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店里忙碌,是每一天的開始,生活總是這樣繼續著。
在南沙區金洲商業區的一處僻靜的巷子里,有一家不起眼的小店“聽障美發”,這家小店是殘障人士阿發和他的繼母在經營。
難得的工作間隙,阿發最喜歡看街頭熙來攘往
最初,阿發是與姐姐、繼母共同開了這家店,姐姐也是殘障人士,但姐姐嫁人后,店里就只有繼母和他兩人操持著。每年只有春節的時候店鋪才休息三天,其他時間都是從早上八點一直營業到晚上十點。
近二十年的陪伴讓街坊四鄰離不開這家小店,每天看著阿發和繼母忙碌的身影,覺得這樣的生活才是完整的。
每一個清晨里,阿發都會和繼母早早走出家門
給客人理發的時候,阿發格外專注
阿發的繼母是萬頃沙鎮十涌人。“你們就叫我石連吧!”她這樣說。25歲那年,石連嫁給了前妻因病去世的老陳,也就是阿發的父親陳順添,這可氣壞了石連的父母。
老陳在小店里踏實和并快樂著,知道記者要來采訪,特意在小店等候。
樂觀的性格,是石連面對一切困難的不二法寶。
不過,石連依然義無反顧邁出家門,嫁進陳家,一晃就是24年。
嫁到陳家的時候,阿發19歲,姐姐21歲,石連僅僅比阿發年長六歲。姐弟倆本來是健全人,在阿發八個月大的時候,已經會叫爸爸媽媽了。一次姐弟倆同時感冒,因醫療事故都成了殘障人士。
姐弟倆沒有上過特殊學校,識字不多。小學沒畢業的石連,看著姐弟倆沒有一技之長,如何幫助姐弟倆謀生成了石連經常憂慮的問題。
在小店對面,石連租了一間房作廚房,做飯空閑時,她都會望著樓下的小店發會兒呆。
石連曾在白云區某技校學過美容美發,因此決定領著阿發姐弟倆去自己曾經學習過的技校學習理發。學手藝當然是好事,但姐弟倆無法與別人交流、聽課,于是石連只能充當起助教角色,陪著姐弟倆上課。
石連的這一段往事,在她29歲時候還登上了報紙,這張發黃的報紙到現在,還在小店的墻上掛著,成了鎮店之寶。
在報紙的下邊還有一張阿發的照片,那是阿發參加廣州2010年亞殘運火炬傳遞活動時做火炬手的照片。
大家都清楚,阿發能成為殘障人士的優秀代表,離不開繼母石連的扶持。
嫁給老陳的第二年,石連和老陳的兒子小陳就出生了。石連一邊背著小陳,一邊幫著阿發打理著小店生意,就連給客人洗頭都是背著小陳。現在二十多歲的小陳驕傲地對記者說:“不要找我媽媽理頭發,她不如我哥哥手藝好!”哥哥阿發一直都是小陳御用的理發師。
阿發不懂得手語,石連就成了阿發和這個世界打交道的翻譯。其實,石連也不懂手語,他們的交流都是自創的。一家人就靠著長期生活在一起的默契、含糊咿呀、比劃而無“障礙”地溝通。石連說阿發很聰明,她帶他的時間比帶小陳的時間要多得多。石連選擇了用更多的時間陪伴阿發姐弟倆。
石連是阿發的傾聽者
2018年,老陳直腸癌手術,石連端屎端尿,不離左右。
2020年,疫情期間,阿發突發腎結石。石連沒有猶豫,做了核酸檢測,就進醫院照顧阿發。
幫助客人給電動車充電,阿發也不忘擺出最美的“舞姿”。
石連對老陳的細心照料,讓老陳心里充滿感激。
如今,老陳手術成功,身子骨一天比一天硬朗,阿發又恢復了生龍活虎。
年過四十歲的阿發,在石連面前還是個孩子。
文雅懂禮貌的阿發,只有在石連面前才會像個孩子,淘氣和搞怪。
如今,石連一家人住在九王廟的大房子里,這棟房子是老陳照著別人家的圖紙,自己修改后設計的。
石連常說:“做人要細水長流。”的確,街坊四鄰都是“聽障美發”的好朋友。石連還說:“小時候聽別人講做人要積德行善。我很傻,也不知道自己現在算不算積德行善。”
如今看著石連一家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也許這就是上天給石連最好的眷戀吧!
掃一掃,關注廣東殘聯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