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東省殘聯組織的“助殘脫貧小康路”采訪團來到始興縣,探尋張錫桶背后的故事。
都說“父親是孩子的天”,可是,1982年,張錫桶剛上小學二年級的某一天,父親就撇下他們姊妹8人,撒手人寰了。張錫桶的天也塌了,那一年,他才八歲。
頂梁柱沒了,家庭也從此陷入了極度貧困中,這讓初中沒畢業的張錫桶暗下決心——一定要靠自己的努力脫貧致富。
然而,2003年的一場車禍,高昂的治療費更是讓他那原本貧困的家庭雪上加霜。“屋漏偏逢連陰雨”,隨后他又患上了強直性脊柱炎,張錫桶因病致殘,頸部嚴重彎曲,走路只能臉朝黃土背朝天。2009年7月,他辦理了肢體四級殘疾人證。此后幾年時間里,張錫桶幾度陷入悲痛與絕望中,是親人的愛護、黨和政府的關懷,才讓他下定決心重新站起來,勇敢面對生活。
他積極參加各種技能培訓班,在2014年、2015年、2016年先后到始興縣殘聯及韶關市參加殘疾人種養培訓班、養蜂培訓班,還到廣東省殘疾人粵北就業培訓中心參加SYB創業培訓班,進一步強化自己的理論知識;空余時間,張錫桶通過網絡、書籍查閱有關農業種養方面的知識,吸取經驗。經過不懈努力,他對蘭花、猴頭菇的種植技術和養蜂技術有了一定的了解,于是,張錫桶開始萌生了創業的念頭。
當地村、鎮干部聽說他要創業,便主動上門了解情況,并答應為其提供免費的種植場地。說干就干,2014年,他將多方籌集到的6萬元作為種植蘭花的啟動資金,聯系了工人搭建蘭花種養大棚。當年年底,一個占地面積15畝的“蘭雅居蘭花種植基地”終于成功建成了。
圖為張錫桶種植的蘭花
經過幾年的努力,目前,張錫桶的蘭花基地已培育出了兩千多個深受花迷喜愛的品種,不少的蘭花愛好者都慕名前去采購他的蘭花。看著花兒的丹紅俏臉,他偶爾也會詩興大發地吟上幾句:“綠意深濃態自嬌,花環合抱小蠻腰。香肩楚楚憐微悄,才覺盈盈魄已搖”“芳心暗許月梢頭,絕色生來幾世修。燦燦星河斜照里,黑眸暗轉紺波流。”
但是,由于他的花棚規模太小,再加上蘭花的花季每年才一季,利潤極其有限,故無論張錫桶如何發動,響應的村民寥寥無幾。萬般無奈,他只得另尋蹊徑。
“民以食為天”,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日漸提高,健康飲食觀念也日漸增強,大家所追求的已不僅僅停留于“日求三餐,夜求一宿”了,他們所追求的,更多的是生活質量的改善。因而,食用菌端上餐桌的幾率就更多了,于是,張錫桶又萌生了種植食用菌的想法。
市殘聯和縣殘聯知道他的想法后,隨即給予他政策和資金等各方面的扶持。2015年,始興縣殘聯領導詳細了解了他的生產生活,給予他1.5萬元的創業資金;在韶關市殘聯修讀殘疾人種植班認識的凌老師得知情況后,也立馬放下手中工作,親自來到始興為他規劃種植基地,幫他培育所需菌種。
他雖然勤學好問,也很努力鉆研,但對于老師在培訓班課堂上講解的關于食用菌種植的理論知識,他還是感覺學得很吃力。于是,他想方設法地要到了老師們的聯系方式,私底下虛心討教。
家住韶關西聯的林老師問他:“種植食用菌是一件苦差事,拌料、殺菌、打包……每一道工序都要嚴格把控,你能吃得了這苦嗎?”求知欲極強烈的他不假思索、斬釘截鐵地回答:“能”。
于是,林老師讓他收拾鋪蓋搬到自己家里住。那時,林老師家也沒有多余的客房,他只能住在林老師家豬圈的隔壁。他每天起早摸黑、勤學苦練,絲毫不怕苦,不怕臟,不怕累。他每天都沉浸在學習帶給他收獲的喜悅之中;他樂于與豬八戒為鄰,哪怕臥室里彌漫著濃濃的豬糞味,即便每天都蓋著滿是異味的被子,心里也是甜滋滋的。他的誠心和“臥薪嘗膽”的求學精神深深地感動著林老師,于是,老師傾力傳授種植食用菌的專業技術,開單讓他按單子上的配方去庫房取料,自己配料、拌料。半個多月后,他拜別了老師,回家后便緊鑼密鼓地張羅著,買了個300斤容量的塑料桶當作消毒容器,第一次就裝了200多包猴頭菇生產包,這著實讓他欣喜了好一陣子。
圖為正種養的秀珍菇
2016年,張錫桶被當地政府確定為新時期精準扶貧對象。10月12日,他終于拿到了夢寐以求的營業執照,真正踏上了種植猴頭菇和秀珍菇的新征程。從此,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基地上,不管是刮風還是下雨,他都蹲守在它們身旁,給它們拔草、澆水、精心打理。但由于資金有限,他當時只種植了200包猴頭菇和300包秀珍菇,秀珍菇菌包借放在原周所小學的兩間閑置房內,猴頭菇菌包就堆放在蘭花棚內,就這樣,他的蘑菇基地初見雛形了。
他的努力,頓崗鎮領導看在眼里,也記在心上。2017年春節前夕,張廣華書記組織縣領導前去參觀他的種植基地,縣委常委、縣委政法委書記盧保新在縣殘聯領導班子的陪同下走訪慰問了他,深入到他的蘭花種植基地和蘑菇基地,詳細了解其創業生產情況,并鼓勵他在鞏固蘭花種植規模的基礎上再新建一個蘑菇大棚,擴大蘑菇種植規模,通過發展蘭花種植和蘑菇種植產業,實現早日增收致富的目標。
至此,張錫桶再次得到了政府的精準幫扶,在盧常委的協調溝通和縣扶貧辦、縣殘聯及頓崗鎮黨委、政府等多部門關心幫助下,他的蘭花種植基地和蘑菇基地得到了縣扶貧辦10萬元項目資金扶助,一次性購置了種植食用菌的全套設備,解決了燃眉之急。有了政府的精準幫扶,他更加干勁十足了。2017年5月,張錫桶共投入了40多萬元,又購置了一批生產猴頭菇的器材,并興建了400多平方米的菇房和蘭花工作棚。政府還幫扶他籌建了6間嶄新的無菌蘑菇房、2臺烘干機及拌料機、粉碎機、消毒機、裝袋機各一臺,安排農技員定期去他的基地進行實地指導。為了便于管理,他們夫妻倆也把家搬到了基地,每天,張錫桶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清掃菇房、查看靈芝菌種、給蘭花澆水。
圖為張錫桶的6間無菌蘑菇房
2018年,始興縣殘聯再次支持他創業資金3000元,鼓勵其擴大生產。“皇天不負有心人”,不到一年的時間,張錫桶的蘑菇品種便由當初的一兩個擴展到了十余個,菌包從500個增加到3000多個,還增加了新的靈芝菌種500多包,菌包存活率也大大提高了。
每天,他除了將食用菌送到市場菜販子的檔口外,還努力創新,竭力打造多種銷售模式,拓展其他營銷渠道。他不僅把蘭花和食用菌放到網上和各大商場進行銷售,還制作猴頭菇茶。他的猴頭菇茶不僅真材實料(100多斤鮮菇烘干后才制作出十多斤的猴頭菇茶),而且還物美價廉。
因為他心里始終有一桿秤:“什么叫生意?‘生’就是陌生,‘意’就是滿意,把陌生的人服務到滿意,就能達成‘生意’。讓別人滿意,我們就必須要給予對方急需的價值。做人、做事都靠譜,生意自然長長久久。”他還常以墨子的《商之道》之“我有利,客無利,則客不存;我利大,客利小,則客不久;客有利,我無利,皮之不存,毛將安附?客我利相當,則客久存,我則久利,然雙贏!”作為他做生意的準則。
作為頓崗鎮周所村一名殘疾人專職委員的張錫桶,始終牢記初心,從不忘本。農忙之余,他總是走家串戶,了解本村殘疾人家庭情況。只要是村里想搞蘑菇種植的農戶,他都會無條件地提供技術和場地支持。在駐村干部的協調下,他帶動本村七戶貧困戶共同種養蘑菇,如遇市場價格不佳,他就以保底的價格收購,以保證他們的收入,從而增強他們的信心。這一年,他和這幾戶貧困戶均如期地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此外,他還努力發展各種產業,極力帶動村里其他貧困戶共同走向脫貧致富的道路。
張錫桶還是一名能工巧匠。他能用他的一雙慧眼,從買回來的柴火中挑出那些名貴的還可造就之木材,根據其大小、形狀,變廢為寶,將它們雕刻成精美的茶臺,或將一些樹根制作成根雕等藝術品。他還喜歡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每每看見奇石,他都會愛不釋手地將其帶回家,精心打磨后將它們集中陳列于一個展廳里供人欣賞。此外,他還養殖蜜蜂,種植葡萄,楊梅、黃皮等水果,并自己釀造清醇可口的楊梅酒、葡萄酒。他還充分利用現代先進科技,學習用手機開發票,心地善良的他,經常會幫一些急需幫助的病患者轉發籌集資金的信息,或幫一些朋友轉發朋友圈,幫他們推銷產品。閑暇之余,他就在全民K歌APP軟件上唱唱歌,自娛自樂,他喜歡唱《感恩》《萬愛千恩》《愛你今生不后悔》《爹娘的眼淚只為兒女流》等,他說:“因為每一首歌的歌詞,都好似是為他而作,每每唱起這些歌,他都情不自禁地想起五年前(2015年),母親過世的情景。”
圖為張錫桶在精準扶貧時期新建的樓房
那一年,他送母親走完了她人生中的最后一程。堅強而懂事的他,那一天沒有掉下一滴眼淚,他強忍著內心的萬般不舍與悲痛,為母親料理了后事。都說“男兒有淚不輕彈”,可是,除了他的妻子,誰能知曉,曾今多少次,張錫桶都在夢中因思念父母而哭醒,淚水打濕了枕巾。
當別人問起他這一生最難忘的是什么時,他總是激動地說:“當一個人身處困境,孤單無助的時候,最需要的是什么?是黨和政府的關懷!當一個人絕望消沉,萬念俱灰的時候,最期盼的是什么?是一顆炙熱滾燙的心!這些,在我遭遇車禍的那些年,擁有的太多太多了,多到我終身受用。我唯一能做的是把自己所學的種養技術無償的傳授給鄉親、服務鄉親。”
如今,他的蘑菇預計每天能采摘上百斤,再加上靈芝和蘭花種植成品相繼上市,產量和產值都在逐年提高。張錫桶,用他那近乎90度彎曲、俯視范圍不足2米的殘缺的身體及180度堅挺的意志,為眾多貧困戶撐起了一片廣闊而蔚藍的天空。
掃一掃,關注廣東殘聯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