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對于中國大陸殘疾人和殘疾人事業特別具有意義。許多對這個事業的進程有重大影響的、奠基性的事情完成在這個年代。總結這個年代的基本經驗,提高自覺性,對于促使殘疾人事業沿著中國特色的道路前進,有重要價值。
80年代是我們國家繼往開來,進入新的歷史時期的第一個10年,隨著十一屆三中全會路線、方針、政策的推行,國民經濟由復蘇逐步走向振興,工農業生產大幅度增長,城鄉人民生活明顯改善,社會事業開始起步,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顯著向前推進。萌動于這個大環境中的殘疾人事業,在國家重視、政策保護和各方支持下,充分利用各種有利條件,努力尋求自身發展的契機,在繼承歷史經驗的基礎上,完成了幾項對事業發展進程有重大、長遠影響的"工程"。
第一,從我國的社會經濟結構及其發展趨勢出發,設計、組建了半官半民的兼具代表、服務、管理功能的殘疾人聯合會。中國大陸50年代曾經有過盲人福利會、聾人福利會----60年代合并為盲聽障協會。80年代中期出現了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盲聽障協會做過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代表面窄。殘疾人福利基金會與改革同興,具有時代意識,但基層組織有限。這就在總結歷史和現實經驗的基礎上出現了中國殘疾人聯合會,中國殘疾人聯合會與新時期社會結構、改革及社會發展趨勢相適應,與殘疾人事業的發展方向相適應,是新時期社會文明和殘疾人事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社會越是走向文明、開放,越是對殘疾人事業表現出熱情和關注,將殘疾人的事情綜合管起來。中國的演進中的社會結構、經濟體制,在客觀上需要一個代表各類殘疾人共同利益的、全國統一的、半官半民的社會組織,協助政府進行這種綜合管理。這就是經政府批準的、具有三種功能的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在80年代后期出現的必然性。中國殘疾人聯合會(以下簡稱中國殘聯)從設計到出臺,是認識、適應新時期國情的過程??梢哉f,在這種情況下,越是出臺一個適應新時期國情的殘疾人組織,越便于這個事業在社會立足。殘聯成立后,殘疾人事業列入了國家整體規劃,國務院開始有一名國務委員主管殘疾人工作,大部分省、市、自治區成立了由省、市、自治區領導人擔任組長的殘疾人事業領導小組(國務院成立殘疾人工作協調委員會后,各省、市、自治區以至地、市、縣均成立地方政府殘疾人工作協調委員會,領導小組便宣告結束)。平等參與的殘疾人事業是社會主義事業的一部分,從此得到進一步確認和落實,中國殘聯以促使殘疾人平等參與社會生活,使殘疾人與健全人在建設社會主義祖國中一道前進為宗旨,一足立于政府,一足立于社會,對事業實行社會化管理。這是它有別于一般政府機構,也有別于一般群體團體的地方,也是它的活力所在。中國殘聯成立兩年多來,殘聯地方組織普遍建立、殘疾人事業蓬勃發展的事實,證明了這種性質與功能的殘聯存在的合理性,表明了它日益顯示的生命力。
第二,完成了大陸殘疾人抽樣調查,為這個特殊困難群體提供了比較系統的、量化的說明,為制定方針政策、改善這個群體的狀況提供了依據。準備于80年代后期的中國殘疾人抽樣調查,在424個不同情況的市縣(鄉)取樣,共調查36萬戶、157萬人(樣本量)。以樣本推算,我國有視力殘疾人、聽力語言殘疾人、智力殘疾人、肢體殘疾人、精神病殘疾人及多重殘疾人5164萬,占總人口4.9%,有殘疾人的家庭占全國家庭總數1810%。計有聽力語言殘疾人1770萬,智力殘疾人1017萬,視力殘疾人755萬,肢體殘疾人755萬,精神病殘疾人194萬,多重殘疾人673萬。通過調查也掌握了各類殘疾人勞動就業、接受教育、生活來源、家庭婚姻等情況。事實上殘疾人抽樣調查的意義超越了取得一系列基本數據本身。這是中國歷史第一次。它表明中國政府把殘疾人事業抓上去的決心,是有序地推進這項事業的開端。它用無可爭辯的事實告訴人們,由50年代起步階段到80年代打基礎階段的中國殘疾人事業,面臨著嚴峻的現實。改變這項事業的滯后局面是全社會的責任。
第三,1988年8月,依據抽樣調查資料,經過幾個月對策研究及與各有關部委協商協調,中國殘聯向國務院呈報了《中國殘疾人事業五年工作綱要(1988~1992)》。國務院審議批準了這個綱要?!毒V要》扼要敘述了中國殘疾人事業的背景、現狀、意義,從國情出發,明確提出了殘疾人事業的宗旨、近遠期目標、方針政策及工作原則,規定了5年內在殘疾人康復、教育、勞動就業、文化體育、社會環境、生活福利等方面的任務,詳細規定了完成任務的步驟、措施。這是我國殘疾人事業有史以來第一個"藍皮書"。公布后社會各方深受震動,提高了認識和關注程度,提高了貫徹執行的主動性、積極性。多數省、市、自治區人民政府對此進行了專門研究,制定了地方貫徹實施細則,認真貫徹執行。
在我國進入新時期第一個10年的后期出現這個《綱要》,不是偶然的。這是我國在改革開放推動下經濟繁榮、社會發展、社會文明程度提高的結果,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體現,是中國殘聯尋求契機、發揮三個功能的成果。《綱要》出臺的意義也不限于它規定的在限定時間內完成的任務本身。它的進一步意義在于,它顯示了我國社會制度與社會公平、與人道主義緊緊聯系在一起;顯示了我國深厚的扶老助殘的優良文化傳統。它為各級殘疾人聯合會怎樣在綜合規劃這項事業方面成為政府的助手,怎樣在動員社會關注這項事業方面充分發揮自身的作用,提供了一種成功的方法和模式。這對今天和明天的殘疾人工作者都具有意義。
第四,在總結歷史經驗、繼承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吸收當代國際社會先進的思想資料,形成了我國殘疾人和殘疾人事業的新觀念,建構了關于殘疾人和殘疾人事業的的理論框架。這種新觀念不是把殘疾人看成憐憫的對象,而是看成和健全人一樣具有公民權利和在一定補償條件下具有創造能力的人。努力提供這個補償條件,使殘疾人在事實上享有公民的權利,成為兩個文明的建設者,是國家與社會的責任。這種新觀念不是單純地把殘疾人事業看成一項一項具體的業務工作,而是看成社會文明、進步的需要,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人道主義的標志。這就有助于認識這項事業的性質,在工作過程中奉獻愛心,堅定工作信心。這種新觀念,不是把殘疾人事業看成收容救濟事業,而是看成促使殘疾人平等參與社會生活、回歸社會主流、充分發揮創造力的事業。不是按照外國模式塑造中國殘疾人事業,而是立足國情,從實際出發,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殘疾人事業。
當這一系列關于殘疾人和殘疾人事業的新觀念,通過報刊雜志、電視臺、電臺傳達給社會的時候,日積月累,社會對它逐漸認同,產生巨大反響。如果說1949年全國解放是殘疾人事業第一次質的飛躍的話,那么,新觀念的推行和逐漸被認同,逐漸在社會生活中顯示意義和作用,就是這項事業的第二次質的飛躍。這當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相當長的過程。80年代的貢獻在于,較為系統地提出并結合事業向社會弘揚了這種新觀念。它從實踐中來,反過來為殘疾人事業的實踐服務。它與我國優良的文化傳統相結合,正在轉化為一種新的文明,一種社會風尚,既充實又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我們看到,80年代在完成這些對歷史進程有重大影響的"工程"的時候,事業向前推進了。這是一致的。完成這些"工程"本身不是目的,推進事業,使5000多萬殘疾人的狀況得到改善,進而逐步地、有先有后地最終在整體上實現平等參與共享,才是目的。
第一,殘疾人勞動就業向多渠道、多層次、多種形式演進,就業人數顯著增加。這是80年代出現的殘疾人勞動就業的新形勢。以安置殘疾人為主的福利工廠在各級民政部門主持和國家優惠政策鼓勵下,由1979年的1022家,增至1989年的42611家,其中10%為各級民政工業公司所屬,45%為大廠礦所屬,45%為街道、鄉鎮所屬。殘疾人在這里就業的人數,1979年至1984年每年以2萬人的速度遞增,1985年至1988年每年以10萬人的速度遞增,80年代平均每年增長6.7萬人。如今在福利工廠就業的殘疾人達71.9萬人,比1979年增長14倍。隨著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和經濟發展,單一由福利工廠安置殘疾人就業的做法正在改變。分散在一般企業事業單位就業的殘疾人已達百余萬人,個體開業的殘疾人達數萬人。目前城鎮殘疾人就業率達51%,北京、上海、天津、沈陽等大城市殘疾人就業率達90%。農村殘疾人參加種植、養殖業和其他家庭副業的達60%。整個80年代殘疾人勞動就業,一改過去萎縮不前狀態,呈現全方位推進局面。殘疾人參加社會生產勞動的過程,是認識自己、創造自己的過程,也是認識社會、創造社會的過程。廣大殘疾人在這個過程中,由俯仰由人的心態中解放出來,渴求知識、渴求理解,積極參與、努力奉獻,正在成為推動歷史前進的力量。這是80年代殘疾人勞動就業新形勢的深刻意義所在。
第二,開始形成殘疾人教育的新格局,入學率和在職培訓率明顯提高。殘疾人教育發展緩慢是殘疾人事業中的尖銳問題。1987年以前盲聾智力殘疾兒童入學率不足6%,殘疾人中的文盲半文盲占殘疾人總數664%。80年代后期的一個突出成就就是經過中國殘聯配合召開特教會議,頒布《關于發展特殊教育的若干意見》,加強對殘疾人教育的領導,緩解了這種落后狀況,到1989年底,特教學校由289所發展到將近700所,普通學校附設的特教班發展到811個,在校生由32281人增加到63974人。民政部門所屬900多所社會福利院,95%以上建立了殘疾兒童特教班,城市社區內集體或個人辦的殘疾兒童特教班從無到有,發展到4000多個。以特教學校為骨干、以在普通學校附設特教班和隨班就讀為主體的殘疾人教育新格局正在形成。各省、市、自治區積極籌建殘疾人職業培訓中心。高等院校向殘疾青年敞開大門,特教師范專業著手興建。長春大學和濱州醫學院開設了特教部,專門錄取殘疾考生。殘疾人教育進入80年代后期如同殘疾人就業一樣呈現活躍局面。教育說明明天。殘疾人教育蓬勃發展預示著廣大殘疾人在參與社會生活、積極奉獻才智方面,將有新的突破。
第三,康復事業突出重點逐步開展??祻褪聵I是改善功能、發掘能力、改變命運的事業,對殘疾人具有重要意義。從大陸的實際情況出發,這項新興事業80年代朝著兩個方面發展。一個是針對白內障致盲(全國490萬)、兒麻患者(全國124萬)增多及116萬14歲以下聾兒急待進行語言訓練的狀況,開展了白內障摘除、兒麻矯治、聾兒語言訓練工作。三項康復五年內計劃分別完成50萬、30萬、3萬人或人次。兩年來完成五年任務的46%、22%、15%。三項康復總有效率在95%以上。中國殘聯還派出12批醫療隊,赴偏遠山區現場治療,為殘疾人做了大量有成效的康復工作,受到廣泛稱贊。另一個是,隨著社區服務的推行,在大中城市進行了社區康復試點。北京、上海、濟南、沈陽、武漢、西安、長春、常州、無錫、佳木斯等大中城市普遍建立了市、區、街道三個層次的殘疾人社區康復網絡。北京市97個街道55個實現了殘疾人康復網絡化,已建殘疾人康復站30個,精神病工療站31個,殘疾兒童寄托所44個,殘疾人、老人婚姻介紹所50個。許多街道建立了智力殘疾兒童學前班、聾兒語訓班、殘疾人文化活動站、殘疾人之家,就地就近為殘疾人康復、就業、教育和生活服務。這些社區康復、社區文化活動,以居委會為依托,以福利工廠為經濟支柱,以所在地段康復機構、文化機構為指導中心,表現了充沛的活力。多層次的社區服務、社區康復,與大陸的政權結構、社會結構和蘊于民間的扶老助殘傳統相適應,具有廣闊前途。
第四,殘疾人文化事業及文娛體育活動蓬勃開展。中國殘聯創辦了《中國殘疾人》、《三月風》雜志和為殘疾人服務的華夏出版社,社會影響日益擴大。全國性報刊、電臺、電視臺關于殘疾人事業的報道顯著增多。上海市1988年起連續舉辦四屆"人道主義在我心中"宣傳周活動,累計使20萬人受到人道主義教育。北京、天津以及杭州等省會城市舉辦"殘疾人活動日",社會各界進行義演、義診、義賣等,每年參加這類活動的有數百萬人。紅領巾助殘活動約有3000萬兒童參加。隨著福利工廠和社區殘疾人群眾文化體育活動的開展,一些城市成立了殘疾人樂團、藝術團。80年代后期舉辦了兩次殘疾人藝術調演,各地參加演出的殘疾人15萬人,選出600多個文藝節目在六大城市演出,并參加中國藝術節,轟動社會。中國殘疾人藝術團先后出訪歐、美、亞洲12國和香港地區,展示了才華,擴大了影響。舉辦了兩次全國傷殘人體育運動會。1982年以來,派團參加了10多次殘疾人國際體育比賽,獲436枚獎牌,其中金牌242枚。在第八屆傷殘人奧運會上獲獎牌44枚,其中金銀牌各17枚。1989年在第五屆遠東和南太平洋地區傷殘人運動會上獲金牌總數第一,打破16項世界紀錄。
第五,保護殘疾人權益的法律和行政法規逐步出臺,逐漸顯示作用。進入80年代,不論是憲法還是繼承法、刑事訴訟法、民法通則,都顯著增加了保護殘疾人權益的條款。保護殘疾人合法權益的專門法律和法規逐漸增多?!稓埣踩吮U戏ā菲鸩?、研討五年,近日完成修訂工作,呈報國務院和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多數省市和省轄市制定了保護殘疾人合法權益的地方行政法規。北京、黑龍江、烏魯木齊、長春、無錫等地《殘疾人保護條例》經當地人大常委會或政府審議批準,頒布實施。包頭、湘潭、三明、思茅、海城等城市通過行政法規對殘疾人實行"九優九免",為殘疾人辦實事,提高殘疾人社會地位。山西、浙江、天津、海南、福建、青島等省市起草保護殘疾人合法權益的條例或規定,有些已上報。社會化、法制化是殘疾人事業的發展方向,80年代殘疾人事業的一個奠基性成果就是趨于走上這個軌道。
我們是在開放中而不是在封閉中進入80年代的。開放是一項基本國策,也是殘疾人事業的一項基本原則。中國殘疾人事業遵循這個原則,本著"和平、進步、友誼、人道"的精神,與幾十個國家(地區)100多個殘疾人組織建立和發展了關系。加入了"世界盲人聯盟"、"世界聾人聯盟"、"康復國際"、"殘疾人國際"等世界組織,發展了友誼,促進了合作,溝通了信息。殘疾人事業的世界性正在使這項事業走向世界。
80年代中國殘疾人事業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新氣象,取得了對我國殘疾人事業的歷史進程和總體發展具有奠基性的成就。事業中興遠非一朝一夕的事,但為此從理論上、方針上、發展戰略上、組織上做了必要準備的是這個年代。這幾乎是全方位的準備,包括殘聯組建和事業的方方面面。由80年代殘疾人事業的理論與實踐,可以看到大陸殘疾人事業發展的路數、輪廓和特色。
80年代所以能夠取得如此重要成就,給我們的啟示是多方面的,主要是:
第一,一開始對這個事業做整體構思的時候,在改革開放、社會、經濟向前發展的大環境中尋求這個事業的發展契機的時候,就緊緊立足中國國情,從新時期中國的政治、經濟、社會結構及人文背景出發,從殘疾人迫切需要出發。設計殘聯的位置、性質、功能是這樣,設計康復、教育、就業、文化體育等等諸方面事業也是這樣。這是這項事業在這么短時間內發展比較快、比較順的根本原因。如果殘聯成立后不是適應殘疾人的急切需要和"少花錢多辦事"的原則,下力量首先抓"三康";如果不是從中國的國力和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狀態出發,從大城市到中等城市到有條件的鄉鎮,先探索后試點,波浪式地結合社區服務推進社區康復;如果不是從大陸的教育狀況特別是殘疾人教育狀況、師資狀況出發,重點抓基礎教育、職業教育,發展以特教學校為骨干,以在普通學校設立特教班和隨班就讀為主體的殘疾人教育;如果不是從中國的企業狀況、福利工廠狀況和殘疾人迫切要求就業的實際出發,提出多渠道、多層次、多種方式、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就業方針;如果不是提出這一系列從實際出發的方針,中國大陸殘疾人事業顯然難以推進得這么迅速而富有成就,殘聯組建也不會在那樣困難的情況下取得如此明顯進展。從國情出發、實際出發,不僅使事業推行較順,也使事業具有了中國特色。以"三康"為切入點,帶動各類殘疾人的康復,促進社區康復,最終形成社區網絡型的康復事業,既是從實際出發的,又是中國特色;殘疾人由單一的在福利工廠集中就業到集中就業與分散就業結合,創造條件逐步將分散就業的路子走寬,同樣既符合國情,又具有中國特色,分散就業需要提高殘疾人的素質與能力,需要企業在交通和勞動工具、勞動條件等方面給予一定特殊的補償,國家對分散就業殘疾人的優惠應當逐步轉變為這兩方面的投入。這就帶動了無障礙環境等一系列措施出臺,帶動了社會文明。立足國情,注重中國特色,同時注意吸收國際社會先進思想資料、先進技術裝備,為我所用。80年代的殘疾人工作,是走向成熟的殘疾人工作。這是成熟的重要標志。
第二,殘疾人問題的解決,最終有賴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但是,40年殘疾人事業的實踐使我們體會到,對相當一些地區來說,制約這個事業發展的關鍵因素,與其說是生產力水平不高,不如說是認識有差距。這是多少年來許多能夠做到的事情沒有去做,能夠解決的問題未去解決,已經制定的政策措施難以貫徹實施,以致事業滯后的重要原因,近些年這種狀況有好轉,但未根本改變。80年代的一條基本經驗就是推進事業必須首先解決認識問題,或兩者交叉相輔而行。解決認識問題要擺滯后的事實,指出殘疾并不是造成殘疾人問題的根本原因。殘疾的影響,通過醫療的、社會的、教育的、職業的和其他補償措施,可以緩解、縮小或消除。造成對殘疾人的片面認識,在于人們常常根據固有的概念或模式看人看事。這種思維定勢使得人們習慣于用固有的觀念,以健全人的行為模式為參照系去觀察、衡量、評價殘疾人。注重事情的過程和行為方式"正常"與否,而忽視事情的目的和結果,否定特殊的認識方式、行為方式,對社會因素具有減少或擴大殘疾影響的作用認識不足甚至視而不見。這就不適當地夸大了殘疾影響,低估、忽視了殘疾人所具有的現實能力和潛在能力。抽樣調查統計告訴我們,15~59歲的殘疾人中有勞動能力和部分勞動能力的占92.8%,喪失勞動能力的只占7.2%。即使在社會補償條件遠不理想的情況下許多被斷定做不到的事,殘疾人也做到了。這給我們一個重要啟示:殘疾的影響是相對的。只要改變參照系,以其能否適應生活、能否達到行為目的,實現生活目標為衡量標準,就會對生理殘疾的影響有一個客觀、公正的評價,對待殘疾和殘疾人的看法也會有一個根本轉變。殘疾人的潛在能力是難以估量的。以腳修表、穿針,以口銜筆作書作畫屢見不鮮。殘疾人自身的功能代償和殘缺功能的社會補償,可以使殘疾的實際影響變得比人們想象的小得多。這就是為什么我們說殘疾人在一定補償條件下具有創造財富能力的原因。為殘疾人創造生存和發展的條件,不僅是對其創造財富的回報,也是社會對包括殘疾人在內的每一個有所創造和貢獻的成員的必要投入。殘疾人事業的發展是社會利益所在,人類利益所在。我們對這方面的事情研究、宣傳得越深刻,越有利于解決認識問題。
第三,隨著社會文明程度提高,社會補償條件逐步跟上,殘疾人勞動就業將出現新格局,殘疾人參與社會生活的程度和成效將越來越取決于自身素質。殘疾給殘疾人帶來的種種不便和困難,并非不能克服,但如果失去諸如教育、就業等社會化過程不可或缺的條件,那對殘疾人卻是致命的。個人與社會的相互協調和相互容納,取決于個人在社會化過程中對社會文化的學習與內化狀況。這一過程能否完成,首先需要具備教育等條件。社會條件的缺失或不足將直接影響個人社會化過程的完成,從而必然造成個人與社會的不協調和相互排斥。這既是向社會也是向殘疾人提出的嚴重課題。令人寬慰的是,殘疾人教育被忽視的現象80年代后期逐漸扭轉和克服。估計到本世紀末殘疾人受教育的內容、渠道、門類、方式會顯著增多,殘疾人義務教育更會有較大的覆蓋面而使受教育者多倍增加。事情的癥結正轉到殘疾人教育與勞動就業的銜接和殘疾人個人充分利用機會努力成材方面來。
過去由于殘疾人的社會能力得不到培養、鍛煉和提高,素質差、能力低成了這個群體的固有特征。殘疾人就業被限定在福利工廠,殘疾人就業的目的與意義被限制在個人生活需要的最低層次上,而成為社會保障、社會福利的對象。勞動福利型道路由此成為殘疾人由社會的負擔成為自食其力的人的必由之路。這是很實際的一種措施,今后也還應當發展。但它也極容易支持人們對殘疾人的偏見,使人們對殘疾人事業產生誤解,以為殘疾人問題只是社會保障問題,殘疾人事業只是社會福利事業,而忽視了社會的責任在于提供多種補償條件使殘疾人同健全人一起勞動,一起為國家創造財富,平等地充分參與。社會教育條件和就業條件的改善,將使殘疾人逐漸由單一在福利工廠就業轉向有些人在福利工廠就業,更多的人在普通企業就業。這是殘疾人教育包括職業教育大發展后出現的新趨勢。這當然是好事,因為這是平等參與、回歸社會的重要標志,是殘疾人勞動就業躍上一個新臺階,發生又一次質變的開端。完成這件事是一個相當長的過程,但勢態的發展預示,這并不是遙遙無期的事。
當我們踏上80年代鋪平的道路,向90年代邁進的時候,我們看到,這條道路正在隨著人們認識的提高和經濟與社會的發展而逐漸拓寬。困難不少,問題很多,事業的發展也不會總是一直順暢,但是,只要沿著這條路走下去,那個具有中國特色的殘疾人事業的燦爛前景就擺在我們面前。
(中國殘聯發展部主任丁啟文)
原載《四川殘疾人》雜志1991年第1期
掃一掃,關注廣東殘聯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