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東省殘聯組織的“助殘脫貧小康路”采訪團來到惠州市,探尋林小敏背后的故事。? ? ?
她以常人無法想象的毅力和艱辛,抗病魔,苦求知,勤創(chuàng)業(yè),樂奉獻,綻放精彩的輪椅人生。林小敏的半生經歷,暗藏著這個時代的巨大隱喻。
人物介紹
林小敏,女,1965年出生,因小兒麻痹癥致高度截癱。
1992年,榮獲“廣東省自強模范”稱號;2013年被推薦為中國殘聯第六次代表大會代表,2014年榮獲“全國自強模范”稱號,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2016年榮獲“中國好人”稱號。現任惠州市殘聯第七次代表大會主席團副主席,惠東縣勵志電腦職業(yè)培訓學校校長。
林小敏每天早上6點鐘醒來,丈夫詹容生比她更早,洗簌完畢,再抱林小敏起來。
像這樣高位截癱的重度殘疾人,要完成生活中的任何一個微小的動作:坐起、扣扣子、去衛(wèi)生間、洗臉、刷牙、吃飯、開門甚至按電梯……都要付出比常人多多少的努力。8點鐘,林小敏才能收拾完畢,丈夫抱她上車,去半小時之外的學校上班。廣東惠東平山,美麗的海邊小鎮(zhèn),勵志電腦培訓學校在縣城人人皆知,林小敏亦家喻戶曉。一上出租車,司機語氣驕傲:“這里殘疾人學電腦不要錢的。”
盡管常年受病殘折磨,55歲的林小敏依然神采奕奕,清秀綺麗,氣質樸素溫婉。同樣是高位截癱,同樣是從小身染重疾,在林小敏身上,我們仿佛看到第二個張海迪的影子。相似的遭遇和同樣的信念,讓她們在前進的路上殊途同歸。雖然身體站不起來了,但她們的心卻屹立不倒,用知識給自己的生命,架起了一個新的支點。
54年,19700個日夜
林小敏清晰記得她的童年是在背上度過的,父親的背上,母親的背上,同學的背上,老師的背上。
上世紀60年代,父親因為家庭“成分”不好,帶著母親從惠東城躲到農村,在鄉(xiāng)下小學教書。
林小敏一歲半時,一場高燒來世兇猛,醫(yī)生束手無策,兩天后,除了呼吸尚存,身體無法動彈。
當時,小兒麻痹癥肆虐成風,每年約四萬例,很多孩子為此雙腿殘疾。60年代中期,中國疫苗研制成功并開始推廣,尚未普及到林小敏出生的惠陽鄉(xiāng)下。在2000公里之外的山東聊城,10歲的玲玲也因此高位截癱,她還有一個名字:張海迪。
父母抱著她四處求醫(yī),跨越大江南北,但奇跡并沒有降臨。林小敏的下肢和右手永遠喪失了行動能力,左手僅能舉到耳朵的高度。“我的世界,只是以手臂為半徑的一個圓圈兒”。父母肝腸寸斷,除了頭和左臂,女兒全身不能動,這樣一個孩子,怎么活下去?
在那個政治動蕩的特殊年代,老百姓只求一生平安。“他們擔心我會死,又擔心我長大了怎么辦。” 母親抱著我以淚洗面,父親到處借錢。這對樸實的鄉(xiāng)村教師沒有想到,30年后,他們的女兒被邀請到北京,戴著“全國自強模范”的紅錦帶,在人民大會堂受到國家最高領導人的接見。
高位截癱有致命威脅,一是肺活量小,易引發(fā)呼吸道感染,導致窒息;二是胸部以下神經麻木,血液循環(huán)不暢,長期臥床易患褥瘡。
最初,林小敏只能躺著,背上生了褥瘡,母親日日不停地擦洗、換衣服,清洗床單和被褥。父親每天在她背后墊被子,一層、兩層、三層……逐層增高,每次墊高四分鐘、五分鐘、六分鐘……逐日增加。直到四歲,她才能坐起來。
所幸的是,父母是老師,家就在學校宿舍,再加上老師和同學的幫助,林小敏順利讀完了小學和初一。“父母無法時時刻刻看著我,多虧了有老師和同學,他們對我非常好。”時隔數十載,林小敏依然記得背過她的老師邱海,女同學林燕蘋、趙妮、林秀,林志香;還有男生,男生中有一個叫詹容生。
1979年,大雨沖毀了學校,林小敏的學習生涯就此結束。沒有學上,回家怎么辦?
“這孩子能不能養(yǎng)活自己?” 從小到大,這句話她聽了一萬次。當時,“殘疾人”不叫“殘疾人”,叫“殘廢人”。
到今天,林小敏已患病54年。54年,19700個日夜。在許多不為人知的夜晚,林小敏都在思考人生的意義。
給縣委書記的一封信
14歲,林小敏輟學回到惠東。因為買不起輪椅,此后八年,沒有出過家門。
父母上班,弟妹上學,她被抱在客廳的沙發(fā)上,旁邊放一個便盆。外面有狗叫,有孩子的笑聲,有老人的咳嗽聲,——外面的一切,她都覺得新奇,都想看看,“大狗還是小狗,男孩還是女孩,阿公還是阿婆。”幾乎整個青春歲月,林小敏獨自在沙發(fā)上度過。有時家人回來遲,為了省電,她不開燈,就坐在黑暗里。遇到停電,母親點燃煤油燈,燈光如豆,她害怕燈滅,一只手攏成半圓,護著火苗。父親每天下班帶回一份報紙,這是林小敏接觸世界唯一渠道。她從《健康報》得知招收函授學員,便報名參加了中醫(yī)、文學創(chuàng)作函授班,通過考試,取得了大專文憑。她還參加《南方日報》百年社慶征文,榮獲了一等獎。也是在報紙上,她第一次看到了張海迪,深受震撼。
隨著年齡的增長,聽說同伴一個個都有了工作,林小敏不甘心整天呆在家里。“除了讀書,我一定還能再做些什么。”
有人勸她向政府申請救濟金,她堅決拒絕,不要“同情和施舍”。某天母親領回工資,偷偷塞給她10塊錢,“以后每月給你10塊錢,存起來以后用吧。”小敏流著淚,不肯要,“我不會是一個廢人的。”
23歲時,林小敏終于擁有了人生第一臺輪椅,父親借錢買的。她要出門工作。父親一臉擔憂,潑冷水:“你這樣,能做什么?誰要你?”
1987年,林小敏瞞著父母給當時的惠東縣委書記寫信。信封上甚至連地址都不清晰,“惠東縣政府,葉月堅書記收”。信中,她懇求一份工作。很快,有了回應。葉書記批示:“盡快安排”。然而,具體怎么落實,做什么工作,怎么安排,卻是難題。父親的朋友建議:“不如開一家復印店。” 林小敏毫不猶疑地點頭同意。
20 世紀80 年代中期,電腦運用傳入中國境內,打字、復印開始在機關部門、企事業(yè)單位推廣,只有極少懂電腦應用的客商用于市場經營。1987年,惠東縣城還沒有一家復印店。很快,在縣政府的協(xié)調下,民政局騰出一間靠馬路的雜物間,作為復印店的門面。
當時,父母的工資加起來每月不足250元,一臺復印機需要7000元。父親又低頭出門借錢。
1988年1月18日,惠東縣第一家復印店開張營業(yè)。在不足6平米的店里, 一臺機器,一臺輪椅和輪椅上的林小敏。后來,她把每年“1月18日”當成自己的生日,意思是“重生”。
她邊學邊做,邊做邊學。復印一張三毛錢,小本生意,賺什么錢?第一天,1塊2;第二天,3塊4;第三天,7塊5;到第二周,有了9塊8.......當時10塊錢能買30斤大米,全家能吃半個月。若干年來,父親第一次露出由衷的笑容:“小敏,你能養(yǎng)活自己了。”
也是在那一年,1988年3月,中國殘疾人聯合會成立。它的前生,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早在五年前將“殘廢人”改成“殘疾人”。?
第二年,林小敏的復印店盈利四萬元,這在當時是一筆巨款。多年來的家庭拮據由此改變,父親再也不用“低頭出去借錢了”。
90年代初,辦公現代化還未普及,但辦公室業(yè)務卻與日俱增,林小敏抓住機遇,決定擴展業(yè)務。1990年,她添置了一臺新電腦 ,三萬元,普通人想都不敢想,她敢想敢做。
有了好設備,林小敏要學打字。操作電腦需雙手緊密配合,她只有一個手能動,行嗎?“剛開始,我連建文檔都不會。顧客要改文件,我不會改寫轉換,老是把原來的文字覆蓋了。沒辦法,只能想出一個蠢辦法,把要增加的文字打出來,再一個個貼上去。”為了練字,林小敏每天從早練到晚,直到“不看鍵盤,每分鐘輸入120個漢字。”看過她電腦打字的人無不佩服,稱贊她的單手打字為“惠東一絕”。
對這份工作,林小敏無比珍惜,每天8點準時開門,營業(yè)到晚上8點。為了控制大小便,她忍著不喝水,少吃東西,等到母親或妹妹下班才去衛(wèi)生間。冬去春來,每天坐輪椅工作10多個小時,健全人都難于承受的勞動強度,何況高度截癱的重殘人,這其中的辛酸可想而知。經過五年的艱苦創(chuàng)業(yè),一間小小的復印店擴大成兩間數碼快印店。
1992年,年僅27歲的林小敏被評為廣東省自強模范。
30年過去了,直到今天,惠東縣平山鎮(zhèn)人民路23號依然是縣政府大院,大院門口以南,小敏復印店依然在當初的位置。30年前的縣委書記葉月堅,后來調去了市政府。他是否還記得當初打開過一個殘疾女孩的來信,讓她的命運由此得到改變。
1993年,在離開惠陽鄉(xiāng)村小學的16年后,一個年輕人提著一袋青芒果走進店內。年輕人將芒果放在小敏的輪椅邊,掏出一張身份證:“我是詹容生,小學一年級背過你上學。”一年后,詹容生林小敏結婚。像小時候一樣,他背著她,抱著她,怕她受冷,怕她挨餓,直到今天,他們成為彼此的一部分。
追尋光 ?成為光
走出困境的林小敏,始終惦記著逆境中的殘疾人兄弟姐妹。“他們太難了,投出去的簡歷大多石沉大海、了無音訊。”
林小敏每年雇請七八名殘疾人到她的店里學習電腦。“沒有一技之長,就沒有立身之本。”附近縣城的殘疾人聞訊紛紛前來。然而,店面就那么大,容納不了。怎么辦?
2011年,惠粵運輸公司經理李東亮找到林小敏,愿意出資“幫殘疾人做點事”。林小敏靈機一動,“不如開一家培訓學校,免費為他們提供學習。”李東亮當即拍板答應。兩個月后,惠東縣勵志電腦職業(yè)培訓學校成立。
在這里,林小敏被稱呼“敏姐”。她像家長一樣對待每個學生。殘疾人大多因自身缺陷而生活在陰影中,他們不僅有身體的殘疾,還有心靈的創(chuàng)傷。
再重度的殘疾人,林小敏也照樣接受。從拼音教起,從加減乘除教起,讓重度殘疾人在她的學校里找回童年失去的上學樂趣。
陳旭祿來自惠東鹽洲鎮(zhèn),重殘,沒上過學,每天坐輪椅來學習。遇到下雨,林小敏就派員工接送,還經常自家?guī)э埥o他。為了解決學員的宿舍,林小敏省吃儉用,每月擠出3000元在學校附近租房。在這里,殘疾人不但得到免費的教育培訓,還得到免費的住宿。
郭曉芳16歲時因突發(fā)脊椎炎導致下肢癱瘓。當時她剛參加完中考,成績超過重點高中錄取線。郭曉芳無法接受這個現實,整天以淚洗臉,不說話,不見人,幾年不肯出門。
2012年,林小敏得知此事后,多次上門,以親身經歷勸導,幫她重新樹立對生活的信心。林小敏還找到小區(qū)管理處,解決了無障礙通道;并發(fā)動社會捐款,為曉芳買了一臺電動輪椅。經過兩年的學習,郭曉芳成為學校的老師,并在這里收獲了愛情。
林小敏生活節(jié)儉,卻讓勵志電腦職業(yè)培訓學校堅持到今天。今年,是第十個年頭。十年來,一批又一批學生從這里走出去,他們有了技術,有了工作,有了笑容。
2014年,林小敏榮獲“全國自強模范”,兩年后榮獲“中國好人”。她以自己的行動,詮釋了“自強”和“好人”的意義。
林小敏把榮譽歸功為家庭的愛、社會的善意和時代的進步。
在人民大會堂的頒獎現場,她見到了張海迪,海迪握著她的手,“好像相識了很多年。我止不住流淚,一句話說不出來。她那么親,那么美,又那么有力……”
林小敏還說:“半生來,我遇到的都是好人,他們無條件地包容、照顧我;我怕黑,走不了路;沒有他們,我寸步難行。當遇到比我更怕黑、更難的人,我想盡力拉他一把。”
年輕歲月里,她曾獨自坐在黑夜里,睜著眼睛,一動不動。她渴望有光。這么多年過去了,林小敏成為打敗黑暗的英雄,并在黑夜中點亮燈,照亮更多的人。
掃一掃,關注廣東殘聯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