還有付出足夠的真心。”剛來康復中心的時候,家人不理解她的選擇。
圖為授課現場
????????“他們覺得幼兒園的工作輕松安穩,而這里會接觸到患有智障、腦癱、聽障等各種病癥的孩子,要付出更多精力,做的不好還容易落下埋怨。”后來簡倩冰懷孕了,家人們又開始擔心,在這里工作久了,將來出生的孩子也會有問題。
這其實是很多人的誤解。
“兒子生下來很健康,打消了家人的顧慮。”簡倩冰說。
為了幫助聽障兒童學會聽、愿意說,簡倩冰沒少下功夫。
她和同事們一起制作教具,定期交流教學心得,與家長保持密切溝通,制定個性化的康復訓練方案,全面掌握孩子們的康復情況。
忙于工作,她只能把兒子交給母親照顧。時間長了,家人不免抱怨:“你照顧別人的孩子這么上心,為什么不多花點時間陪伴自己的孩子呢?”考慮到家里的情況,簡倩冰也動過辭職的念頭,打算回家專心照顧孩子。
“那么多人都挺過來了,為什么我不可以?”那段日子,簡倩冰在心里反復問自己,她咬咬牙,最終選擇了留下。
“花在中心孩子身上的時間,肯定比自己的孩子多。有些遺憾,但不后悔。”
圖為簡倩冰授課談起兒子的成長,她的眼角閃過一絲淚花。
兒子漸漸長大,簡倩冰也會把他帶到康復中心,讓他與這群特殊的孩子一起學習、玩耍。
“我希望讓兒子知道,自己身邊,還有這樣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需要社會的關愛和理解,要學會感恩,盡自己所能去幫助他們。”看著兒子與中心的孩子們打成一片,簡倩冰很欣慰。兒子開始理解媽媽的不容易,懂得了體諒。
“有時候加班,回家比較晚,他會主動做好飯,等著我回來。”簡倩冰說。
課間休息,康復中心為孩子們準備了營養餐,簡倩冰不放過一切讓孩子們開口說話的機會。
“誰能告訴我,碗里面都有些什么?”簡倩冰舉起盛滿蛋炒飯的小碗,向孩子們展示著。
“青菜”“雞蛋”“米飯”……孩子們爭先恐后地回答著。
在她看來,任何場合都是學習的課堂,不能只靠課堂上的教學,生活化的場景對孩子的聽力和語言訓練同樣重要。
圖為簡倩冰帶領聽障兒童“聽障兒童的康復訓練,3分靠老師,7分靠家長。”簡倩冰認為。
?
除了康復中心的專業化訓練,家長也要積極配合,全家總動員,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
圖為合照
????????17年來,在她的幫助下,一批又一批孩子進入了有聲世界,從這里順利“畢業”,進入普通的學校讀書。
“孩子們從不會說話到主動跟人打招呼,我見證著他們的點滴進步。他們開口大聲說話,是我最開心的時刻。”簡倩冰說:“這不是一份多了不起的工作,但給我帶來的是巨大的滿足感。”去年暑假,參加完高考的小惠(化名),帶著幾個同學回到康復中心,主動擔當起簡倩冰的小助教,幫著做教具、組織教學,忙前忙后。
“沒想到自己教出來的孩子都長這么大了,感覺找到了接班人。”簡倩冰說。
如今,簡倩冰還和曾帶孩子來訓練的家長們保持著聯系,家長們會經常和她分享孩子們的成績。
“三八”婦女節時,她教孩子們制作花束,孩子們把做好的花束第一時間送給了她。
簡倩冰認為,陪伴孩子們健康成長,幫助他們順利融入學校,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自己會一直堅持下去。
在康復中心外的一片空地上,有一塊屬于簡倩冰班級的小菜地。
她帶著孩子們在這里種下了各種蔬菜。
微風拂過,幼苗輕輕擺動。
她希望孩子們就像這些幼苗,在陽光的照耀下,自由生長。
多少人終其一生都沒有找到愿意為之奮不顧身的事業從這個意義來說簡倩冰是幸運的追隨內心,做認定有價值的事這一種人生樂在其中,千金不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