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六屆“南粵金影獎”廣東公益微電影大賽獲獎名單公布,其中,一部講述了一個孤獨癥女孩成長經歷故事的微電影,斬獲最佳導演、最佳微電影獎。據介紹,《來自星星的孩子》是一部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微電影,同時該片也由故事原型本人親自演繹。
孤獨癥,又名孤獨癥譜系障礙(ASD),是一類以社會交往和溝通障礙、狹隘興趣及刻板行為為主要特征的兒童神經發育障礙。發病原因主要為先天性因素,但往往在嬰幼兒期因為行為異常、語言發育遲緩才引起家長重視,最終到醫院作出診斷。一般孤獨癥的孩子也被稱作是來自星星的孩子。
《來自星星的孩子》影片的主人公盧詩雅3歲就被診斷出孤獨癥,父母得知噩耗后,從最初的絕望茫然,再到慢慢接受事實,最終決定守護“星星的孩子”,他們都經歷了常人難以想象的痛苦和煎熬。為了鼓勵更多來自星星的孩子,導演徐勝決定,把他們的故事拍成一部微電影。
《來自星星的孩子》拍攝花絮
媽媽為了陪伴孩子辭去高管的工作
初次認識和了解盧詩雅的故事,是在一個藝術培訓班,媽媽陪著盧詩雅去上課,閑時徐勝就與詩雅媽媽聊了兩句,越了解就越被她們所打動。徐勝說,每一個來自星星的孩子都需要來自家庭無微不至的關愛和陪伴。盧詩雅媽媽沒有覺得詩雅是一個負擔,反而付出了很多的愛。“我希望把這種愛傳遞下去。”
孤獨癥的康復是第一難題,然而孤獨癥的后續看護、教育,成年后的就業、生存才是更大的難題。為了照顧盧詩雅,媽媽辭去了公司高管的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對詩雅的培養和教育中去。
盧詩雅在語言開發、文字認識、社交、理解、溝通能力等方面都存在嚴重的學習困難,媽媽帶著她四處奔走、求學。在媽媽的諄諄誘導和社會大家庭的幫助下,她學會了刺繡、繪畫、書法等,創作出的藝術作品還多次獲獎。在生活中,盧詩雅學會了自理,不僅能夠買菜,干一些如洗碗、倒垃圾等簡單的家務活,還掌握了必備的生活技能。
據了解,目前,全國大概有一千多萬名孤獨癥孩子,成千上萬的家庭因孤獨癥孩子而困擾,身處絕望的境地。患者家長對孤獨癥的了解極少甚至從未接觸過,也不知道如何教育以及與他們的孩子相處。而詩雅媽媽放下了一切來培養詩雅,既讓她得到了充分關愛,也讓她更茁壯成長。
盧詩雅與媽媽手牽手
孤獨癥的孩子需要給足信任和愛
在拍攝這部微電影前,徐勝有過10年的特殊教育經驗。因此在面對殘障人士時,徐勝有更多的耐心和同理心。從要組建團隊拍攝《來自星星的孩子》開始,徐勝就加大了對孤獨癥孩子的觀察和研究力度。
越是了解這個群體,徐勝就越希望用自己的力量去引起社會對孤獨癥群體的關注。因此在引導盧詩雅和媽媽出演電影時,徐勝盡量與她們打成一片,讓她們發自內心地本色出演,讓她們把真正想要表達的東西傳遞出來。
徐勝原本擔心跟盧詩雅會有溝通和交流上的障礙,沒想到拍攝過程卻意外地溝通順暢、合作愉快。徐勝發現,孤獨癥的孩子比任何人都更需要親密接觸。給足對方信任感和愛,是徐勝在和盧詩雅相處過程中,總結出來的與孤獨癥孩子交流最為重要的兩個條件。
在兩個多月的拍攝時間里,徐勝還看到了盧詩雅和媽媽互喂食物、互相搶東西吃,像朋友一樣相處,這些種種的細節都讓徐勝感慨:“這就是愛。”
盧詩雅與媽媽互喂食物
為來自星星的孩子找到更適合融入的環境
從盧詩雅的家庭中,徐勝總結道,一個家庭在幫助星星的孩子的同時,也在幫助這個家庭本身。孤獨癥的不可自愈性,決定了行為干預和康復訓練不可替代。對盧詩雅來說,媽媽既是陪練者,也是教練,在幫助盧詩雅培養各種生存技能的同時,也讓這個家庭變得更加積極向上。
通常來說,孤獨癥的孩子有藝術方面的天賦,模仿能力也更強,但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為了讓他們這種特性在某個領域充分發揮作用,就需要加強引導,并將他們的特性轉化成“創造力”。盧詩雅喜歡畫畫,她媽媽從畫畫開始培養她的專注力,慢慢地增加寫字、書法和刺繡等其他方面的培養,讓她更專注地投入其中。
在與盧詩雅接觸的過程中,徐勝也發現,她在繪畫方面有一定的天賦,因此積極地為她推薦加入廣東省青年美術家協會特殊青年藝術委員會。據介紹,廣東省青年美術家協會特殊青年藝術委員會成立于2019年年底,現名下有34名委員。
自今年9月份“匯聚特殊青年作品,展現別樣藝術情懷——2020年廣東省特殊青年美術作品展”在廣州圖書館展出以來,特殊青年藝委會受到了很多特殊青年的關注與期待。
徐勝希望,在未來的日子里,像盧詩雅這樣來自星星的孩子,同時又擁有繪畫技能的孩子,都可以有機會加入廣東省青年美術家協會,以文化藝術為紐帶,進一步融入這個環境和群體。要相信,“星星的孩子也有未來”!
盧詩雅作品《暗香清幽》
社會需要更多的關愛給予殘疾人
現在,徐勝任職于廣州市國際殘障人文化交流中心。廣州國際殘障人文化交流中心有供殘障人士舉辦各種活動的文化交流室、舞蹈排練及報告廳等,為殘疾人文化的國際交流提供了現代化無障礙的場所,促進了殘疾人的國際文化交流。
在這個平臺工作期間,徐勝結識了更多殘障人士,在幫助他們的過程中,她也深刻地意識到,社會需要給予殘疾人更多的關愛和幫助。“物質上的鼓勵是暫時的,精神上的鼓舞是永恒的。”徐勝說,因此她也更愿意為殘疾人搭建橋梁,不斷在精神上鼓舞他們,讓他們更多地展示自己。
對于推動共建文化、營造殘健共融的社會氛圍,徐勝有自己的規劃——聯動業內的專業藝術家,帶動在藝術領域有興趣、有天賦的殘疾人創作,并通過展覽和媒體進行對外宣傳,讓更多人注意到殘疾人的作品,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同時引領扶殘助殘的社會風尚,讓殘疾人藝術愛好者共享社會發展文化成果,并在專業的道路上更好地發展。
掃一掃,關注廣東殘聯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