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人生重演一次》在第六屆“南粵金影獎”廣東公益微電影大賽的評選中,獲得了最佳微電影獎。
這是一部由真實故事改編的微電影。視障女孩葉文倩從小渴望讀書,卻遭到父親的強烈反對,殘聯工作人員在得知文倩的情況后,為她提供了多方面的幫助和協調。在殘聯的積極推動下,文倩父親逐漸消除了內心的顧慮,最終同意文倩上學。文倩也在殘聯的幫助下努力學習,如愿踏進夢寐以求的高考考場,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影片中,飾演葉文倩的演員張倩昕獲得了最佳演員獎。而葉文倩的故事,正是圍繞張倩昕的學習生涯改編創作而成的。現實中的張倩昕,也是一位視障人士,還是廣東本土培養的首位視障研究生。她的親身經歷,完美詮釋了一位視障人士如何通過教育,改變自己的人生。
影片反映助殘工作很有意義
《我的人生重演一次》關注殘疾人教育和心悅普法宣傳,講述了殘疾人教育保障方面的內容。由于張倩昕自身的求學經歷與之有較大的契合度,當時制作團隊便找到了她,希望她能出演這部微電影。
拍攝過程中,張倩昕也和團隊在人物角色的詮釋上做了一些探討。“拍攝中,人物角色的一些心路歷程與我個人經歷也有一些類似的地方。比如影片中我從家里跑出來跟父親說要讀書的那場戲,我自己也有過類似的經歷。因為從小視力不好,家人和朋友從來沒有想過我能上大學,他們覺得能上個高中就很意外了,更不要說現在讀到研究生。所以在讀書的每一個階段,都會有質疑的聲音,‘我是不是需要讀這么多書?’‘讀那么多書,我之后的發展會怎么樣?’”
盡管遇到質疑的聲音,但張倩昕并沒有過多理會。因為自己喜歡讀書和研究,希望在年輕的時候多嘗試一些不一樣的東西,張倩昕一路走來都非常堅定自己的選擇。
“我當時會跟家里人談判,也會說服老師讓我繼續讀書。可能很多人會想到殘疾人就是需要家里養著,但我不想這樣子,還是想多走出去看看。”
當下關于殘疾人題材的片子其實不少,但像《我的人生重演一次》這類宣傳殘聯工作、殘保法或殘疾人保障政策落實的卻很少。
在出演微電影之后,張倩昕很有感觸。“很多殘疾人題材的片子都是講述他們自強不息的內容,但我覺得,社會需要更多這種能夠反映如何通過法律法規保障殘疾人權益、反映殘聯或社會組織如何幫助殘疾人、反映助殘工作的社會接納度和政策的落實情況等的影片。像現在,其實有一些關于殘疾人教育就業的政策法規,依然有很多殘疾人家庭并不了解,尤其在一些邊遠的地區。”
選擇所愛的專業并改變了自己
張倩昕的求學過程,對于她身邊的每個人來說,都是一個“意料之外”。張倩昕從小在普校隨班就讀,但隨著就讀的年級越高,作業越來越多,家人也開始擔心她的視力會逐漸惡化。但張倩昕一直都非常堅定自己想要讀書的決心。
碩士畢業后,張倩昕做著與自己所學專業對口的社會工作,這在10年前,她遠沒有想到當初大學選擇的專業會改變自己今后的生活。
考大學那會,張倩昕不顧家人反對,遵循自己的興趣選擇了社會工作專業。盡管當初她只是單純認為社工是“社區里面與人打交道的工作人員”,但對于平時喜歡跟人聊天的她來說,這個專業無疑是最合適的。
“學了這個專業后,我自身的價值感和獲得感得到了提高,學習社會工作專業,是我接納自己也是培養自信的過程,這個專業改變了我。”
剛到華農上學時,張倩昕遇到了跟中學時代不一樣的挑戰。在大學里,她發現自己除了會讀書,自理能力和出行能力都遠遠跟不上其他同學。
由于學校大,課室分散,再加上一開始對校園環境不熟悉,張倩昕每當需要自己外出的時候,常常會在學校里摔跤。“所以到了大學,我覺得自己很沒有優勢,整個人很失落。”
但幸運的是,在大一的時候,她遇到了社工系的卓彩琴老師——一位給張倩昕帶來很大影響的人。
“我剛認識卓老師的時候,覺得她是世界上最了解我的人。她知道我視力不好,在路上見到我,會主動告訴我她是誰,這一點是她跟其他人最大的區別。以前我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不懂得主動提出需求,但是老師好像我不用說,就知道我需要什么幫助。我摔跤的時候就會給她打電話,她也一直陪伴著我,有時一聊天就會聊上兩三個小時。”張倩昕笑稱,她和老師一開始的關系更像是社工和服務對象的關系,但這種陪伴,也逐漸加深了兩人之間的默契感。
除了給予張倩昕需要的陪伴,卓彩琴老師還積極鼓勵她去面對問題。“老師不會直接幫我解決問題,而是教我怎么去解決問題。包括鼓勵我跟其他人多接觸,像是找實習、在班級里做個人分享等等。”
老師溫暖的陪伴和關心,讓張倩昕很有安全感。“在和老師相處的每個時刻,她都一直在培養我的能力,我很幸運當年能夠遇到她,改變了我,讓我不斷地找到自己,也幫我接納了自己的殘障和不完美,啟發我如何實現殘障人士的自我認同。所以,我也更加慶幸自己讀了社會工作專業,遇到不少這樣有專業素養的老師,讓我在學習過程當中獲得成長,這本身也是教育的意義。”
張倩昕喜歡做研究,大二的時候,她便開始跟隨老師一直做著殘疾人教育和就業的相關研究。“我做的第一個課題是關于殘疾人隨班就讀的困境與出路。選擇這個主題也是基于我自己的一些經歷。”
到了碩士階段,張倩昕便將研究范圍擴大到整個殘疾人就業的知識體系。畢業之后,張倩昕一直從事著與殘疾人就業服務相關的工作,研究生階段做的研究,為她的工作帶來了很多幫助。“我保研的時候,也有很多不同的聲音,許多人會認為你讀到本科就足夠了,但是研究生是一個更大的平臺,除了資源更豐富全面,也能讓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實踐能力得到一個質的飛躍。研究生時期我受到的專業訓練,讓我能夠有能力去面對現在的工作。我認為每一個階段都會有它的價值的。”
成立公益機構幫助殘障人士
研三的時候,張倩昕面臨著就業的選擇。“我還是希望能夠把自己所學的東西付諸實踐。因為自己研究的內容跟視障這一方面的聯系比較大,但是當時合適的工作機會很少,所以就嘗試自己創業了。”
2016年,相同的目標讓張倩昕和另外兩名視障人士鄧穎韜、林英走到了一起,成立了廣州市融愛社會服務中心,為有需要的殘障人士提供專業的社會工作服務。
融愛社會服務中心積極探索著殘疾人服務模式,為殘障人士提供生活技能指導、信息無障礙指導、盲人定向行走訓練及就業咨詢和能力拓展等專業化、精細化的服務。
2019年,中心啟動了“幫幫看家”信息無障礙服務項目,通過安排社工、志愿者到視障人士家中,為他們安裝智能家居套裝,并一對一輔導掌握使用。目前,該項目已經為約兩百戶視障家庭安裝智能家居套裝,并獲得了廣州市第五屆社會組織公益創投“十大優秀項目。
同時,中心凝聚多方力量,積極尋求與廣州地鐵、圖書館等公共服務機構共同開展助殘服務能力培訓,做一些盲文校對、盲用公共設施測試和評估等工作,提升服務人員的助殘意識和技巧。“我覺得我們不僅僅要為盲人服務,也要讓這個社會來服務盲人。光靠自己的力量還相對單一,所以我也很注重社會倡導,包括做志愿者培訓等。”
現在,融愛社會服務中心一般通過黨建引領、支部共建來發動黨員志愿者、基層黨組織或其他公共服務部門的黨支部,實現志愿者隊伍的融合共建和協作。“黨員志愿者是一份很大的力量和資源,現在這個隊伍的規模大概有三百多人,分散在廣州市內的各個區域。”
平日,中心舉辦的社會活動也很豐富。有些是結合時間節點做的主題活動,有些則是成立十余人規模的興趣小組,如口述影像小組、繪畫小組或音樂小組,邀請有某方面特長的志愿者帶領殘障人士一起學習,將志愿者資源利用起來。“最終還是要靠社會力量,這個平臺才會發展得更大。”
除了舉辦活動,中心固定每周兩天為對外開放日,接受盲人朋友的上門求助。“有很多盲人會找你幫忙登個微信,或者綁定銀行卡等等。這些事情對于健全人來說可能很簡單,但對于盲人朋友而言,卻一個需要學習的過程,所以我們也會組建自己的視障服務微信群,在群里通知大家中心能夠提供這些服務。”
成立至今,融愛社會服務中心已累計直接服務超過5000人次,間接服務超過10000人次,撰寫各類調研報告5份,組織志愿者服務超過20000小時。
談到未來的期望,張倩昕希望,能夠發動更多的社會支持力量參與到助盲事業中來,“我希望有更多人能幫助視障人士實現社會康復,為他們帶來更多教育支持和就業支持,同時,也希望自己能夠繼續讀博士,在接受教育這條路上走得更遠一些。”
掃一掃,關注廣東殘聯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