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穗成熟的小麥,麥粒是人們口中的糧食,麥稈則用作生產肥料、生物燃料,但在聶亞平手里,普通的麥稈可以做成一幅幅精美絕倫的藝術品。
1990年出生的聶亞平,是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聶氏麥稈畫第六代傳承人。她生于河南濮陽的麥稈畫世家,2013來到深圳傳承麥稈畫手藝,累計傳習2萬余人次。她的作品獲第十七屆中國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中國工藝美術文化創意大賽”金獎、“中國(廣東)民間工藝博覽會”精品展銀獎、“中國漢博杯”銀獎等。聶氏麥稈畫也成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3歲獨闖深圳當過采購員,做過手工貼鉆
9年前,她在父母面前立下豪言壯語,毅然離開熟悉的城市,坐著輪椅獨闖深圳,這是當年僅23歲的聶亞平做的最大決定。如今,她一點都不后悔,“我不愿意一輩子待在小城市里,很慶幸我走出來找到自己的價值”。
從小因為身體不便,聶亞平無法和伙伴一起玩耍,屋內的窗戶成了聶亞平看外面世界的唯一途徑。為了打發無聊的時間,父母便帶著她開始做麥稈畫。23歲那年,聶亞平即將完成學業,她做麥稈畫的技術也愈發嫻熟,從畫星星、蘋果,到能用麥稈做出一幅活靈活現的中國龍。
但當父親如往常一樣把做麥稈畫的剪刀遞到了聶亞平面前時,看著那把剪刀,她鼓起勇氣說了“不要”。“我的同學能在外獨自生活,我也不差。”聶亞平說道。
聶亞平被收藏在廣東省博物館的麥稈畫
畢業后聶亞平獨自到深圳,她當過采購員、做過手工貼鉆,即使工作簡單繁復,但每天都過得很充實。閑暇之余,她也沒有放棄做麥稈畫。“我感覺現在的自己才是真正的‘活著’。”聶亞平說,證明了自己并非無法獨自生存,她準備干一件大事——將聶氏麥稈畫從深圳傳播到全國。“我覺得深圳這座城市有無限可能,只要靠我自己就能做成事。”
坐著輪椅抱著作品將麥稈畫發揚光大
2016年,聶亞平辭掉工作,開始全職創作麥稈畫。但想要別人認識這古老的民間藝術十分困難,她需要自己去尋找可以展演的活動。“這座城市非常友好,每次展演大家都愿意欣賞我的作品,展現出對我們傳統手工藝的尊重。”
麥稈畫受到了贊揚,聶亞平也被看到了,在深圳政府的支持下,2017年,聶亞平創辦工作室專門傳播推廣麥稈畫。在她的工作室內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麥稈畫,每一幅畫都非常精致,麥稈清晰可見。聶亞平還開設培訓班,免費接待學生、殘障人士學習麥稈畫。“傳統手藝靠我們自己是很難發揚光大,這離不開社會的幫助,現在是盡自己所能去回饋的時候。”
聶亞平走進學校、社區開設體驗課,傳授制作麥稈畫
在聶氏麥稈畫創作方面,聶亞平覺得還不夠。一幅麥稈畫需要將麥稈用熏、蒸、漂、染、拼等20多道獨家工序,才能形成山水、花鳥等圖案,已然十分復雜。現在她開始和父親一起做圓雕技法,將麥稈畫在瓷器上,形成獨特的瓷器用品。目前這項技術,聶亞平已經準備申請專利。
如今,聶亞平是聶氏麥稈畫第六代傳承人,她的徒弟袁桂喜成為第七代代表性傳承人。工作室也在2019年被中國殘聯評為第一批全國殘疾人文化創意產業基地,2020年被中國殘聯、文化和旅游部共同確定的第一批殘疾人參與非遺保護試點工作重點支持項目。“我想帶著麥稈畫走向全國,走向世界,讓更多人知道有這么優秀的工藝作品。”聶亞平說道。
掃一掃,關注廣東殘聯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