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省殘聯微信號11月29日消息,陳元璞,1977年出生,智力殘疾四級,高中肄業,現任廣州市少年宮美術學校助教教務。他以堅韌的意志,逾越了智障、精神病等種種不幸,并以對藝術的執著追求和超常的感悟力,出版了獨具藝術風格的個人彩色畫作《無音之樂》,獲得首屆廣東省和全國少兒美術教師美術作品“優秀獎”,其成長經歷和愛心激勵了智障孩子及他們的家長。曾獲評“廣州市十大杰出殘疾員工”、“廣州亞殘運會志愿者愛心大使”等稱號,具非常大的社會影響力,得到殘疾人和其他藝術機構、少年宮同事等社會廣泛贊譽。
圖片資料圖 來源:南方日報
陳元璞出生時不會睜開眼睛,沒有吮吸能力,從此就注定了他比同齡人起點慢了一截。為此父母也鐵了心,要齊力合力地、全心全意地教養好他。3歲半時步履不穩地踏進了廣州電纜廠幼兒園的小班。每次外出活動,老師總是拖著他的小手走在隊伍的最前頭。他常常露出天真的笑容,老師們都叫他“快樂人”。
他行動不利索,不喜歡蹦蹦跳跳,特酷愛涂鴉亂畫,尤其是動物的記憶畫,用此來打發自己的業余時間。進入大班后,老師發現他學習學前班的知識有困難,聽了猶如沒聽。7歲半時報考凈慧路第一小學,僅憑在幼兒園時記會了一首《青蛙歌》和主動大方地畫動物畫給老師看便“混進”了小學一年級。
開學了,他不知道要做家庭作業,也不懂做作業,要靠家長從同學處把要做的作業抄回來,逐條教他做。每當媽媽教得不耐煩了,想一巴掌打過去,這時爸爸來接班;爸爸又不耐煩了,又換回媽媽,如此無限循環。開學不久,老師發現他學習有問題,翻查他入學時的考試記錄,卻沒有發現問題。既然他屬于地段生,也就只好順其自然了。讀到四年級時,他留級了。到六年級的時候,校方要求他到醫院檢查智力,以免影響升學率。檢查結果是“輕度精神發育遲緩”。
小學升初中時他以較低的入圍分數線被分到媽媽工作的學校讀書。每次考試成績都是倒數前兩名。他自己有極大的壓力,雖有父母和老師的關懷但卻遠遠不能給他提供足夠的精神支撐力。于是他先后購買了70多本世界名人傳,并在閱讀中從中吸取了不屈不撓的精神營養。他不顧別人異樣的眼光,硬著頭皮,厚著臉皮終于完成了高中學段的學習。他想:拿不到畢業證書不是問題,只要增強文化底蘊,能夠為走藝術之路打下基礎,他就心滿意足了。
陳元璞從二年級起,市少年宮的關小蕾老師網開一面地招收了他。從此他在這個藝術殿堂里風雨無阻地堅持了十二年的業余學習。他自豪地認為:“我讀了25年書”。在這十二年中,美術學校的老師幾乎都教過他。他用心畫畫,要把每個老師的特長融入自己的畫中,并自成一格。
《無音之樂》畫冊的出版有其歷史淵源。最初郭偉新老師邊放音樂邊叫學生憑感覺想像畫畫,后受簡穎斌老師反復的影響,陳元璞喜歡上了古典音樂;最后是出于一次偶然,關小蕾老師在看了他的畫后,鼓勵他嘗試用他喜愛的黑白畫表現音樂。從此他身體力行,每天吃完晚飯就在自己的畫室里。邊聽趙毅敏老師在廣東電臺音樂中主持的《古典縱橫》,邊看有關書籍,邊構思,用幾年的時間,畫出了二百多幅為古典音樂配的畫。
1998年6月1日,一本《無音之樂》——陳元璞的黑白畫畫冊出版了,并得到了大師、專家的好評和激勵。導師這樣評價他:“陳元璞是屬于有毅力有信念的人,他能夠在這么短短的幾年,利用課余畫出了很多人用一輩子也畫不出來的這么高質量的創作。這些畫有極強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在陳元璞的黑白畫里,音樂中的旋律、和聲、調性、節奏、力度等等都得以恰當的表現。然而陳元璞作品的難度在于他是通過最單純的造型語言:即在白紙上僅僅是用一個黑色來表現的。它雄辯地告訴了我們造型語言有多么大的表現潛力”。作曲家曹光平先生這樣說:“陳元璞用畫筆以一種意境或一種構圖體現這些深奧的音樂巨作的偉大精神,實在是不易的,也是相當成功的”。
自《無音之樂》出版后,他得到了媒體的關注。多種報刊雜志,市、省、中央、鳳凰等電視臺都先后報道了他的傳奇故事,感動了一大批人。
很不幸的是陳元璞于1998年患了“輕度精神發育遲緩伴發精神障礙”。服用的藥物使他失去了創作靈感,他不得不痛苦地放下了畫筆。但他沒有悲傷,以堅強的毅力堅持治療,力爭早日康復。在四年的痛苦中他大徹大悟,比已前更成熟了。現在他又重新拿起了畫筆,雖遠遠不能達到病前的水平,但他不灰心,不泄氣,立下宏愿:要窮一輩子精力,將古典音樂從公元六世紀到現在的著名的作品畫完,現代作品也不忽視。
2003年7月,陳元璞彩色的畫作《無音之樂》獲得首屆廣東省和全國少兒美術教師美術作品“優秀獎“,為培養自己的藝術搖籃市少年宮和殘疾人爭了光。
陳元璞是一個質樸和知恩識報的人,在大師、名師的關心攜引下,在領導和同事的呵護下,他清楚地明白要更加謙卑和努力,一步一個腳印地前行。
掃一掃,關注廣東殘聯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