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上海一家叫“熊掌咖啡”的咖啡店火遍全網,引來無數網友前去打卡。據悉,這是一家為扶助殘障人士就業而開設的咖啡店,店里的咖啡師是聽障人士,他們通過專業的培訓后上崗。“熊掌咖啡”的走紅,一方面帶來了經濟收益,另一方面也讓殘障人士以一個全新的形象出現在公眾面前。
在廣州市,也有這么一家專門為了扶助視障人士就業而開設的咖啡店,它坐落在荔灣區中山七路拐角處,從2019年起的快閃店,到試運營,再到落地成為一家社企咖啡店,“手心咖啡館”積累了不少粉絲和人氣。
圖為手心咖啡館
走進手心咖啡空間,一股濃郁咖啡香味撲鼻而來,映入眼簾的是暖黃的空間、木制的吧臺和餐桌、木框的照片墻,給人一種溫暖舒適的感覺。咖啡師正在吧臺前沖制咖啡,那熟練的程度,讓人無法想象他們是視障群體。
去年9月,店長陳柳曉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他們想打造一個為殘障群體賦能,幫助他們實現自身價值的平臺。截至目前為止,已經有4位殘障人士在手心咖啡工作,手心咖啡空間的建成,為殘障群體提供了一個“造夢空間”,其日常舉辦的社群活動,還給予了公眾一個深入了解殘障群體的平臺,同時,聯動不同行業一起探索,為殘障群體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圖為手心咖啡店店員在沖泡咖啡
從手心咖啡計劃到手心空間
據中國殘聯2020年3月發布的《2019年殘疾人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9年,中國得到康復服務的持證視力殘疾人有112.2萬。但大多數人對這個龐大的數字沒有具體概念,因為視障群體很少出現在大眾的視野。
2018年,廣州市合木殘障公益創新中心發起了探索視障人士更多職業可能,打開群體社交網絡的公益項目“手心咖啡計劃”。這個計劃開展的初衷,是為了讓視障群體和大眾知道,所謂的“不可能”,只是因為受到了想象和當下條件的限制,“改變”其實是有可能的。基于視障群體在感官力發展的潛力,以及咖啡的社交屬性,一群人開始了漫長的探索。
“手心咖啡計劃”嘗試回到視障群體本身,開發適合他們理解和操作的培訓課程,并通過創意市集、咖啡節等攤位活動,加強視障咖啡師的實操及綜合能力,同時借此改變更多社會公眾對視障群體及視障咖啡師的認知。據相關負責人介紹,從2018年3月至今,項目已舉辦了15期咖啡培訓,有130多名視障人士接受培訓,完成進階學習并通過考核的有25名,其中5名已成為了職業咖啡師。
為了將“手心咖啡計劃”的公益理念向外傳播,機構負責人最終找到了合適的商業運營團隊合作,孵化出“手心空間”。“‘手心空間’不僅是一個簡單的場地,更是一個心智交流空間。”合木創新中心的宣傳負責人陳欣儀介紹,“手心咖啡館”致力于讓每一個來到空間的人感受到放松和被接納,回歸到自我本身,看到自己,也看到他人的好。
無論是“手心咖啡計劃”還是“手心空間”,合木創新中心都想讓“手心”往一個更成熟的階段發展,讓更多的視障伙伴擁有接觸精品咖啡的機會,讓他們去擁有一個平等自由流動的社交網絡,進而影響更多的視障伙伴,愿意多走一步,找到自己的可能性。
圖為手心咖啡店內照片墻
放開自我向外界呈現自己
談起手心咖啡計劃,這幾位優秀學員便不得不說。
韋琳是“手心咖啡計劃”的第一批學員之一,通過計劃,她實現了當一名咖啡師的夢想;曉曉是第二期學員,過去的她總不敢跟別人說自己是一名低視力的女生,也一直感到迷茫,直到現在成了“手心咖啡”的店長,她變得充滿自信;阿杰因車禍致盲,眼睛看不見之后,他一直無法獨立生活,直到學習了沖煮咖啡。如今,他不僅能夠獨立生活,還在佛山開了一家屬于自己的咖啡店。
成為咖啡師,意味著不僅需要掌握沖煮咖啡的技術,還要與不同的人溝通交往。在很大程度上,“手心咖啡計劃”是改變視障群體人生軌跡的項目。他們通過咖啡,打開了內心世界。“我們透過咖啡了解到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增加了與不同的人接觸交往的機會。”韋琳在TED廣州的演講中分享道,“我看不見世界,就讓世界看見我。”
合木創新中心的宣傳負責人陳欣儀稱,大家在做的許多事都是為了讓殘障群體更了解自己,也更了解他們所在的世界,并愿意放開自我向外界呈現自己。“社會也許會有刻板印象,覺得殘障群體做不成事兒。當大家都給他們這樣一個定位時,他們很難去突破自己。那我們要做的就是,幫助他們去打開自己,探索更多可能。”
除了“手心咖啡計劃”,合木創新中心還研發了“合木有學”和“買時間正念按摩”等多個不同的創新性項目。“合木中心一直想做的,就是讓殘障群體在社會獲得更多的就業選擇,以及更好的自主生活。”陳欣儀說。
圖為手心咖啡空間共建者
當我們談殘障就業,我們在談什么
陳欣儀加入合木創新中心的故事,要從大學時代說起。社工專業的她,因一個偶然契機,得到了在這家公益機構實習的機會。實習過程中,陳欣儀充分看到了這個機構的創新性和行動力。“他們確實把一些創新性的想法,付諸行動去實踐,我覺得我可以在這里實現我的價值。”
到目前為止,陳欣儀見證了合木創新中心一個個概念的誕生,再到落地成型,而這些所有的項目都離不開幫助殘障群體“回歸自己,看見更多可能”的中心思想。大家所做的事,都是為了更好地推動殘障群體的就業。
“當我們在談殘障就業時,我們在談什么?”陳欣儀提到,即便合木已經做了很多不同的、具有創新性的嘗試,但依舊會思考這個問題。去年12月份,合木創新中心作為主辦方之一,開展了2020年殘障青年新就業論壇,8位來自學術、企業、公益機構、創業等不同領域的嘉賓,通過各自的視角,從學術政策研究、具體實踐、用工經驗等不同維度,探討殘障人士目前的就業難點和更多的職業可能性。
想要改善殘障群體的就業現狀,提升他們的就業質量,就需要探索開發更多就業崗位和就業形式,提供更加個別化的就業服務,而這一切都需要政府、企業、公益機構、社會公眾等各方跨界合作。
為此,合木創新中心提出“善意共同體”的概念。他們希望可以讓城市不同行業的伙伴成為多元文化推動的共建者,希望借由和不同的群體共同合作,讓殘障人士獲得自主生活的機會、城市合理便利的支持。
雖然在推動“殘健共融”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存在“出圈難”等問題,也很難推動殘障人士與健全人的普遍聯結,但是他們一直在努力。因為他們堅信,任何一個改變都是從“我可以”開始的。
“我們就像海賊王那樣,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愿景,但是我們的方向是一致的,我們希望能去傳遞更美好的價值觀。”陳欣儀說。
掃一掃,關注廣東殘聯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