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力宣傳在黨的領導下廣東殘疾人事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省殘聯組織開展建黨100周年“永遠跟黨走”主題文化創作活動,面向廣大殘疾人工作者、殘疾人及親屬、殘疾人專職委員和助殘志愿者征集作品。活動從4月開始至7月結束,共征集到各類參賽作品85篇(幅),這些作品用筆和鏡頭“講述”奮戰在殘疾人事業一線共產黨員的感人事跡,經征文評選專家團隊審閱,評選出11篇優秀文字作品、10部優秀視頻作品,從今天起將陸續在省殘聯官網和微信公眾號刊發。
?
一等獎作品《8平米出租屋里,一份入黨申請書》
盤成芬
出租屋
“莞漂”15年,盤成芬一家三口至今仍住在東莞東城桑園工業區圃梓新村一個8平米的城中村出租屋里。
盤成芬是沖著這里低廉的房租來的。六年前搬來時,月租260元,房東人好,一直沒漲價。這是桑園圃梓新村一棟出租樓最角落、最便宜、面積最小的一間。有人來拜訪時,盤成芬只好帶客人到天臺上聊天。
這個8平方米的出租屋裝下了盤成芬的一切。一張雙層高低床,他和妻子在下鋪,兒子在上鋪,一個關不上門的衣柜,占了一半的空間。床邊堆著各種雜物,兒子的玩具、書等。除此之外,再沒有任何陳設,沒有空調、冰箱。一臺老式風扇,沒牌子,用了多年生了銹,搖起來咯吱響。2020年,在東莞市殘聯“圓夢行動”的支持下,愛心組織為盤成芬送來了一臺新風扇。
沒有獨立廚房,做飯是在公攤的平臺上完成,支一張木桌,一個電磁爐。公用的衛生間是蹲坑,男女混用,門背后寫滿了字。有的清晰,有的模糊。“東莞,我愛你,你給了我夢想。”全是追夢人或者困頓的旅人在訴說自己的心聲,從遙遠的異鄉沖到一個夢想之地,歷經百般滋味。
家中窄,沒地方睡。盤成芬的母親從湖南老家來過兩次,都是夏天。一張竹席鋪在天臺上,盤成芬就這樣在屋外過夜。
屋里沒什么值錢的東西,盤成芬最珍重的是那個塞得鼓鼓囊囊的文件袋。他把它放在床上當枕頭,夜里一同睡去。文件袋里有一個藍色筆記本,記著這些年他組織的公益活動:2015年4月20日,下午有13個孩子來托管,收獲滿滿;2016年1月30,第一次冬令營,收獲滿滿;2017年5月3日,社區電影,收獲滿滿……每次都是“收獲滿滿”,只字不提個中艱辛。
快遞小哥
盤成芬屬于聽力四級殘障,并患有高度近視。即便戴著1700度的眼鏡也看不清物體,說話時總是誠懇地直視對方,經常說著說著就笑起來,露出潔白的牙齒。開朗、健談、樂觀是他給人的第一印象。
在廣場上義務放電影、在工業區開辦免費圖書室、四點半學堂、每天早出晚歸送快遞……看似毫無關聯的事情,都實實在在地發生在東莞市佳鄰社區公益服務中心負責人盤成芬身上。
送快遞,是盤成芬的謀生手段。18歲來南方,此后顛沛流離的17年里,盤成芬在五金磨具廠磨過床、在超市門口發過傳單、在火車站附近的餐館做過服務員、還做過倉庫管理員、包裝工、賣過豆漿。直到2017年,才在快遞行業穩定下來。
他是中國300萬快遞員之一,靠這份體力活賺錢養家。妻子也是視力殘障,2018年兒子出生,很快被確診和父母一樣的病。
中國快遞員月薪在2000元到6000元之間,每個小時20元左右,并且快遞件數直接決定最終薪資,月入過萬只是個別現象。
盤成芬每天要走很多路,早上七點出門,兩個饅頭一碗白粥快速解決早餐。線上動動手指的輕松購,卻需要他爭分奪秒、一件一件、一公里一公里地配送。
短暫休息時,他便蹲在一堆快遞中間,蜷著腿,低著頭。因為視力不好,他常常抬起頭來詢問同事“編號多少?”
因視力問題,盤成芬天黑后看不見(東西),無法工作,所以他的收入比別人少,每月大約3000元,這是一家人的全部生活來源。
對多數視障人士而言,人生預設是“當一個好的按摩師”,再牛氣一點,就是開一家大的盲人按摩店。和健全人相比,殘障人士如果喜歡“折騰”,意味著要付出更大的代價。
如果是因為眼睛不好,聽力不好,就應該安分守己,但盤成芬不這樣想,那不是他要的生活。
公益人
東莞人口超千萬,近900萬是外來人口。
桑園工業區位于東城,和其他外來人口社區一樣,人口密度大,90%以上是來自廣西、湖南、湖北、四川等地的外來務工者。他們中多數人沒有一技之長,只能從事一些簡單的工種和體力勞動,工作頻繁更換。不工作時,唯一的休閑就是打麻將。
2013年,盤成芬加入東莞市藍衣公益服務中心,中心原有人員離開后,他和另外2名工友承擔起所有工作。2016年,“藍衣公益”更名為東莞市佳鄰社區公益服務中心,盤成芬成為負責人。
“我們扎根流動人口社區,希望鄰里街坊能守望相助。”這是“佳鄰”的寓意。
最初,藍衣公益成立了“互幫公益商店”,有人捐贈閑置用品,有需要的人可以低價買走。盤成芬籌劃著:“用義賣的款項辦培訓班,免費開放,讓工友們學點東西,總比打麻將好。”
“捐贈二手電腦”的倡議得到愛心人士積極響應,籌集到16臺電腦后,藍衣工友電腦班開班了。
社區很多農民工原本對電腦和新媒體一無所知,他們就是在這里學會了辦公軟件、網上購物和使用微信。每期15人,次次爆滿,“電腦班”名氣越來越大。
“這條街的麻將館都關了好幾家”盤成芬說。
活動中,越來越多的媽媽和盤成芬談到,孩子下午四點半放學后,沒人輔導作業,“自己也不懂。”
多數農民工為省房租,住在簡陋的出租屋里,孩子寫作業沒有像樣的桌子和臺燈,又沒人監督。盤成芬想,如果有個地方可以給孩子寫作業,是不是就可以讓家長沒有后顧之憂安心工作?
于是,他開設了“四點半學堂”。學堂采取“社工+義工”模式,招募大學生為志愿者,開展作業輔導和課外知識學習,還有不定期的興趣小組。每天下午都有放學的小孩來這里寫作業,一直等到父母下班。最多時,一天有16個孩子,最遲的會等到晚上12點才被父母接回家。自2013年5月成立至今,“四點半學堂”服務了社區692名外來工子女。
盤成芬說,值得開心的是,有退休老師自發來做義工。
“四點半學堂”解決了平時放學托管難題,到了寒暑假又怎么辦?父母出去干活,孩子沒人看管,沒錢去旅游,也沒錢進興趣班,只能在出租屋里看電視、玩手機、打游戲,洗衣服、做飯,家長上班也不放心。
自2013年起,盤成芬每年為桑園工業區的孩子籌備40天的暑期夏令營和20天的冬令營,包括學習營、生活營、七彩魔法營等,陪孩子閱讀、帶孩子看電影、看話劇、露營。
今年上初一的夏小偉和姐姐是第四年參加夏令營,他們去過云水山谷,去過梵高星空藝術館,去過黃埔軍校。
這些年,除工作之外,盤成芬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公益上,社區免費圖書室、面點師培訓班、“社區媽媽能力成長營”等陸續開展。
嶺南炎熱,他身上的汗,濕了干,干了又濕。一件藍色工作服,胸前印著“達達快遞”,背后留著汗水結晶后的白色印痕。回到家,他通常來不及洗澡,便拿出那個藍色筆記本,籌劃下一個公益項目。
2020年,盤成芬想組織30個民工家庭參觀虎門炮臺,籌集了5000元。隔壁鄰居不理解:“你自己都沒錢,先把自己過好再說吧。”這樣的話他聽得多了,但他不在意別人的看法。
心愿
爺爺一直是盤成芬的驕傲和榜樣。爺爺是鄉里唯一的黨員,德高望重。秋收時節,家家戶戶用拖拉機把糧食拉到學校操場,請爺爺負責打稱;有人吵架,找爺爺評理;誰家交不起學費,請爺爺去學校擔保;50年前,永州大雨,山洪爆發,村民疏散,爺爺一個人扛著鐵鍬,披著斗笠,在村口守了一天一夜……
他學會的第一首歌就是爺爺教的:“東邊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少年盤成芬,立志要做像爺爺一樣的人。
2015年,盤成芬榮獲“蘇迪曼杯優秀志愿者”稱號,2016年、2017年榮獲東城志愿者協會“優秀志愿者”稱號。
他把獎牌帶回家給爺爺看,爺爺說:“紅彤彤,比黨徽還艷。”爺爺珍惜他的黨徽,半世紀不離身。
2018年,盤成芬入戶東莞,成為一名新莞人。他把新身份證給爺爺看。92歲的爺爺思索片刻,說,“再下來,就要考慮組織問題。”這年年底,爺爺去世。他生前的兩大愿望沒有實現,一是去北京看毛主席,二是孫子的“組織問題”。
2019年,盤成芬入選中央電視臺紀錄片《我們的四十年》專題報道,他去了天安門,去了毛主席紀念堂。
2021年5月9日,母親節。盤成芬組邀請50個在莞務工子女家庭,在東城影劇院觀賞“雨中花園”音樂會。為了這個活動,他跑了幾天,打了很多電話,說了很多好話。
回家后,盤成芬在藍色筆記本上記著:50個家庭,今天第一次聽到現場古典音樂,收獲滿滿。
燈光下,他把臉幾近貼在筆記本上。
敬愛的黨組織:
我志愿加入中國共產黨……
掃一掃,關注廣東殘聯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