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玉轉的人生大致可以分為兩段:前半段,因為要照顧癲癇女兒,她當了47年“咿呀”學語的“娃娃”的母親;后半段,隨著女兒可以逐漸自理,她將這份化不開的母愛轉化到文明實踐愛心義剪志愿服務隊中,一把剪刀“剪”出數載助殘路。
從受助到助人,她常說:“得到別人幫助很幸福,能夠幫助別人更幸福!”
舐犢情深 照顧癲癇女兒47載
冼玉轉是佛山市三水區西南街道一名普通的退休職工。她的女兒小俊不到1歲時患了急性中毒性肺炎。在經歷連續6個小時的高燒抽搐后,腦部受到嚴重損害,智力只相當于2到3歲。在小俊18歲那年,冼玉轉下定決心讓女兒做手術,但術后卻引起腦水腫。經過9天9夜的昏迷后,她甚至喪失了基本的講話和站立能力。
面對一個可能永遠也“養不大”“脫不開”的孩子,冼玉轉沒有放棄。她和丈夫一遍遍地教女兒吃喝、走路、說話、大小便。為了讓女兒學會站立,冼玉轉用“五花大綁”的方法讓小俊在長期固定的直立中找到站的感覺;為了讓女兒學會說一句“媽媽”,她要花上一個多月的時間……
上天并沒有放過這個不幸的家庭。2006年冬,冼玉轉的丈夫罹患淋巴癌撒手人寰,冼玉轉精神近乎崩潰。但她知道自己不能倒下,女兒需要她繼續守護。除了照顧小俊的日常生活,為了讓她更多地接觸社會,退休后的冼玉轉堅持每天帶著她參加榕樹頭歌唱隊的排練,內向、暴躁的小俊從此變得活潑、溫順了。
一次,冼玉轉和小俊從公園回來,小俊看到媽媽因為爬樓大口喘氣,居然小心翼翼地拿著一杯滿滿的水從廚房出來。當小俊把水放在自己面前時,冼玉轉的眼眶紅了,“當時她還不懂得自己餓了去找吃的,但卻懂了媽媽渴了要倒水給媽媽喝。”多少年的光陰蹉跎,多少年的含辛茹苦,仿佛都在一杯水中得到了“補償”。
回饋社會一把剪刀“剪”出助殘路
日子一天天過去,慢慢地小俊走路已經很穩,也學會了接聽電話和做簡單的家務活。
“在我人生中最艱難的時候,志愿者們幫了我很多,因此我也想回報社會。”2008年,冼玉轉投身志愿助殘事業,懷著一顆感恩之心,一干就是12年。
每周跟隨志愿者服務隊探訪殘疾人家庭,冼玉轉的服務時間超過3000小時;為了給三水區殘疾人綜合服務中心的殘障人士講好故事,她從網上、圖書館、書店等地搜集素材,共手抄了6本故事書,并在家中不厭其煩地一遍遍練習。
功夫不負有心人。患有小兒麻痹癥的阿軍(化名)剛來到三水區殘疾人綜合服務中心時不會說話,一看見生人便鉆入桌底。平時阿軍的家人因工作繁忙,也對他疏于照料。而冼玉轉每次看到阿軍,都會主動與他交流聊天,并一句句地教他說話、認人。“現在阿軍會握手叫人,有時我因事未能參加志愿活動探望他,阿軍還會問冼姨去哪了。”冼玉轉笑道。
在助殘過程中,冼玉轉留意到很多行動不便或有精神、智力障礙的殘疾人往往面臨剪發難的窘境。“有的往往坐不定,會突然站起來,許多理發店都不愿意為他們剪發。”于是,在2015年,冼玉轉自費購買了一套剪發工具,并利用空閑時間進修理發技術,免費為三水區老年人、殘疾人提供上門理發服務。
“不要急,很快就好了……”每每為殘疾人理發,冼玉轉總是一邊剪一邊哄。十足的耐心來自多年為女兒小俊理發的經驗,加上認真細致的態度,冼玉轉很快就成了三水區很多殘疾人的“專屬理發師”。
▲冼玉轉(左一)參加志愿服務活動,為市民理發。/佛山市文明辦供圖
堅持助殘 余生要做到走不動為止
如今年屆七旬的冼玉轉兩鬢斑白,但眉眼間仍是一抹從容與和善。
她堅持爬七八層樓梯為行動不便的老人家理發,到離家較遠的地方探訪殘疾人家庭……“雖然有時也會覺得累,但付出了覺得很開心。”冼玉轉說。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發生,防疫一線工作人員每天堅守戰疫最前線,鮮有時間理發,部分理發店仍處于暫停營業狀態,越來越長的頭發,給他們的工作造成了一定影響。在冼玉轉的帶領下,佛山三水區好人聯合會志愿服務隊旗下的文明實踐愛心義剪志愿服務隊,為戰斗在防疫一線的工作人員提供愛心義剪志愿服務,貼心為他們解決“煩惱絲”。
從2020年2月26日開始,短短一個月,這支愛心義剪志愿服務隊先后為101個崗哨點工作人員、85戶困難老人家庭理發,共計服務600余人。
榮獲廣東省道德模范提名獎、入選中國好人榜、被評為“廣東好人”“廣東百名慈母”……這些年來,冼玉轉身上有著不少標簽。“這些對我來說是一種鞭策,我會一直助殘,直到走不動為止。”冼玉轉說。
用半生堅守詮釋母愛,以余生助殘回饋社會。從母愛到大愛,從受助到助人,冼玉轉始終發揮著榜樣力量,為佛山這座樂善之城增加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掃一掃,關注廣東殘聯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