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新進委員:
您提出的《關于促進體醫融合,加快推進殘疾人康復事業》(第20220547號)提案收悉,經綜合省衛生健康委、省體育局、省教育廳意見,現將辦理有關情況答復如下:
一、關于制定政策,加強原動力驅動
省委、省政府歷來高度重視殘疾人康復事業工作,將這項工作作為促進社會發展、保持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工作來抓。《健康廣東行動推進委員會關于印發健康廣東行動(2019-2030年)的通知》(粵健推委〔2019〕1號)提出,實施全民健身行動,加大體醫融合力度,加強體醫融合和非醫療健康干預,加強對全民健身運動的醫學指導,建立完善運動處方庫,推動形成體醫結合的疾病管理與健康服務模式,發揮全民科學健身在健康促進、慢性病預防和康復等方面積極作用。
2019年頒布實施的《廣東省全民健身條例》、周期性全民健身實施計劃等頂層設計文件中對殘疾人的體育工作均有明確要求和規定,從政策上予以保障。在公共體育場地設施建設方面,明確要求在各地體育場地設施的出入口、通行通道、衛生間等處建設或設置無障礙設施,具備無障礙服務功能,方便殘疾人參與體育健身活動。截至目前,全省絕大部分體育場地設施均建有無障礙設施;在科學健身指導方面,開展殘疾人體育健身指導員隊伍建設,在縣(市、區)建設全民助殘健身示范點,為殘疾人參加體育鍛煉提供科學健身指導;在提高殘疾人運動員競技水平方面,常設7個省級殘疾人體育訓練基地,著力培養殘疾人運動員并取得明顯成效,在全國第11屆殘運會暨第8屆特奧會中,廣東代表團共獲得115.5枚金牌、65.5枚銀牌、33枚銅牌的優異成績,名列總獎牌榜第四名,展示了我省體育強省建設和殘疾人體育事業的發展水平,為我省贏得了榮譽。
《廣東省殘疾預防行動計劃(2022-2025年)》中明確提出開展全民健身行動,發揮好體育健身在主動健康干預、慢性病防治、康復中的作用,加快促進全民健身與殘疾人康復體育深度融合,提高群眾生活質量、延長健康壽命。《廣東省殘聯 廣東省體育局關于進一步加強殘疾人康復健身體育工作的意見》(粵殘聯〔2020〕22號)提出,要將殘疾人康復健身體育納入全民健身實施計劃,完善全民健身場所及全民助殘健身工程示范點的殘疾人專用設施配備,融合推進全民健身點與全民助殘健身工程示范點建設,為殘疾人開展康復健身體育創造條件。
《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廣東省“十四五”殘疾人保障和發展規劃的通知》(粵府函〔2021〕375號)明確提出,深入推進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推動全民健身與殘疾人康復體育深度融合。全面實施殘疾人體育“三融入兩推進”計劃,健全殘疾人體育組織、服務機構,完善殘疾人體育設施建設。組織舉辦“殘疾人健身周”活動,發動殘疾人積極參與康復體育健身活動。鼓勵高校、醫院和體育機構等單位研發、推廣適合殘疾人的體育健身項目。提升殘疾人體育健身指導員服務能力,推動殘疾人體育進社區、進家庭,豐富殘疾人群眾性體育活動。支持地級以上市及有條件的縣(市、區)舉辦綜合性殘疾人運動會,加強殘疾人體育人才培養,提高殘疾人競技體育水平。
二、關于依托體育院校或高等醫學院校,打造醫體結合復合型人才
省教育廳堅持貫徹健康中國戰略,圍繞健全康復醫療服務體系的目標,不斷推進康復醫學教育工作,加強康復醫療人才培養。一是鼓勵高校設置康復醫學相關專業。截至2021年,我省共有中山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南方醫科大學、廣東醫科大學、廣東藥科大學,廣州體育學院、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廣州醫科大學、廣州南方學院,廣州新華學院、廣州應用科技學院、韓山師范學院、嶺南師范學院等13所本科高校,開設了康復治療學、康復物理治療、康復作業治療等20個相關專業,其中廣州體育學院等院校還依托自身辦學特色和優勢,開設了運動康復、聽力與言語康復學等“體醫融合”專業。順德職業技術學院、廣東體育職業技術學院、廣州珠江職業技術學院、廣東江門中醫藥職業學院等4所高職院校建設康復治療技術、中醫康復技術等4個省高水平專業群。二是引導相關高校加大優勢資源整合,設置具有“體醫融合”特色的專業課程和實踐教學體系,培養具備學科交叉、專業融合特征的復合型人才。《廣東省衛健委等8部門關于印發〈廣東省加快發展康復醫療服務工作的實施方案〉的通知》(粵衛醫函〔2022〕1號)提出將健全完善康復醫療體系、加強康復醫療服務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提高康復醫療服務能力、創新康復醫療服務模式等作為我省康復醫療服務發展的重要任務, 2021-2025 年將在全省、市、縣(市、區)遴選一批綜合醫院、中醫醫院、康復醫院和基層醫療機構(社區醫院)開展試點,逐步完善我省“治療-康復-長期護理”服務鏈,實現分層級、分階段、互通互聯、急慢分治的三級康復服務體系。同時,進一步加強康復亞專科發展,細化康復分支,開展殘疾專科康復評定、康復治療、康復指導和康復隨訪等服務,提高殘疾康復醫療能力。積極推動醫工結合,研發創新高智能、高科技康復輔助器具和康復治療設備,提高殘疾人康復水平,助力醫體結合復合型人才培養。
三、關于建立體醫結合的健康管理機制
省衛健委以康復試點工作為契機,聯合多部門共同構建“基層康復醫療服務網絡建設”專項工程。以“互聯網+家庭醫生”、家庭病床、上門巡診等方式將機構內康復醫療服務延伸至社區和居家。建立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的基層康復醫療服務網絡,打造社區康復人群服務聯動平臺,支持基層醫療機構豐富和創新康復醫療服務模式,為社區內失能、失智、高齡老年人、慢性病患者、術后病人、重度殘疾人等開展居家康復醫療、日間康復訓練、康復指導、康復器具租借等服務。提升中醫藥康復服務能力,省中醫藥局聯合多部門印發《廣東省中醫藥康復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實施方案(2021-2025年)》,完善中醫藥康復服務網絡,開展康復領域中西醫協作,促進中醫藥、中華傳統體育與現代康復技術融合,總結推廣中醫康復經驗,整合多學科資源,探索有利于發揮中醫藥優勢的康復服務模式。省殘聯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殘疾人體育工作意見的通知》(粵殘聯〔2020〕54號)明確提出,將殘疾人體育納入體育強省戰略,強化殘疾人體育科技支撐和康復保障,加強科研、科技服務和康復、醫療保障工作,構建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的殘疾人體育工作體系,推動殘疾人康復體育與群眾體育、全民健身融合發展。目前,全省共建成337個殘疾人體育健身示范點,培養了3517名殘疾人體育健身指導員,共有354家兒童康復機構,51家輔具適配服務機構,8家寄宿制托養機構,1707家社區家康園中心,1066家盲人按摩機構,5所特殊教育學校,殘聯主管的醫院6家,13支殘疾人運動隊。
四、關于深入普及體醫融合的概念和益處
省衛健委結合實施健康廣東相關慢病防治及心理健康促進等行動,加強全民健康宣傳,提高全民重視健康、預防殘疾意識,推廣普及康復基本知識,減輕、延緩殘疾程度,提高生活質量。各級殘聯和體育部門整合各類體育資源,積極發揮殘疾人體育協會、體育院校、康復機構、特殊教育學校的骨干帶動作用,并依托體育資源、技術資源開發各類居家康復健身項目,大力營造健身氛圍,充分利用各類媒體,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面向殘疾人推廣普及康復健身體育工作,培養殘疾人康復健身好習慣;舉辦不同層次和類別的殘疾人康復健身體育賽事和活動,積極推廣殘疾人康復健身體育項目及方法,激勵更多殘疾人走出家門、康復健身、融入社會。
五、下一步的工作計劃
省衛健委將配合相關部門加強殘疾人康復領域投入,加強體醫知識普及,協助培養體醫融合復合型人才,推進殘疾人康復事業發展。省教育廳將繼續鼓勵有條件的院校積極設置康復治療學、康復工程、康復物理治療、康復作業治療等緊缺專業,并根據實際設置運動康復、運動與公共健康、聽力與言語康復學等專業,增加人才培養供給。加強院校、行業和學科間的合作,探索建立體醫融合的實踐實訓教學基地和聯合實驗室,培養具備醫學功底、懂防護、知康復的體醫融合復合型人才。省體育局在實施“十四五”時期公共體育場地設施補短板行動計劃中,進一步明確新建或改造的公共體育場地設施要設置無障礙設施和方便殘疾人使用的體育器材,同時推進各級各類公共體育場館設施對殘疾人免費或低收費開放,為殘疾人參加體育活動提供便利,協助省殘聯開展針對殘疾人運動項目和特點需要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壯大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為殘疾人參加體育活動提供健身指導。省殘聯在實施“十四五”殘疾人服務設施建設和運營管理實施方案中明確提出,到2025年實現省、市、縣(市、區)三級區域性殘疾人服務設施全覆蓋,全省殘疾人服務設施條件進一步改善,管理規范化、專業化、智能化水平不斷提高,為體康融合打下更堅實基礎。
綜上,我們將繼續按省委、省政府的統一部署,聯合省衛健委、省體育局、省教育廳等有關部門,采納代表的合理化建議,積極促進體醫融合,加快推進殘疾人康復事業,著力解決體醫融合的概念普及度不夠深入、殘疾人康復領域投入不足、體醫融合復合型人才缺乏等問題,加強對各地指導,督促各地落實好省委、省政府要求,不斷完善政策措施,逐步實現讓更多殘疾人充分享受生活、回歸社會。
專此答復,誠摯感謝您對我省殘疾人事業的關心和支持,歡迎您繼續對我們的工作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
廣東省殘疾人聯合會
2022年7月4日
掃一掃,關注廣東殘聯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