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疾人工作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關系是怎樣的呢?我們怎樣在精神文明建設中發揮作用呢?
第一,殘疾人中有許多人克服著難以想象的困難,刻苦地學習,創造性地工作,頑強地生活,為社會主義建設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貢獻。這種與命運抗爭的、自強不息的精神,本身就是精神文明的體現。
第二,殘疾人這種好思想和頑強拼搏的素質,經過集中和傳播,反過來影響著社會。五六十年代,兩位杰出的殘疾人吳運鐸和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著《把一切獻給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所闡發的高尚情操和艱苦卓絕的拼搏精神,曾經極大地影響了當時青年一代的思想,作為當時以崇高理想為主要特征的社會精神文明的有機組成部分,培養了一代崇尚理想、不怕困難、朝氣蓬勃、奮發向上的革命青年。80年代的青年人,不也正是從保衛邊疆作戰的戰斗英雄其中包括很多身殘志堅的英雄以及張海迪等同志的身上,領略到嶄新的精神風貌,點燃了理想的火炬嗎?社會養育了殘疾人,殘疾人以自己杰出的精神力量反作用于社會,推動著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前進。這便是它們二者相輔相成的關系。
第三,健全人和殘疾人相互理解、尊重、關心和幫助,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只有懂得殘疾人是怎樣在艱苦的環境中生活、學習和工作的,才能懂得他們的感情。這樣,對他們就會產生由衷的尊重。有了這種由衷的尊重才能促使人們更好地關心和幫助殘疾人。也只有在這個基礎上的幫助才是真誠的,有效的。殘疾人的處境困難,但是他們有很強的自尊心,他們最需要的是尊重而不是憐憫。只要有了這種理解、尊重、關心和幫助,就會給整個社會帶來文明進步。
第四,殘疾人工作是社會主義建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這項事業是黨的事業,也是人道主義的事業。我們的工作做好了,既是對社會保障事業的貢獻,也是對精神文明建設的貢獻。可以想象,如果殘疾人還是處于無人過問、受歧視、受冷落的狀況,那就會損害社會主義社會的形象。所以,對待殘疾人的去度是衡量社會進步、文明與否的重要標志之一。
為了做好殘疾人工作,發揮殘疾人工作在精神文明建設中所應發揮的作用,需要做這方面工作的同志,發揚獻身精神,密切聯系殘疾人群眾,切實加強社會化管理,使殘疾人工作更上一層樓。到目前為止,全國有1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成立了殘疾人福利基金會,有的正在籌備。省、市以下,有38個地區、省轄市成立了基金會,一些區、縣、企業和大學成立了基金會或殘疾人俱樂部等組織。各地基金會成立之后,在宣傳、教育、康復、就業、集資、辦經濟實體等方面做了很多好事、實事。但是,我們的工作還是處于初創階段,對工作的內容、方法,以及同各方面的關系等,還在探索。為了推動工作,當前有幾個問題要認識清楚。
必須明確殘疾人工作的目標,就是要逐步創造一個以先進思想為指導的良好的社會環境,使殘疾人在事實上享有與健全人一樣的學習、勞動和參與社會生活的權利和機會,并且同樣分享由經濟發展和共同勞動所帶來的全部成果。這個目標與我們黨、國家所追求的目標是一致的。
掃一掃,關注廣東殘聯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