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一個普通的周末,滬上凌晨五點的街頭泛著涼意,大多數人還沉浸在溫夢之中。黃浦區某租屋已經亮起了燈光。74歲的黃吉人像往常一樣早早起了床,7點左右已經來到了市南中學,做好了上課的準備工作,在這個周末的上午,她還接待了首次參加項目前來上課的化學老師,處理了幾個學生問題,并安排好教室值日生。隨即,她和同事們將部分志愿者證書內頁組裝、蓋章和封包。然后著手安排智力助殘基地的培訓事宜,將5個分基地匯總的50個名單,整理后發送到市殘聯,又馬不停蹄的進行即將出版的畫冊的審稿。晚上,她得知兩個殘疾人家庭子女需要教育輔導,立刻打電話詢問清楚情況后,聯系志愿者安排課程,忙碌直至晚上10點鐘……
圖為黃吉人
????????智力助殘,立德樹人
????????往常,殘障人士沒有高學歷,缺乏一技之長,他們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而收費昂貴的“興趣班”、“家教”讓很多人望而卻步。18年前,一句“誰來幫幫我們的孩子?”深深擊中了黃吉人的內心。政治老師出身、身患殘疾的她深知教育對一個殘疾人家庭的重要性。擺脫貧困的根本還是要靠“知識改變命運”。她和一群肢殘人協會的“有志之士”們組建起智力助殘隊伍,決定幫助殘疾人子女、殘疾青少年和部分特困家庭子女接受全免費的、優質的教育。這年春天,在區殘聯的幫助下,市南中學騰出教室,21個學生組成了“新概念英語班”,來自上海外國語的學生們成了第一批志愿者老師。這就是上海心希望助學公益服務中心,也即黃吉人智力助殘工作室的開始。
如今,心希望為孩子們提供輔導班、上門家教服務,舉辦文化活動,給困難學生頒發獎、助學金,從根源上讓殘障人士家庭擺脫貧困。修車師傅張毓誠的女兒在黃吉人團隊的幫助下,順利畢業找到工作,為家里添置了三張床、寫字臺、臺燈及電腦,寫下退保申請的張毓誠興奮地喊道:“低保帽子在我頭上戴了14年,現在終于拋到太平洋了!”
黃吉人認為,“傳授知識的同時,一定要注重立德樹人,而孩子們對社會的看法尤為重要。”曾經一男同學出于對知識的渴望,混到別的班級旁聽蹭課,倔強的自尊卻使他如坐針氈,“一節課什么也沒聽進去”。直到后來在智力助殘的教室,讓他覺得“享受到了公平的教育資源。”
受助的同學們也紛紛以自己的方式回饋著社會。考入天津大學的小謝在生日這天去義務獻血;從初中開始接受輔導的小黃工作后,將自己的美術作品進行慈善義拍;曾在大學里組建志愿隊伍的夏鵬,工作后繼續去地鐵站做志愿者,她說:“志愿者傳遞給我的不僅僅是書本上的ABC,更重要的是教會我怎樣奉獻和感恩。”
黃吉人老師常說:“我一生只做了兩件事:一是教師,教書育人;二是智力助殘志愿者,幫助殘疾朋友,為了一個目標——培養青少年,這一生值得。”
教育脫貧,任重道遠
?????? 黃吉人老師小小的房間,周邊堆滿了書籍、報刊、資料,而這位坐在輪椅上的老教師發起的“智力助殘”項目,卻已從最初一個班發展到現在10個班,不僅有課程家教,還有心理輔導,參與志愿者達16300人,受助者多達5630多人。
與很多人的退休生活不同,黃吉人依然全副身心撲在工作上,談起項目來思路清晰,聲音洪亮,她說最好的養生就是來做志愿者。其實近年來她的身體也出現了一些狀況,不僅動過兩次手術,2017年8月還不慎摔了一跤,造成膝蓋髕骨骨折,而當時她心念著慈善基金會的項目審查,交完全部資料后,已然錯過了骨頭生長的最佳時機。加之年輕時堅持拄拐杖站著為學生們上課,如今再也沒有站立的力氣,素來性格堅強的她只好坐上了許久未用的輪椅。
18年智力助殘,是對教育脫貧的信念。黃老師說,現在最大的心愿是找到既懂教育,又有奉獻精神的接班人。“心希望不是一個人的事,更離不開健全的組織機構和政府的支持,‘立德樹人’‘教育脫貧’任重而道遠。”
多年來,《解放日報》、《文匯報》、《新民晚報》、《青年報》、《上海老年報》、《支部生活》雜志、上海電視臺和上海電臺等都報道了黃吉人同志從事志愿者活動的感人事跡。黃老師四十多次獲得區、市、全國榮譽稱號,如“全國少先隊優秀輔導員”、“全國新長征突擊手”、“全國優秀少年兒童工作者”、“全國優秀班主任”、“全國優秀志愿者”和上海市“三八紅旗手”、上海市“教育系統先進工作者”、上海市“愛心使者”、上海市“志愿者活動優秀組織者”、上海市“杰出志愿者”等榮譽稱號。她多次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她帶領的“黃浦區智力助殘團隊”榮獲“二00六年度黃浦區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十佳好人好事”、“上海市志愿者活動先進集體”和“2012年上海市創新型志愿服務項目”等榮譽稱號。她負責的上海市“智力助殘”項目兩度榮獲上海市志愿者活動“品牌項目”,又獲得“首屆全國優秀志愿服務項目”二等獎;上海市智力助殘志愿者服務基地被評為“上海市優秀志愿者服務基地”。
掃一掃,關注廣東殘聯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