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洋同志在我省扶貧開發“規劃到戶責任到人”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的講話
正當全省掀起全面貫徹落實《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熱潮的時候,我們召開全省扶貧開發“規劃到戶、責任到人”工作電視電話會議,這充分體現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扶貧開發工作,高度重視欠發達地區發展,高度關注貧困地區、貧困群眾的生產生活和脫貧奔康。這次會議的主要任務是,對我省實施扶貧開發“規劃到戶、責任到人”工作進行動員部署,創新扶貧方式,增強扶貧能力,發動全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扶貧開發,先富幫后富,加快實現全省人民的共同富裕,促進我省城鄉和區域協調發展,更好地落實科學發展觀。剛才,黃龍云同志就《中共廣東省委辦公廳、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我省扶貧開發“規劃到戶、責任到人”工作的實施意見》(粵辦發〔2009〕20號)作了說明并提出了具體工作要求,黃華華同志對我省扶貧開發工作取得的成就進行了總結,對做好扶貧開發“規劃到戶、責任到人”工作進行了部署,講得很好,我完全贊成。下面,我強調幾點意見。
扶貧是一項世界性的難題。消除貧困,共同富裕,是人類社會千百年來孜孜以求的崇高理想,也是人類社會追求公平、正義的不懈努力。我國改革開放30年的歷史,就是一個十幾億人口的發展中社會主義大國擺脫貧困、逐步邁向現代化的過程,中國的扶貧成就舉世矚目。多年來,廣東歷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扶貧開發工作,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同時,通過“智力扶貧”、“對口扶貧”、“開發扶貧”和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一系列措施,使全省貧困人口持續減少,貧困人口的生活質量不斷提高,貧困地區的基本生產生活條件不斷改善。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1500元以下的貧困人口從2005年的411萬人減少至2008年的316萬人,減少23.1%。全省16個扶貧開發重點縣生產總值從2000年的258.83億元增加到2008年的798.4億元,年均增長15%。51個山區縣農民純收入從2000年的3289元增加到2008年的5147元,年均增長5.8%。扶貧開發工作取得的顯著成績,不僅直接促進了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提高了貧困農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還有力促進了區域協調發展,維護了社會和諧穩定,為廣東爭當實踐科學發展觀排頭兵奠定了重要基礎,作出了巨大貢獻。我省扶貧開發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應當給予充分肯定。
但是,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由于地理區位、自然稟賦、經濟基礎、歷史文化、體制機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我省發展不平衡問題還相當突出,并集中體現為區域之間、城鄉之間、群體之間發展和收入差距的不斷擴大。根據我省與世界銀行聯合開展“縮小廣東城鄉貧富差距”課題研究報告的統計,2007年全省區域發展差異系數為0.75,高于全國0.62的平均水平,已經接近國際上0.80的臨界值,珠三角地區生產總值、財政收入占全省近80%,粵東西北欠發達地區僅占20%。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相對貧困問題日趨嚴重。從1997年到2007年,我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之比從2.47∶1擴大到3.15∶1。2008年,我省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趨勢雖然得到初步遏制,但仍處于3.08∶1的較高水平,明顯高于江蘇的2.5∶1和浙江的2.49∶1。即使是在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內部,經濟發展也不平衡,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也在拉大。尤其是,全省還有3409個貧困村、70萬戶、316萬人處在貧困線以下,貧困農民生產生活條件還相當落后,貧困村內部公路、泥磚房改造、飲水安全等基礎設施還很不完善,2008年,全省仍有7840多個老區自然村未通機動車路,182個老區村未通電,7600多個老區村、306萬人存在飲水困難,全省還有200多萬戶農民居住在危房和茅草房中。世界銀行研究報告認為,廣東農村和珠江三角洲以外地區的貧困程度依然相對較高。如果按照世界銀行每天2美元的貧困線標準,2007年,廣東省農村收入貧困發生率為10.3%(絕對貧困人口還有400多萬)、消費貧困發生率為18.6%,農村貧困人口占廣東省貧困人口的89.9%。最近,國務院扶貧調研組到我省調研后認為:“廣東全省不同區域之間發展不平衡的狀況十分嚴重,甚至有日益擴大的趨勢。東部省份貧困地區的狀況使我們很震驚,我們沒有想到東部省份貧困地區還這么落后,也沒有想到東部省份貧困地區還存在這么多困難。”日益突出的城鄉貧富差距問題,已凸顯成為新時期我省實現科學發展必須破解的重大難題。縮小城鄉貧富差距、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任重而道遠。
扶貧開發工作始終是黨中央、國務院的一項重要戰略部署。黨的十七大報告特別強調要“提高扶貧開發水平”、“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發展扶持力度”。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進一步強調,搞好新階段扶貧開發,對確保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具有重大意義,必須作為長期歷史任務持之以恒抓緊抓好。胡錦濤總書記多次強調扶貧開發工作的重要性,指出“扶貧開發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一項歷史任務,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項重要內容。”由此可見,扶貧開發工作事關科學發展,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大局。對廣東來說,如果廣大山區和貧困地區不能實現全面小康和現代化,全省建設全面小康社會和現代化的目標也就無法如期實現。對省委、省政府來說,促進珠三角地區更加富裕,這不是最大的考驗,怎樣使貧困地區、貧困農民早日脫貧,才是對我們真正的考驗。我省處于改革開放最前沿,又是全國重要經濟大省,我們非常迫切也完全有能力解決好這個問題。但在新時期新階段,扶貧開發必須有新的載體、新的方式,進一步明確扶貧的規劃對象、責任主體,才能將“誰去解決脫貧、解決誰的脫貧”責任落實到單位、落實到人,切實提高扶貧開發工作水平。因此,實施扶貧開發“規劃到戶、責任到人”,是讓有扶貧能力的單位和個人通過直接到戶的方式幫助貧困農民脫貧致富,這是我省實施扶貧開發戰略、創新扶貧方式的一個創舉,是一項重大的社會發展戰略,也是實現新時期扶貧開發工作的重大轉變和突破。
一、統一思想,充分認識實施扶貧開發“規劃到戶、責任到人”的重要性
新形勢下,不斷創新扶貧方式,提高扶貧開發效果,實施“規劃到戶、責任到人”,無論是在政治、經濟,還是社會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第一,從政治上看,實施扶貧開發“規劃到戶、責任到人”,有利于先富幫后富,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鄧小平同志早在20年前就明確提出“兩個大局”的戰略構想,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幫后富、實現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安排,也是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事實上,城鄉貧富差距問題不僅是廣東和中國所面臨的問題,也是國際上許多發展中國家及發達國家或地區面臨的問題,它是人類社會長期面臨的挑戰。從這個意義上說,解決好城鄉貧富差距問題,對廣東而言,是推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重要途徑;對國家乃至世界而言,也具有探索創新、先行示范的重要意義。深刻認識這一點,對我們當前做好扶貧開發“規劃到戶、責任到人”工作尤其重要。珠三角發達地區能夠先富起來,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央實行改革開放的路線、方針、政策,并給予“特殊政策、靈活措施”進行先行先試,從而得以快速發展,這是制度安排的結果,是服從大局的結果。同時也得益于山區和欠發達地區顧全大局的大力支持。在廣東,包括欠發達地區,無論是什么行業、什么所有制,能夠富起來,無不與“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這種制度和政策安排有關。現在,要求省直部門和珠三角發達地區以及所有有能力的單位和個人,通過實施“規劃到戶、責任到人”幫扶粵東西北貧困落后地區,同樣也是制度安排,是政治責任,是服從大局的需要。因此,能否逐步縮小貧富差距,能否實現共同富裕,實際上是舉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問題。要站在這樣的戰略高度,進一步統一全省廣大干部群眾的思想。充分認識到,實施扶貧開發“規劃到戶、責任到人”,是探索創新先富幫后富,實現共同富裕,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重要政治任務。
第二,從經濟上看,實施扶貧開發“規劃到戶、責任到人”,有利于進行社會資源的有效配置。科學發展是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協調發展是科學發展的基本要求。而發展不協調恰恰是我省最突出的省情之一。去年底至今年初,中央巡視組對我省檢查指導后,指出我省存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區域發展不協調,要求我們進行整改。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資源會自覺地向發展水平較高地區流動,經濟增長帶來的好處不會自動惠及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由此形成的“馬太效應”,只會使窮者更窮,富者更富。而且貧困地區和貧困農民往往處在自然條件嚴酷、資源相對貧乏、人地矛盾突出、自然災害頻發的惡劣環境中,導致經濟發展滯后,自我發展能力差。例如我兩次去過的連南縣大坪鎮大古坳村,是海拔800多米的一個小山寨,交通不便,信息閉塞,耕地全是梯田和山坡地,收入基本來自農業,是典型的高寒山區貧困村,一遇到自然災害農民收入就沒有保障,完全依靠自力脫貧非常困難。因此,實施扶貧開發“規劃到戶、責任到人”,就是由黨和政府推動,動員全社會的資源進行扶貧的一種方式。無論是世界銀行的“縮小廣東貧富差距”課題研究報告,還是國務院扶貧調研組,都認為我省有能力解決自身的貧富差距問題。實際上,這個能力不僅僅是省財政的能力,它還包括全社會的能力,僅靠財政能力是遠遠不夠的。各級黨委和政府通過主動引導全社會的資源直接配置到戶,引導全社會力量進行扶貧開發,這樣從經濟上來說,扶貧的負擔就不會太重,甚至可以實現互利雙贏,在扶貧的過程中創造商機。與此同時,再加大公共財政對基本公共服務的支持力度,就可以有效解決貧困農民脫貧致富的問題。
第三,從社會上看,實施扶貧開發“規劃到戶、責任到人”,有利于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促進社會和諧穩定。貧困現象的存在,貧富差距的擴大,是影響社會和諧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在社會分化明顯,利益沖突尖銳,貧困人口長期不能獲得公平的發展權利和機會的情況下,特別容易產生仇富心態,尤其是貧困產生的心理失衡,更容易使原本并不嚴重的社會問題放大,導致少數貧困群體與社會其他成員的關系惡化,甚至造成社會動蕩。實施“規劃到戶、責任到人”,動員全社會積極參與扶貧開發,就是培育良好社會風氣、有效消除仇富心態的重要方法和途徑。通過“規劃到戶、責任到人”的扶貧開發,讓先富起來地區的機關、企業、個人等與貧困地區群眾對口幫扶,可以使扶貧的過程,成為提高人的素質、鍛造人的精神的過程,從而普遍提升全社會的素質,讓扶貧濟困、團結互助蔚然成風,培育良好社會風尚。在這一扶貧途徑中,給貧困群眾送去黨和政府的溫暖,送去社會各界的關愛,能夠增強貧困群眾對黨和政府的信任,促進不同階層的交流、理解和支持,促進社會成員的諒解和包容,以此打通城市、農村兩種人群的溝通渠道,從而積極主動地化解矛盾,消除仇富心態,緩解社會沖突,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二、明確要求,準確把握扶貧開發“規劃到戶、責任到人”的目標任務
目前,我省農民溫飽問題已經基本解決,大范圍的貧困逐步消除,剩下來的貧困人口都是貧困程度比較深、致貧原因比較復雜。因此,范圍雖然縮小了,但扶貧開發的難度更大,任務更加艱巨。扶貧開發搞了二十多年,目標已經明確,也有很多措施,現在關鍵是要狠抓落實,把工作做細、做具體。就好像過河,到達河的彼岸,關鍵是要解決船和橋的問題,但誰去建橋,誰去造船,誰去劃船,這些都需要落實。很多事情一具體就容易落實,一原則就不容易落實。省委、省政府提出,實施扶貧開發“規劃到戶、責任到人”,就是要落實責任制,把新形勢下扶貧開發工作抓實、抓具體。各地各部門要按照這個思路,聯系本地實際,著手開展調研,制定方案,先搞試點。
一是必須建立瞄準機制,實行“靶向療法”。新時期新階段,我省扶貧工作的艱巨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是分布較散。全省70萬戶、316萬貧困人口,分布在粵東西北欠發達地區14個地級市和恩平市等83個縣(市、區),傳統的整村推進連片開發的做法不再普遍適用。第二是地處特殊貧困地區。主要是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高寒山區、地方病高發區等,這些地區自然條件惡劣,許多地方就地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的難度非常大。第三是返貧現象嚴重,返貧原因多樣化。因災因病返貧的最多,貧困村自然災害發生率是其他地區的5倍。國際金融危機對貧困村培育特色產業、貧困農民轉移就業也帶來沖擊。傳統因素和新增致貧因素交織在一起,增加了扶貧工作的不確定性。解決這些貧困人口的脫貧問題,是扶貧工作中最難啃的硬骨頭。因此,“規劃到戶、責任到人”,就是要建立一種瞄準機制,實行“靶向療法”,更直接、更精確地配置機關、企事業單位扶貧資源,減少資源消耗,實現定點清除貧困。
二是必須明確要求,把握重點。實施“規劃到戶、責任到人”,要正確把握好其內在要求和關系。“規劃到戶”就是通過建立機制,主要針對貧困戶(點),做到工作重心下移,對貧困戶的基本情況進行摸查,登記造冊、建檔立卡,并錄入電腦實行動態管理,做到戶有卡、村有冊,省、市、縣(市、區)和鄉鎮有數據庫,形成實時聯網監測系統,做到心里有數,分類指導,制訂幫扶措施,搞好脫貧規劃。“責任到人”就是落實的保障,主要針對幫扶人(單位),將全省的貧困村、貧困戶,分配落實到省直、珠三角、當地市縣機關事業單位,以及有能力、有意愿的企業和個人,采取“一村一策、一戶一法”等綜合扶貧措施,開展定單位、定人、定點、定責幫扶,調動全社會的力量去扶貧,實現一村一村解困,一戶一戶脫貧。例如,全省規模以上企業有50多萬戶,至少可以考慮每家企業扶一戶;全省有14萬公務員,也要和貧困戶結對幫扶。要把扶貧開發成效考核到人,不脫貧不脫鉤,脫了貧送一程。因此,“規劃到戶”和“責任到人”這兩個方面具有辯證的關系,“規劃到戶”搞好了才能為“責任到人”提供基礎和條件;而只有“責任到人”才能保障“規劃到戶”確立的目標要求落到實處,兩方面缺一不可,都要同時抓好,這樣才能爭取3年內讓這些貧困戶基本脫貧。
推進扶貧開發“規劃到戶、責任到人”工作,重點是將干部結對幫扶、產業發展扶持、教育培訓安排、危房改造資金直補和保障措施落實到戶。對適合就地脫貧致富的,要努力實現貧困村有較強的領導班子、有科學的發展規劃、有穩定的集體收入、有整潔的村容村貌、有民主的管理制度、有文明的社會風尚。對不適合就地脫貧的要通過轉移就業、異地安置、職業技能培訓、社會保障等,解決脫貧致富問題。總之,要通過各種適當的方式努力使貧困戶穩定脫貧。要堅持貧困村的幫扶規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短期扶持與穩定脫貧、開發式扶貧與救濟式扶貧、扶持發展與提高素質相結合,確保按時高質完成扶貧開發“規劃到戶、責任到人”工作,確保被扶持的貧困村基本改變落后面貌,被幫扶的貧困戶基本實現穩定脫貧,被幫扶的貧困人口有80%以上達到農村人均純收入2500元以上。
三、動員全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扶貧開發,確保“規劃到戶、責任到人”取得實效
“規劃到戶、責任到人”工作是我省新時期推進扶貧開發工作的重大舉措,牽涉面廣,工作難度大,必須動員全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務求實效。
一要加強組織領導,落實責任。按照“政府主導、社會參與、自力更生、開發扶貧”的方針,堅持“省負總責、縣抓落實、工作到村、扶貧到戶”的工作格局,要充分發揮黨委、政府的主導作用,建立“規劃到戶、責任到人”工作責任制,各級黨委、政府是本地本部門落實“規劃到戶、責任到人”的責任主體,黨政主要負責同志為第一責任人。要把這項工作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項硬任務,明確領導責任、單位責任和個人責任,做到認識到位、領導到位、機構人員到位。要完善扶貧開發工作機制,進一步理順管理體制,充分發揮各級扶貧辦綜合協調、組織實施、督促檢查的作用。要加強基層扶貧工作力量,對貧困人口全面建檔立卡,實行動態監測,確保各項幫扶政策措施落實到戶,按時實現脫貧攻堅目標。要加強檢查督促,省委組織部和省扶貧辦共同制定考評辦法,將“規劃到戶、責任到人”進展情況列入所在地區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黨政領導干部政績的考核內容,每年組織檢查考核,公布考核結果,作為干部考核任用的重要依據,確保如期實現扶貧開發目標。要建立激勵機制,根據各地完成的情況,獎優罰劣。
二要做好宣傳發動,構建“大扶貧”工作格局。扶貧開發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方方面面。要動員各部門、各單位和全社會積極參與,形成扶貧開發的強大合力。在當前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關鍵時期,為實現“三促進一保持”,財政壓力很大,更要進一步完善“大扶貧”工作格局,重點推進專項扶貧計劃和行業扶貧、社會扶貧的有機結合。鼓勵各種社會團體、各行各業、企業家、慈善機構,也歡迎港澳臺同胞、海外華人華僑,都來參與扶貧開發工作。盡快出臺促進我省公益事業捐贈管理辦法等地方性法規,完善社會捐贈減稅免稅政策,增強社會慈善意識,建立健全慈善獎勵表彰制度。新聞媒體要加強對扶貧開發的宣傳報道,堅持正面引導,典型示范,抓好典型經驗的宣傳和推廣。在全社會樹立扶貧濟困的光榮感,營造樂于扶貧開發的良好氛圍。對于社會各界的愛心行動,要給予表彰宣傳。各地還要充分調動貧困農民主動參加扶貧開發的積極性,激發他們主動脫貧、自力脫貧的愿望和自覺行動。
三要整合資源,集中力量實現脫貧。要加大我省對扶貧開發的投入,按當年一般性財政收入的一定比例來安排專項扶貧資金投入,列入年度財政預算,并逐年有所增加。目前,我省的扶貧開發一方面資源有限,另一方面條塊分割嚴重,農業、交通、水利、教育、勞動就業等方面的扶貧開發資金按條條下達,使用分散,缺乏統籌協調,很難發揮整體效益。如何集中力量辦大事,很有必要利用我們手中有限的扶貧開發資源,進行有效整合,使這些資源發揮出最大的效益。既要整合各部門的資金,又要加大專項資金的投入,加快扶貧開發的進程。在加強資源整合的同時,要嚴格扶貧資金的投向和使用范圍,實行扶貧資金專戶管理、封閉運行及報賬制,確保資金專款專用。對通過各種渠道募集的扶貧資金,要加強管理,集中使用到“規劃到戶、責任到人”中去,充分發揮扶貧基金會應有的作用。積極推行扶貧開發資金使用公開、公示制度,加強對扶貧資金管理使用的監督和審計,做到程序規范、手續完備、檔案齊全,確保扶貧資金安全并發揮效益。
四要堅持分類指導,不斷創新扶貧開發的方式方法。扶貧方式既要輸血又要造血。要堅持分類指導、因地制宜,實施差異化的扶貧開發政策。要針對貧困戶的實際情況,因戶因人采取具體的幫扶措施。對喪失勞動能力且符合低保條件的貧困戶,要列入最低生活保障,并逐步提高低保標準,以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對既有勞動能力又有發展生產條件的貧困戶,要采取開發式扶貧,通過與龍頭企業掛鉤、小額貸款等方式,引導其發展種養脫貧致富。對有勞動能力但素質較低的貧困戶,要結合“雙轉移”工作,通過智力扶貧,確保貧困戶子女得到免費技能培訓,達到轉移就業,增加非農收入。對因病致貧的貧困戶,要著力改善醫療條件,使其恢復生產和就業能力。對處于不適宜生存環境的貧困戶,要實行移民整體搬遷。近年來,我省各地從實際出發,探索出一批扶貧開發的成功經驗,如梅州的“拾荷模式”、“紅山模式”、“富農模式”等,江門的“千企扶千村”,清遠在推進貧困村互助金試點工作中,創造了互助資金分別與專業合作社、專業大戶、全員股份和整村推進相結合的模式,還有教育系統實施“雙零”智力扶貧方式等,這些行之有效的做法,要大力推廣。
動員全社會的資源,開展“規劃到戶、責任到人”的扶貧工作是一個重大的試驗。這次動員會之后,希望省直各部門、珠三角各市以及東西北地區各機關、企事業單位,要結合各自實際做好可行性研究,進行認真的謀劃,周密地擬定方案,創新形式,積極而慎重地進行試點,為明年在全省全面鋪開作充分的準備。總之,希望大家深化認識,統一思想,明確任務,落實責任,扎實推進“規劃到戶、責任到人”工作,爭取我省扶貧開發取得更大的成效,為我省的減貧事業而努力奮斗!
?
掃一掃,關注廣東殘聯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