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自信樂觀的莫團結
圖為牽頭組織的文娛活動
圖為拍攝抖音作品
圖為組織看望殘疾人朋友
圖為義唱現場
遇到困難找她、沒有工作找她、沒有對象找她、心情不好找她、想參與文娛活動找她……在陽江殘疾人中,莫團結這個名字被許多人熟知。面對殘疾人各種各樣的需求,莫團結總是有求必應、初心不改,成了殘疾人心目中的“知心姐姐”。
家住江城區中洲街道麻布演的莫團結,出生于1984年,3歲時因患小兒麻痹癥導致下肢殘疾,要依靠拐杖才能行走。2005年,經朋友介紹,莫團結與右手有殘疾的鄭計榮相識、結婚。婚后,夫妻倆恩愛有加、相互扶持,先后在建筑工地打工、購買挖掘機做工程、經營小賣部等,通過多年努力打拼,逐漸過上了殷實的生活。
“殘疾人通過努力奮斗,一樣能過上美好生活。”莫團結不僅用自身經歷鼓勵身邊的殘疾人,還總是熱心幫助殘疾人解決各種各樣的問題。“殘疾人融入社會最大的障礙,是因身體缺陷導致的自卑。”莫團結告訴記者,殘疾人也渴望像健全人一樣,有朋友、家庭、孩子和穩定的收入,但要真正融入社會生活,必須克服自卑心理,勇敢接受挑戰,樂觀自信生活。
莫團結建立的一個微信群里有近300人,大多都是陽江市的肢體殘疾人。他們在群里彼此分享喜事,討論難事,發布資訊,而莫團結總是不厭其煩地及時回應。經常有殘疾人私下找她談心,暢聊心事、訴說苦悶、尋求幫助,有時聊到三更半夜。“感覺我這里就是殘疾人朋友的咨詢熱線。”莫團結笑說,盡管要耗費不少時間和精力,但她始終樂此不疲。
為了促進殘疾人之間溝通交流,在丈夫的大力支持下,莫團結還經常組織殘疾人活動。她清晰地記得,2014年5月第一次組織30多名殘疾人到休閑園開展活動,因沒有提前考察,到了現場才發現休閑園的衛生間有很高的臺階,一些完全依靠輪椅的殘疾人沒辦法上廁所。盡管如此,許多第一次外出參加活動殘疾人還是玩得很開心。
此后,每次開展活動,莫團結都精心籌劃,事無巨細。每個人身體殘疾程度如何、乘坐什么交通工具、誰負責接送最方便、有什么特別的需求……這些她都了如指掌,不能有任何一點疏忽。“每次活動,我都要第一個到、最后一個離開,直到最后一個殘疾人發來平安回到家的消息,我才能安心睡覺。”莫團結說。
6年多來,莫團結已記不清到底組織了多少次活動。她驚喜地發現,許多原本不怎么說話的殘疾人變得活躍起來,有的通過活動找到人生伴侶,組建幸福的家庭;有的通過交流分享信息找到合適的工作;還有的通過合伙搞養殖等,走上了創業道路……
今年初,莫團結和幾位骨干殘疾人朋友開通了微信公眾號和抖音平臺,通過拍攝一些謳歌殘疾人自強不息精神、反映殘疾人生活中酸甜苦辣的短視頻作品,向社會傳遞他們的正能量。
物質生活富裕了,但精神生活不能是貧瘠的沙漠。莫團結深知微信群里不乏能工巧匠、多才多藝的殘疾人朋友,他們只是缺乏一個展示的舞臺。為了豐富殘疾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經過精心策劃,莫團結和柳姐、建絡等幾個志同道合的殘疾人伙伴商量之后,一起湊錢購買了一套高品質的音響設備,并在微信群里呼吁那些熱愛歌唱的殘疾人,鼓勵他們自發、自愿一起到市區的公共場所,用唱歌、小品等形式展示才藝,用聲音表達內心的勇敢與堅毅。
倡議在微信群中反響熱烈,參與者云集。于是,在市區廣場、公園,每當夜幕降臨,便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下班后的殘疾人從陽江各地趕來,相聚一堂,幾位堪比專業水準的殘疾人歌手的歌聲富有激情和感染力,吸引大批市民駐足圍觀。他們被殘疾人的樂觀精神所感染,紛紛拍手稱好。許多喜歡唱歌的市民也加入到他們中間一展歌喉,為殘疾人朋友打氣鼓勁。許多熱心市民還紛紛向他們捐款,表達敬意和支持。“我們想讓更多的殘疾人積極面對生活的挫折,用唱歌的方式表達自己內心的勇敢與堅毅,同時抒發對美好生活的感受,激發殘疾人的愛國情懷。”莫團結說。
由莫團結和大伙商議后一致決定,義唱所得款項全部用于幫助生活困難的殘疾人兄弟姐妹。下一步,為了更加規范管理和服務,莫團結計劃爭取市殘聯的支持和幫助,發起注冊成立殘疾人社會組織,匯聚社會各界公益力量,幫助更多殘疾人融入社會,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掃一掃,關注廣東殘聯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