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來伴奏,你們是合唱團團員,我們一起唱《明天會更好》。”
行無止訓練中心,電子鋼琴前端坐的肖癸汶突然扭過頭,邀請吃完蒸飯的陌生人唱歌。目光投向空氣,像是自說自話,還沒等他人回應手指便在琴鍵上舞動,沉入音樂的世界。
三位蒸飯館員工在端著剛剛蒸好的飯菜在廚房門口合影。
肖癸汶是一名孤獨癥青年,20歲這一年,他成為廣州市孤獨癥兒童服務者協會開設的樂活人生餐飲店工作人員之一,領上千元工資。早上9時開始,他打掃衛生、清潔碗碟,協助蒸飯和做菜,并送給下了訂單的人們。
行無止訓練中心是廣州市孤獨癥兒童服務者協會的另一個服務點,就在樂活人生餐飲店旁。這一天,完成了半天的工作后,肖癸汶突發意興,要給在訓練中心吃蒸飯的人們合作一場音樂會。琴聲響起,他又看了看呆愣住的陌生人們,以堅定的眼神示意——“一、二、三,起!”大家心領神會,和著奏樂配合起來,一場合唱音樂會就此開始。
采購、清潔、洗米、處理食材、蒸飯、做菜、擺盤、送餐……餐飲店的整個工作流程看似簡單,但對于缺乏系統學習和實習經歷的心智障礙青年來說充滿了挑戰。
2020年,聯合國在官網公布了2020年4月2日世界孤獨癥日宣傳主題:向成人期的過渡銜接。和許多心智障礙者一樣,肖癸汶曾在漫長的時間里尋找融入社會、就業工作的可能性,如同穿過漫長無光的隧道,途中捕捉到的一點點光,都足以讓人興奮許久。
而樂活人生的開啟,讓他們感到興奮——這里已經有5位心智障礙青年投入工作了,也許未來會有更多。工作——這是許多孤獨癥孩子家庭終其一生的愿望。
老師Winnie手把手地教錦榮切肉。
困境:精彩的一段童年后, 他們需要向成人期過渡
3月10日,荔灣區海薈城。樂活人生餐飲店一片熱鬧,心智障礙青年在經歷漫長的假期后,正式“復工”,從早上九時至下午五時制作數十份蒸飯套餐,向周邊商鋪和企業供餐。肖癸汶是其中一員,主要負責清洗碗碟和衛生工作,一個月能掙1000元。
“就業就是家長們最大的心愿,有份工就意味能生活下去。除了癸汶,這里還有4個心智障礙孩子——錦榮、蓓蕾、霍浚棋、黃浩然通過培訓,當然,也必須有一名老師帶著。”Winnie是心智障礙青年們的餐飲店老師。她告訴記者,這里是一個心智障礙孩子邊學邊工作的就業基地。
受心智障礙人士社交溝通能力、情緒問題、工作效率不高等因素影響,就業并不容易。2019年,廣州“成年心智障礙者人士就業需要跟蹤調研”調查顯示,超過60%的心智障礙家庭強烈希望心智障礙人士工作——然而,心智障礙群體正在普通企事業單位就業的比例僅為4%。
“這些孩子的童年現在很豐富,經過大家的支持和訓練,有了很好地融入社會基礎。”廣州市孤獨癥兒童服務者協會負責人說,以肖癸汶為例,他是廣州市少年宮特殊藝術家工作室的“特殊藝術家”,也是星友伴跑團的團友。美術、音樂以及奔跑訓練讓他的自我約束、情緒控制、溝通表達能力得到提升。
可即便才華滿身,肖癸汶一樣尋不到適合的一份工作。上述負責人認為,這也是目前眾多孩子面臨的瓶頸——廣州教育服務日益多元,卻缺乏貼合職業生涯規劃的培訓和實習機會。在許多家長看來,“‘不工作’終究會帶來嚴重的損失——即便才華滿身,心智障礙孩子會沒有價值感,家長最終也會耗光所有能量,家長老去,孩子怎么辦。”
“那就蒸飯,孩子能學會的!”彼時,廣州市孤獨癥兒童服務者協會已在廣泛布局,嘗試為心智障礙孩子開店試探就業可能性——樂活人生就是其中之一。Winnie曾從事企業管理崗,后來投身廣州市孤獨癥兒童服務者協會公益項目,專門負責樂活人生,“我們是邊找場地邊教孩子,后來場地定了下來,還要培訓機器使用。”
通過超過半年的培訓后,孤獨癥青年肖葵汶才開始上崗工作。
訓練:半年的培訓并不是終點,他們每天都在成長
22歲的錦榮和肖葵汶一樣是樂活人生的一員,曾經參加殘奧足球隊。“他不敢拿刀切肉做菜,每一項流程細節都需要不斷重復。”回想起錦榮最初的樣子,Winnie印象深刻,“他們能聽懂你的話,但如果不量化到多少兩就把握不了你的意圖,你喊洗碗,他真的就會只洗碗,不洗碟子,因為這就是你口頭表達的意思了。”
不過,在困難的另一面,Winnie看到了孩子們的要強,“他們很愿意學習,有時上班因為堵車遲了一兩分鐘,都會不斷問自己是不是遲了,愿意嘗試新任務。”為此,Winnie每天早上會和孩子們在一天的工作開始前進行早會,將每一個孩子要做的每一件事情以及具體到數量、動作、時間等方面的細節交待清楚,分為基礎工序、中等難度工序以及高等難度工序,不斷地重復和強調,帶著孩子不斷“升級”。
“工作了兩周后,大家都適應得挺快,掌握基礎工序了,我們就開始問,有沒有想要采購的呀,誰家離菜市場比較近。”錦榮立馬舉手。此外,Winnie還會在進行難度更高的工序時,叫上孩子們一起觀看,并把每一個動作放慢和講解,五天后,依舊是錦榮主動拿起了刀具,回想起動作要領,第一次切肉,第一刀,左手微微扶著肉塊,一刀切下,接著便是縮開輔助的手,單手細切。
“大小厚度都不均勻,可是走出第一步就很厲害了。”Winnie說,他們基本是一件件工序步驟掌握,每一天既是工作又是學習。如今一臺機器在孩子們眼中可以分解成數十個步驟。如今樂活人生在周邊商鋪的訂單下,一天需要完成三十份飯左右。錦榮每天做好防護,買了一天的食材后,坐車到荔灣區海薈城,打卡簽到,在店長指導下備料,蒸飯,送飯一條龍服務,得到顧客的贊美。
蓓蕾在蒸飯前往米中加水。
突破:一天做到第80份飯就回本,如今已為周邊供餐
任憑在小小廚房里心無旁騖地完成多少道工序,對心智障礙青年來說,最重要的依舊是形成穩定收入。協會負責人告訴記者,樂活人生項目獲得許多愛心企業的支持,“海薈城不僅提供了場地,入駐其中的商家在得知心智障礙青年們要做屬于自己的飯店后,紛紛支持員工來訂單,并向員工提供消費補貼。”
“一份飯從12元到15元不等,都是新鮮食材,每個孩子都有健康證,此外店里還在同步申辦食品經營許可證。”協會負責人說,這群孩子不簡單,從海薈城到黃沙水產市場,他們做的飯也從出品上搏得眾多企業商鋪的好感,“我們算過了,現在只能給到孩子基本工資補貼1000元,但等到一天做80份飯以上,就能購買五險一金,薪酬改為基本工資加業績。”
就在3月底,樂活人生申請的食品經營許可證新辦事項已辦結。協會負責人表示,樂活人生如今已步入正軌,“我們還會接入外賣平臺,隨著周邊地區復工復產,訂單量會上升,我們有信心做到80份。”在他看來,每個孩子都需要職業生涯發展,樂活人生預示了一種新的可能性。
據廣州市殘疾人聯合會提供的數據顯示,廣州市16~45歲持證心智障礙人士為14450名。根據不完全統計,僅36%的成年心智障礙者接受過職業培訓,未接受培訓的最主要原因是“不知道哪里提供”“不適合”或“沒什么用/缺乏針對性”。
有時,肖癸汶大發興致,工作后坐在電子鋼琴前,前來探訪的陌生人借著一碗蒸飯和一曲音樂,突然走近了彼此的世界。彼時,音樂響起,大家半吊子地應和,卻顯得溫馨,“這樣的場面在這里常有發生。”協會負責人告訴記者,“這里每個人都很努力,但只有音樂還不夠,只有蒸飯也不夠。”該負責人說,今年在廣東省智力殘疾人及親友協會指導下,廣州市孤獨癥兒童服務者協會聯合廣州市加泰慈善基金會發起相關項目,希望進一步支持心智障礙群體的生涯發展,“摸索出一套貫穿心智障礙群體全生涯的支持模式”。
掃一掃,關注廣東殘聯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