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杜漢堂
杜漢堂,1965年出生于粵西連南縣寨崗鎮,家中兄弟六人,排行老三;他,出生于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兒時的記憶只有一個字“餓”;他,不到1歲就不幸得了小兒麻痹癥,行動不便,9歲才上小學,16歲初中畢業開始走進社會,嘗盡生活不易。
他,身殘志堅,學習裁縫,開店做衣服,曾將裁縫鋪做到了鎮子里最好的一家;他,和弟弟一起從經營大排檔到礦業開發,從籌建星級酒店到正式運行,從一個什么都不懂的六弟引導和幫助他成為連南最具影響力的企業家之一,再到“另起爐灶”——成立運營連南縣最大的汽車銷售公司,年銷售額超千萬元。
他,發展不忘反哺社會,多年來以公司名義或自掏腰包參與各類公益事業,帶領殘疾象棋選手外出比賽,贊助市、縣象棋比賽、藍球,支持家鄉鄉村振興事業,累計投入資金百多萬元。
他,就是廣東省連南瑤族自治縣華聯物業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連南瑤族自治縣工商聯副主席、連南瑤族自治縣三江鎮商會會長、連南瑤族自治縣棋類協會會長杜漢堂。他說,天道酬勤,自身的成功還離不開國家的好政策,“要會感恩,回報社會,才能走得更遠”。
一、年少苦難,他勇敢面對生活的不如意
?杜漢堂,1965年出生于廣東省粵西北的連南瑤族自治縣寨崗鎮一個名叫杜屋的小山村。他從出生到成長的年代,正處于我國特殊的歷史時期,經濟十分困難。他出生時,大哥10歲,二哥3歲,那個時候,農村人還要考掙工分過日子,父親下地干活,母親背著二哥抱著他還要放牛、打豬草,常常因為家中男娃多,家中每年都借糧度日。?
“1歲多的時候,同齡的孩子都已經會走路,但我不行。”杜漢堂說,后來母親告訴他,他父母帶他去醫院看病,醫生診斷他得了小兒麻痹癥。缺衣少吃的年代,至于病因也未能查清,直到4歲多,他才會慢慢挪步,因為腿腳不便,他9歲才開始讀書,上小學一年級。
杜漢堂讀小學一年級時是和小兩歲的四弟一起入學的,那時候他的五弟和六弟都已經會走路了。“家中6個男孩,日子過得可想而知。”他回憶說,因為家中實在養不起6個孩子,他讀書時19歲大哥已經參軍入伍,少了一個大男孩吃飯,但家中的生活并沒有改善多少。
“餓”是杜漢堂兒時最深的記憶。他說,那時候別說吃肉,能吃飽飯就是一家人最大的奢望。好在,他的父親是頭腦靈活的人,在那樣特殊的年代,曾帶領村中的青壯年到隔壁鎮的礦上給人打工,曾創造每人一天兩塊多錢收入的奇跡,不僅讓家里度過了饑餓年代,父親也帶領全村很多人度過了艱難歲月,“我父親去世多年了,至今村里老一輩人還念叨他老人家的好”。
腿腳不便,讀書也是難題。地處南方,每年4到9月是多雨季節,杜漢堂從家里到學校要經過一條河,多雨季節河水猛漲,他無法過河讀書,即便小雨四弟可以過河去讀書,他也過不了河。不過,不便行動的他在家也不忘記學習,他的成績從小學到初中,一直名列前茅,在小學、初中時代擔任班長。
1981年,16歲的杜漢堂初中畢業。二哥還在讀高中,家中還有三個弟弟要讀書,考慮到自己的身體情況和家中經濟狀況,他沒有繼續讀書。“日子太難了,父母養我們兄弟幾個太辛苦。”他回憶說,初中畢業回家后,自己放了一年牛,“腿腳不好,無法干田里的重活”。
?看著家中的生活沒有多大起色,杜漢堂心里也急。不安分的他在村頭借錢開了一家小賣部,經營了三年,后來小賣部多了起來,他就到與連南相鄰的連州市區學習裁縫一個多月。“培訓費加生活費一共100多元,是父母到處借來的。”他回憶說,在學習裁縫時候,自己比誰都認真。
學到裁縫技術后,杜漢堂在自己家的小賣部兼開裁縫鋪,一邊經營小賣部,一邊幫人做衣服收點工錢。1989年,手里有了一點積蓄的他,來到鎮里繼續開裁縫鋪,一直開到1996年。
“我腿腳不好,無論是上學還是走向社會,總會聽到有人私下叫我肢殘人士,但我從來不和人爭吵。”如今談起這些,杜漢堂說,生活是自己過的,只要自己努力,樂觀面對,日子過好了比什么都強,“我的裁縫鋪做到全寨崗鎮最好的一個,誠信經營,每年到春節臨近,我要幫人做的衣服做不完,要請人幫忙才行,當然收入也非常可觀的”。
二、天道酬勤,一路艱辛伴隨企業發展壯大
??創業艱辛,一名殘疾人創業更艱辛。杜漢堂深知這一點。他說,幫人做衣服時,想他那個樣的老手,一天也只能做一條西服,有時候有七八個客戶的衣服等著要,他和請來的人要加班加點才能完工,“我們常常是鋪子關了門,吃過晚飯后還在裁剪布料,有時候要加班到第二天凌晨一兩點,確保客戶在限定的時間內能拿到質量有保證的衣服,每天早上鋪子還要準時在7點多開門營業”。
?“天道酬勤,商道酬信,學道酬苦,業道酬精,人道酬誠。”在杜漢堂看來,勤能補拙,做生意要講誠信,做人要厚道,只有這樣,一個人才能將生意做好。
他這樣認為也是這樣的做。
?隨著成品衣服大量出現在市場,裁縫鋪的生意逐漸蕭條。杜漢堂開始轉行。1997年,他和六弟杜萬青在連南縣三江河畔開了一家大排檔,從六張張桌子干起,杜萬青負責到連州購買食材,他負責招呼客人,事無巨細,他和六弟齊心協力,通過幾年的時間,將大排檔做得紅紅火火。
“我和六弟的大排檔做到當時連南縣城最紅火的大排檔。”他說,晚上吃宵夜的時候常常需要排隊等候,他們的食材不僅新鮮而且物美價廉,客戶都贊不絕口,回頭客特別多,“做生意就是做人,人做好了,生意也就做好了”。
杜漢堂和杜萬青兄弟倆還有著商人的長遠目光,在大排檔生意好起來后,他們兄弟二人將大排檔周圍幾十畝地購買了下來,后來蓋了賓館,一遍經營賓館一遍經營大排檔,幾年以后積累了人生第一桶金。
2000年左右,杜漢堂和杜萬青將大排檔和賓館讓人承包經營,兄弟倆開始入手礦業開發,并在礦業開發中繼續積累財富。2012年,有了一定的積蓄的杜漢堂和杜萬青,在連南縣城團結大道旁利用之前購買的一塊地,籌建杜萬青創立的如今頗具影響力的中和實業集團旗下的中和國際大酒店,直到2015年底該酒店正式運行。
中和大酒店按照準五星標準打造,杜漢堂全程管理和跟蹤籌建,總投資過億元。在酒店籌建過程中,他付出別人多得多的心血。“從建筑材料購買到施工過程,任何細節都不能放過。”他說,那幾年是他人生中最累的幾年,后來酒店建成、裝修、招聘、運行,都是由他主導完成。
“在籌建中和大酒店過程中,中和實業集團同時在外省投資幾個億建設水電站,酒店籌建的資金壓力很大。”杜漢堂說,為了節省建設費用,他常常在酒店建設工地起早貪黑,盡可能節省每一分錢。如今,中和大酒店是連南當地最好的星級酒店之一。
2016年,杜漢堂退出中和國際大酒店的管理和運行,在家中思考了一年的創業轉型思路。“親兄弟明算賬,總在一起搞企業,也有些不便。”他說,經過一年的思索和市場調研,2017年,他做了兩件大事:在清遠市購買房產,利用開設大排檔的經驗建立一家大酒樓——位于清遠市區峽山東路的湘粵樓,總投入超過一千萬元,建筑面積一千多平方米,可以同時容納300多人就餐;籌建了連南最大的汽車銷售公司——連南縣華聯物業管理有限公司,公司業務還涵蓋汽車維修、保養、汽車租賃、物業管理等,解決幾十人就業,年銷售額超過千萬元。
三、終有成就,以實際行動感恩回報社會
在杜漢堂的觀點中,他認為只有有了自己的企業,才算是創業取得一點點成功。湘粵樓運行至今平穩發展;華聯公司運行以來,業務最好的時候,一次性和客戶簽訂了十幾輛汽車共計200多萬的購車合同,“這是我誠信經營和勤奮努力換來的,雖然不易,但我知足”。
在杜漢堂的腦海深處,他認為自己今天取得的一切,不僅是“天道酬勤”,更得益于國家的好政策,是黨和政府對于殘疾人的關心和支持,才有了現在的他,“我創立公司,就享受了殘疾人應享受的相關優惠政策,社會各界也給予了很大幫助和支持,我很感謝所有幫助過的人,也感謝這個時代”。
飲水思源,懂得感恩和回報。這是杜漢堂做人做事的另一面。他從小愛好象棋,棋藝不錯,是連南瑤族自治縣棋協會長,作為會長,為了提高連南的象棋水平,他帶領連南象棋愛好者尤其是殘疾象棋愛好者,奔赴廣東多個市參觀學習、參加比賽,很多時候費用需要他自己墊付,累計自掏腰包十幾萬元;他以華聯公司的名字多次贊助市、縣象棋比賽、籃球賽。
杜漢堂去年當選連南三江鎮商會會長,作為商會會長他多次組織商會成員到位,到中秋、春節等節日里,深入山區看望慰問貧困戶、困難群眾、留字兒童,自己也自掏腰包捐增給貧困戶和困難群眾;擁軍愛軍,組織商會和連南消防官兵進行聯誼活動。
今年連南寨崗第三屆鄉村旅游節,杜漢堂受邀參加,現場出資支持;對于家鄉杜屋村,他雖然早已經不再那里居住,但仍舊支持家鄉的美麗鄉村建設,累計投入資金數十萬元。
目前,杜漢堂正在修建家鄉的一條長3公里的鄉道,年前開始的,他已經墊付了資金200多萬元,工程量已經完成80%,今年5月前就能建成通車。“我在寨崗開裁縫鋪多年,和很多寨崗的父老鄉親都熟悉,所以這個工程從建設至今,沒有發生一起民事糾紛,縣里主管部門和鎮里黨委政府都非常滿意。”他說,這就是做人的緣故吧。
談起開裁縫鋪的歲月,不得不說,那時候他已經開始回報鄉親了。他說,自己小時候家里窮,鄉親們沒少幫忙,上世紀八十年代,各家各戶都不富裕,一些人春節前到他那里做身新衣服,一件衣服才兩塊多錢,但有時鄉親們也拿不出手,賒賬,“有的鄉親手頭寬裕了,就會給我,有的鄉親確實困難,我也不能催賬,時間久了就沒再要,每年下來都有幾百元的工錢收不到”。
幾百元對于那個年代的人們來說,是筆不小的數字。但杜漢堂卻說,這點損失他并不計較,“因為我不要,并不代表那些鄉親們不記得,現在每次回老家,這些鄉親們的日子都好過多了,還會經常提起,路過家門口總會熱情邀請到家里吃飯,人家記得咱的好,其實這就夠了,被人惦記著好,人生已經贏了”。
對于未來,杜漢堂這名今年已經53歲的中年漢子說,希望自己的華聯公司能夠越做越好,希望在公司做好的同時,有更多的能力去參與社會公益事業,用自己的力量,也通過商會凝聚更多的力量,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掃一掃,關注廣東殘聯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