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是醫生、老師、網格員、審核員、培訓師、藝術家……
如果你只聽到他們的工作故事,會贊嘆這是各崗位上的能人巧匠!
而當你得知他們還是一群殘障人士時,你更會感受到生命與精神的力量!!!
5月16日,新鮮出爐的2019深圳“十佳殘疾人崗位能手”帶你認識身邊的榜樣!
蓮塘社區殘協專職委員沈建平:提供個性化服務讓工作更有人情味
肢體類型殘疾人沈建平是北京2008年殘奧會火炬接力深圳站最后一棒火炬手,也是深圳市唯一榮膺中國殘聯、廣東省殘聯、深圳市殘工委、深圳市殘聯、羅湖區殘聯授予“優秀專職委員”五連冠稱號殘疾人。
圖為沈建平
沈建平曾是《廣東煤炭報》《深圳法制報》的記者,2004年成為羅湖蓮塘街道蓮塘社區殘協專職委員,他注重開展個性化服務,工作切合實際富人情味。得知蓮塘殘協有一名智力殘疾小朋友在蓮南小學上學,便促成殘協與學校以書面形式簽訂“紅領巾助殘”協議,營造校園助殘氛圍。
2008年被社區居民直選為蓮塘街道蓮塘社區居委會主任后,他聯合鵬興、廣嶺、西嶺、蓮花、長嶺、畔山、仙湖、坳下居委會簽訂《九個居委會共建助殘工作》協議書,讓社區成為為殘疾人直接提供服務的平臺,并將“送服務上門”作為工作方式。
寶安區中醫院醫生陳柏書:總是提前半小時上班為病患診治,從未準時下班
陳柏書身患小兒麻痹癥,但卻勤學自律,從小山村考入省城大學,博士畢業后成為寶安中醫院醫生。
在他的心中,為病人及同事付出越多,自己收獲的快樂才越多。于是,當醫院或科室因醫療應急情況需要醫生加班時,他總是第一個申請加班;當科室安排醫生外出義診時,他總是第一個參加義診。
圖為陳柏書
他行走并不方便,為了能有充足時間為病人提供咨詢和診治,無論嚴寒酷暑,他總是提前半小時來到診室,利用早到的時間為病友排憂解難,卻從未在正常時間下班,不斷加號診治。每當病人感謝他,他總是笑著說:“你們生病不舒服,不能耽誤,來一趟醫院不容易。”
工作四年,他從住院醫師晉升為副主任中醫師,發表學術論文13篇、科普論文近300篇,先后到企業、工廠及社區進行科普講座40余次,無論是臨床業務能力、行政管理能力還是學術素養都成為同齡人中的佼佼者。
坪山高級中學高中部教師姜建剛:在教育熱土感受人生使命感
盡管因患小兒麻痹癥留下后遺癥,左腿肌肉萎縮,但坪山高級中學高中部教師姜建剛從教30年來,始終寓教于樂、勤懇教學,毫不松弛地站在教育一線,多次榮獲“最受歡迎骨干教師”“深圳市高考工作先進個人”等光榮稱號。
圖為姜建剛
2018年,聽聞陸河縣山區學校英語教學資源稀缺,在坪山區教育局提出邀請優秀教師支教的消息后,姜建剛克服身體不便的困難,主動報名參加支教。針對班級存在英語成績參差不齊,因材施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補齊學生英語短板。僅半年多時間,所教班級學生就從對英語沒興趣甚至放棄,到逐漸喜歡英語,再到成績穩步提升,獲得幫扶地區陸河中學師生一致好評,他在這片熱土再次感受到厚重的人生使命感。
雨燕中心項目總監黎智生:從為國爭光的冰上運動員到殘友“守護者”
在剛學會走路的時候,黎智生患上了小兒麻痹癥,從此無法直立行走。2014年,黎智生來到深圳,機緣巧合之下入選了廣東省輪椅冰壺隊,擔任四壘兼指揮。2015年,他帶領廣東省隊參加第九屆全國殘疾人運動會,取得全國亞軍,也是廣東省冰雪項目首次獲獎。接著,他又入選國家隊,代表國家參加2017年世錦賽,獲得了世界亞軍。
圖為黎智生
退役之后,黎智生加入深圳市雨燕殘疾人關愛事業發展中心,為殘障人士提供就業創業和心理咨詢等服務。他兢兢業業,通過沙盤、茶話會、團隊沙龍、心理講座、個案咨詢等多元方式為殘障人士及其家屬排憂解難,受益人達300人次。
同時,他依舊專注于體育事業,為龍華區殘疾人開展門球、乒乓球、飛鏢訓練,既為深圳市、廣東省輸送體育人才,也帶動更多殘障者走出家門,在運動中康復、交友,體驗運動的樂趣。
龍華區民治街道民僑社區網格員李獻紅:多次見義勇為,曾挽救過13人生命
龍華區民治街道民僑社區網格員李獻紅全身雖夾帶著八塊鋼板、左眼缺失,但卻多次見義勇為,13次負傷,挽救過13個人的生命。
圖為李獻紅
網格員每天上班要挨家挨戶走訪,要房屋結構、住戶情況了如指掌,李獻紅就在日復一日的走訪中,走進鄰里街坊心里。遇見住戶慌著上班忘記拔鑰匙或鎖門,李獻紅會及時通告住戶,讓管理處保安關注;了解到小區住著一個獨自撫養兒子的三級精神病人,他有空就去看望,教孩子識字;看到失憶老人,他總是幫老人找到回家的路。居民都把李獻紅當成警察,給予高度信任。
而他也確實像警察,許多可疑住戶和小偷,都被李獻紅的火眼金睛發現過。工作多年,他曾抓獲搶劫犯罪嫌疑人21人,抓獲小偷數10人,提供線索數百條,協助派出所破獲大要案數10宗,沖過火場救人2次,救助老人和迷失兒童數十人。
麥稈畫傳承人聶亞平:“藝術給我第二次生命,我愿意用生命回饋藝術”
盡管身體肢體一級殘障,行動受限,但聶亞平在父親的感染下,深受家庭傳承熏陶,成為聶氏麥桿畫第六代傳承人,且技藝精湛,將傳統與現代文化融合,摸索出新時代的文化風格。
圖為聶亞平
麥稈畫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被列入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出生于傳統藝術家庭的聶亞平曾一度因為自身狀況感到難堪,但看到父親總是挺著腰板,坐在書桌前,忘我地畫圖、設計、寫字、沾畫,聶亞平的心漸漸坦蕩、樂觀起來。
在經過艱難練習后,她探索出更多的藝術風格,并積極參加社會活動,在輪椅上征戰四方,去全國各地進行藝術交流,用無數個日夜和靈巧的雙手,精雕細琢、精益求精,做出了一件件讓人驚嘆的傳統藝術作品。
鹽田鹽康殘疾人綜合服務中心殘協專員秦洪志:“工作中的我常常忘記自己是殘疾人”
“在正常的人群中讓我找到了自信和自我。”秦洪志是一名肢體二級殘疾人。
圖為秦洪志
因自身殘疾感同身受,秦洪志很想成為一名服務殘疾人群的工作者。通過考試,他成為鹽田區鹽康殘疾人綜合服務中心殘協專職委員,負責全區殘疾人輔助器具工作。于是,全區有機動輪椅車的殘疾人都有了秦洪志的電話,每當車有問題時,打給秦洪志,總會第一時間得到解決。
如今,秦洪志身上又增加了文體工作,負責鹽康殘疾人門球隊、飛鏢隊、樂隊的日常管理。而他自己也刻苦訓練,率先成為門球隊主力,成為球隊領隊兼教練。在他的帶領下,鹽康殘疾人門球隊取得了多項好成績,隊員們找到了自信,甚至能同健全人同場競技。他帶領的飛鏢隊也多次在市區級飛鏢比賽中取得好成績。
龍崗區殘疾人康復服務中心教師吳興莉:“被特殊的孩子們想著,我很滿足”
吳興莉是龍崗區殘疾人康復服務中心的優秀教師,也是一位肢體三級殘疾人。
2008年,剛大學畢業的她來到深圳,看著龍崗特殊教育學校成立并初具規模,自己也迅速成長為一位專業能力過硬的學科帶頭人。
圖為吳興莉
作為一名特教教師,吳興莉不用批改作業,卻需要幫學生擦鼻涕、穿衣服;沒升學負擔,卻需要時時思考著怎樣對孩子才最好的。她日復一日給孩子傾注愛心和耐心,孩子們也漸漸地向她打開了心門。一年開學時,一個孤獨癥孩子的家長告訴她,暑假里孩子經常念著吳老師,這讓吳興莉非常感動。
科潮達科技有限公司人力資源經理余佶璟:殘疾員工的“家長,9年培訓近3000名殘疾人就業”
18歲那年,一場大病突襲了剛剛參加工作的余佶璟,致使她雙腿癱瘓。無法接受這一切,她曾痛苦到想自殺。但看到2008年汶川地震后,余佶璟意識到生命的珍貴。此后獨自來深,重啟人生。
圖為余佶璟
2011年,余佶璟進入深圳市科潮達科技有限公司工作,在這個殘疾員工占60%以上的企業,她深感責任重大。從絕望中醒來,用愛回報社會。余佶璟用親身經歷和實踐經驗幫助一個個殘疾人,不僅關心他們的衣食住行和生活狀態,還建立起一套科學、完整、先進的殘疾人就業培訓模式,9年來培訓了近3000名殘疾人就業。
順電采購部審核副經理張能:每年經手幾百份合同均未出現差錯
在深圳家電零售企業順電公司提起“大叔”,幾乎無人不曉,那時大家對采購部審核副經理張能的昵稱。盡管身體肢體三級殘障,但這并未成為他前進的阻礙。
圖為張能
張能負責合同管理,每天面對繁瑣單據和枯燥條款,總是耐心細致,每年經手幾百份合同均未出現差錯,各類合同錄入系統的及時率、準確率保持100%。承擔新員工培訓,他制定了一套新員工培訓體系,設置實用培訓課程,手把手指導,將多年積累的流程技巧和工作經驗無私傳授,被大家尊稱為“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