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第八屆全國道德模范表彰活動在北京舉行。廣東省有10人榮獲全國道德模范稱號及提名獎,廣州市花都區花東鎮七星小學副校長賴宣治、深圳市雨燕殘疾人關愛事業發展中心主任張瑩瑩當選第八屆全國道德模范,這是自2007年這項全國性評選表彰活動舉辦以來,廣東獲得全國道德模范榮譽稱號人數最多的一屆。
張瑩瑩此次入選的類別為全國助人為樂模范。張瑩瑩現任深圳市雨燕殘疾人關愛事業發展中心黨支部書記、主任,深圳市龍華區公共文明促進會會長。
張瑩瑩因罹患小兒麻痹癥,雙腿肌肉萎縮行動不便。2011年起,她投身助殘就業創業幫扶事業,帶領團隊殘障者創辦4家社會組織、2家企業,幫助2700多名殘障者上崗就業。她身體力行地詮釋了自強不息、助人助己的精神內涵,被譽為“勇敢的雨燕”。
2016年,張瑩瑩和殘障朋友創辦慈善組織——深圳市雨燕殘疾人關愛事業發展中心,為殘疾人提供就業培訓、心理輔導等服務,在崗員工90%以上是殘疾人和殘疾兒童家屬。
2018年,張瑩瑩帶領雨燕團隊負責運營位于深圳龍華的殘疾人創業就業基地“IC愛創空間”,著力開創殘疾人多元化就業創業模式。該機構共開展殘疾人就業創業技能培訓150余場,幫助2700多名殘疾人上崗就業,并成功孵化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深圳互聯心集團有限公司”等殘障者創業企業和社會組織共23家,探索出一條適合殘障人士就業的創新模式。
張瑩瑩在龍華“IC愛創空間”。
作為龍華區公共文明促進會會長,張瑩瑩積極開展各類志愿服務、公共文明促進活動,促進殘健融合。她帶領社區志愿者,組織實施殘疾人“演說家”志愿服務項目,至今已開展90多場勵志演講,聽眾超5000人。她還組織開展“春筍計劃”等助殘行動,為殘障者提供就業指導、創業服務、法律咨詢等服務,幫助殘障者提升職場能力,累計服務3萬余人次。張瑩瑩還帶領團隊連續3年赴深圳市對口扶貧地區,組織開展“殘障者就業技能培訓班”,提供電商客服、直播帶貨、抖音制作等課程,幫助貧困地區殘疾人掌握一技之長,拓寬就業路徑,重拾生活信心。
近年來,深圳涌現出了大批事跡感人、影響深遠的道德模范。包含張瑩瑩在內,深圳有6名全國道德模范獲得者、5名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獲獎者、11名廣東省道德模范及提名獎獲得者、26名“中國好人”、84名“廣東好人”。
坐著輪椅的女孩卻帶領數千殘友成功就業
兒時,因為一場近乎致命的小兒麻痹,張瑩瑩成為了一名肢體殘障者。自打懂事起,她就明白自己無法像其他孩子一樣自由、無拘無束地奔跑。但命運的強者并不會被軀體的病痛所打敗,在家人的悉心照料下,張瑩瑩不僅成長得陽光自信、自立自強,還生發出許多幫助他人的善意。
來深工作后,張瑩瑩憑借良好的教育背景,積極樂觀的態度在這片充滿活力的土地上飛速成長,而包容與友善的社會氛圍更是讓她堅定了投身殘疾人服務事業的想法。“我想打破人們對殘障人士的傳統認知,他們并不是只能夠進工廠做工或從事按摩行業。”2016年,張瑩瑩從原單位辭職,和做公益的伙伴一起注冊了“深圳雨燕殘疾人關愛事業發展中心”。
張瑩瑩每天穿梭在IC愛創空間中,用愛與美溫潤殘友之心。
2018年,張瑩瑩與龍華區殘聯籌劃創辦IC愛創空間,全稱為“龍華區殘疾人創業就業基地”,并將該項目落地于殘障者較為集中的民治街道。該項目為創業初期及有創業意愿的殘疾人提供孵化服務,為他們提供資源整合、心理支持、創業孵化、技能培訓、法律服務、政策咨詢六大服務。來深圳追夢的張瑩瑩,開始帶領更多的殘友和她一起勇敢追夢。
幾年時間里,張瑩瑩帶領團隊成立了4家社會組織、2家企業,在崗員工90%以上是殘障者和殘障兒童家屬,幫助2700多名殘障者成功就業,助力貧困地區殘障者脫貧致富,探索出一條殘障者多元化就業創業模式。
助人為樂,回饋社會張瑩瑩讓關愛流動
張瑩瑩說,因為感受過很多善意,所以更想要以自己的努力回報社會,幫助和自己一樣身體有缺憾的人群。這次,張瑩瑩獲評的第八屆全國道德模范,正是對她的付出善舉給予的褒獎。
張瑩瑩給殘障人士開展創業培訓輔導。
在大學畢業的2011年,張瑩瑩放棄了家鄉和母校向她拋出的就業橄欖枝,毅然南下深圳闖一闖未來。“殘障者找工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深圳的包容和溫暖,卻讓我堅定了留下來的決心。”從只身逐夢,到創建殘障者多元就業創業平臺,一路上,來自陌生人的暖意始終包圍著張瑩瑩,也因為關愛的流動,她的努力讓更多的殘障家庭重拾了有溫度的生活。
張瑩瑩深深地知道,讓殘障人士融入社會,最迫切的是建立起他們的信心,勇敢邁出家門。在IC愛創空間提供的服務中,就包括語言專業培訓、心理輔導、就業對接等內容。精細化,是張瑩瑩探索出來的助殘就業創業重要手段,也正因為根據殘障類型精細化的匹配,團隊實現了“殘障伙伴們走得出去,讓企業走得進來”的目標。
張瑩瑩的朋友圈里轉發最多的,是助殘就業、公益扶貧的相關資訊,她的微信個性簽名欄標注的是:“有急事請電話聯系我,工作時看微信不及時”。IC愛創空間傾注了張瑩瑩的心血與努力,成果也令人欣慰。如今,該項目已成功開發出互聯網開發、翻譯、外貿、教育、花藝、人工智能、3D打印、人力資源等十余種崗位,一些重度殘障者還可居家就業。目前,張瑩瑩的團隊已孵化23家企業及社會組織,科技企業居多。以創業帶動就業,殘障伙伴們的收獲與新生,也成為了她的前行動力。
不僅如此,張瑩瑩還積極投身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工作,帶領團隊連續3年赴深圳對口扶貧的廣西東蘭縣、鳳山縣,開展心理輔導、就業上崗等培訓,由依賴政策幫扶轉向創業就業脫貧。
開放包容、文明友善的城市讓人人有夢可以追
來深十年,張瑩瑩深深感受到“關愛之城”“志愿者之城”的人文氛圍,初來乍到便注冊了義工號。而“多元、融入、平等、參與”,也成為了張瑩瑩從事助殘事業和志愿服務的初心和使命。
2015年,深圳的無障礙公租房小區龍悅居面向殘障者開放申請,張瑩瑩申請順利通過,在深圳穩穩地安了家。社區也成為她開展助殘工作的第一站。小區的每棟樓、每部電梯口都貼有一張顯眼的群二維碼,并附有便民信息和群簡介——每一戶殘障家庭都可以進群交流,獲取就業、保障等與他們息息相關的信息。
張瑩瑩(右三)及其家人與“雨燕”團隊成員一起分發愛心粽子。
張瑩瑩的愛人辛鈞輝也是一名殘障者,因幼時面部燒傷致殘,留下難以抹去的疤痕,但他憑借著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學,并圓夢成為了一名律師。如今,辛鈞輝也和妻子一樣,通過自身所長和社會資源,致力于為困難群體和殘障人士開展法律和就業方面的公益援助。
目前,張瑩瑩還擔任著龍華區公共文明促進會會長、區義工聯監事長,并積極倡導“文明眾籌”理念,鼓勵市民群眾共建共享文明城市。目前,龍華區公共文明促進會已有4萬余名個人會員,這支隊伍已成為深圳公共文明建設的有生力量。張瑩瑩帶領這支隊伍積極推動無障礙城區建設,弘揚無障礙城區文化,為殘障者參與公共文明建設作了有益探索。
IC愛創空間更是猶如一方觀察深圳關愛之城的切面,在此就業或創業的殘障青年們,盡管忙忙碌碌,神情卻是平和而自在。在這個無障礙的空間里,殘障者們與普通青年擰成了一股勁,共同構建起殘障者多元化就業創業服務平臺。
開放包容、務實創新、充滿活力、文明友善的深圳氣質,讓不愿向命運低頭的殘障朋友們能夠通過努力獲得美好生活與社會尊重。張瑩瑩用知識和汗水詮釋了對社會的責任與擔當,在脫貧攻堅的道路上留下了美麗倩影。而她的奮斗歷程,也激勵了眾多殘障者積極向上,以不懈努力托起創業、就業夢想,實現美麗人生。
掃一掃,關注廣東殘聯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