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2022年第三季度
“中國好人榜”公布
其中,來自廣東的山林、張倩昕、唐磊鑫、岑奕浩上榜。下面一起來走近他們,了解他們的故事!
山林
山林,男,1969年7月生,中共黨員,廣東省韶關市交通運輸局三級主辦。山林患有小兒麻痹癥,但他身殘志堅,熱心公益,積極參與無償獻血及志愿服務,26年無償獻血8萬毫升。山林曾榮獲全國無償獻血奉獻獎金獎、全國無償獻血志愿服務終身榮譽獎、廣東省崗位學雷鋒標兵、“廣東好人”等榮譽。
無償獻血已成生活習慣
山林自1996年第一次無償獻血,至今已經有26年,他的獻血次數及獻血量在韶關市名列前茅。自2009年加入韶關市無償獻血志愿者服務隊以來,他積極參加各種無償獻血宣傳和招募活動,努力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加入無償獻血隊伍。在他的影響下,他的女兒也成為了一名光榮的無償獻血志愿者,接力傳遞愛心,并動員身邊同學參加無償獻血活動。截至2022年6月27日,山林無償獻血200次,獻血量達8萬毫升,志愿服務時長近5000小時。山林的女兒參與無償獻血50次,累計實際獻血量2萬毫升,參加志愿服務時長達2000小時,于2017年榮獲全國無償獻血志愿服務五星榮譽獎。除了家人,山林無私的奉獻精神及身體力行的付出,也感召了許多同事及朋友一起參加無償獻血和志愿服務。
遭逢家庭變故仍堅持獻血
山林的妻子2021年4月去世,生前患有嚴重的糖尿病、腎功能衰竭,雙眼失明多年,長年需要透析治療,生活無法自理。由于女兒常年在外地上大學和工作,照顧妻子和家庭的重擔落在他一人肩上。16年來,他利用休息時間帶著妻子奔波各大醫院,多次北上長沙、南下廣州尋醫問藥,想方設法為妻子治病。家庭支出和妻子的醫療費用全靠他一人承擔,家庭生活困難不言而喻。面對種種壓力和困難,他總是以樂觀、豁達心態對待,除了照顧好妻子、家庭,他對工作依舊盡職盡責,也從未放棄無償獻血和志愿服務,總是盡量擠出時間參加無償獻血和志愿服務活動。他說:“我自己的生活雖然很苦,但是不影響我參與無償獻血等公益活動的心,能幫助挽救別的家庭,能給予別的家庭新生和幸福,我覺得很值得,我的妻子和女兒都很支持我這樣做。”
身殘志堅奮戰“疫”線
山林患有小兒麻痹癥,腿腳行動不便,但他卻凡事都沖在前線。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山林自2020年正月初一就投入了疫情防控第一線,主動請求到人流比較密集的韶關東站聯防聯控檢測點,協助韶關東站出站旅客掃碼登記個人信息,每次上崗一干就是8個小時,甚至忘記了自己腿腳不方便。領導考慮到他自身有殘疾、家中妻子情況又不樂觀,還要承擔艱巨的防控任務,多次建議他休息、不安排他上凌晨夜班,可都被他婉言謝絕,他承諾“照顧好妻子和防控工作兩不誤”。山林說:“防控一線工作雖然危險而辛苦,但作為一名黨員和黨員志愿者,我責無旁貸必須沖鋒在前。”
張倩昕
張倩昕,女,1992年1月生,中共黨員,廣東省盲人協會秘書長,廣州市融愛社會服務中心黨支部書記、理事長。張倩昕剛出生就患有嚴重的視力殘疾,但她堅持學習,成為廣東首位視障研究生。畢業后,她專注于助殘事業,開展視障人士手機電腦技能培訓、生活技能輔導、殘疾人就業培訓等志愿服務活動,從受助者轉變成助殘者,努力推動助殘事業專業化發展。張倩昕曾榮獲廣東省優秀共產黨員、廣東省自強模范、“廣東好人”等榮譽。
以恒心顯擔當 讓壯志在學海中展現
張倩昕憑借著無比堅強的毅力,克服視力障礙,實現了隨班就讀中小學、正常參加普通高考、碩士研究生畢業等求學道路上的眾多“不可能”,成為廣東首位視障研究生。她熱心公益,從大學開始,“有時間做義工”就成為她的習慣,其個人志愿服務時數超過了5000小時。畢業后,張倩昕積極為盲人朋友排憂解難、整合資源,是盲人朋友的知心人,她積極推動廣東省無障礙環境建設工作,參與培訓助殘志愿者及無障礙督導員近50場,培訓超過800人次,她還親自參與各類現場督導,撰寫督導記錄報告超過100份,用實際行動為無障礙環境建設建言獻策。
以初心踐使命 讓真知在實踐中升華
作為一名黨支部書記,張倩昕積極創新“黨建+公益”模式,引導黨員群眾關注殘疾人,理解殘疾人需求,共同照亮殘疾人無障礙生活之路,她曾走遍廣州的大街小巷,幫助200多個視障家庭實現智能語音無障礙改造。張倩昕還推動了中心黨支部與相關單位黨組織結對共建,聯合廣州地鐵、中山眼科醫院、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等黨組織開展助殘服務能力培訓,開拓醫療—社會聯動康復模式,直接服務視障人群超過2000人次。
張倩昕積極參與扶貧工作,開展“以愛護航 共同前行”行動,動員社會力量為貴州省孤殘兒童捐助愛心物資;聯合廣州市殘疾人福利基金會發起“捐書筑夢”閱讀幫扶項目,助力貧困兒童閱讀。她發起“捐贈一只盲杖”行動,助力畢節盲人勇敢走出社會,帶隊為視障人士送上愛心物資,并現場進行定向行走培訓,為其融入社區奠定堅實基礎。此外,張倩昕還聯合廣東省無障礙促進會建立了“盲人電子閱覽角”,安裝存有400余冊有聲書、裝有盲用讀屏的電腦,方便盲人閱讀。
以愛心展忠誠 讓黨徽在奉獻中閃耀
為了讓視障人士更好地融入社會,張倩昕組織開展手機電腦技能培訓、生活技能輔導、盲童家屬培訓……并努力拓展盲人按摩、互聯網就業、咖啡師等就業培訓,支持近百名視障伙伴就業創業,努力幫主視障群體發現自我、提升能力、融入社會。
“因為我是一名黨員,剛好我也是視覺障礙人群的一員”。當問及張倩昕是什么力量讓她堅持這么久,她微笑著回答了這句話。
張倩昕用自己“剛好”的身體情況與“剛好”的人生經歷搭建起了助殘平臺,幫助更多的“同行者”打開了新的一扇窗。
唐磊鑫
唐磊鑫,男,1998年1月生,廣東省揭陽市揭東區新鳳街消防救援站四級消防士。2022年2月,回鄉探親的唐磊鑫途中遇到一電動車維修點發生火災,他第一時間深入火場將4名被困人員救出,避免了人員傷亡火災事故的發生。唐磊鑫曾榮獲“廣東好人”榮譽。
探親途中路遇大火
2022年2月3日,唐磊鑫因奶奶去世向單位申請休假回廣西靈山縣老家處理喪事。2月5日下午,他路過廣西靈山縣煙墩鎮集鎮時,看到一處房屋正不停地往外冒著滾滾濃煙,還有火苗向外竄出,不少居民慌慌張張地奔跑。唐磊鑫感到情況不妙,立馬向著火的房子飛奔而去。
唐磊鑫發現著火的房子是一處電動車維修店,電動車燃燒后猛烈的火勢迅速蔓延開來,濃煙滾滾并且有劇毒。著火處隔壁是一處民宅,里面有4名群眾被濃煙困住無法逃出,不遠處還有一家煙花爆竹倉庫,若不及時撲救大火,引發煙花爆竹倉庫爆炸,可能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后果不堪設想,情況十分危急。
職業本能兩進火場
憑著消防員職業的本能,唐磊鑫馬上向圍觀群眾亮明身份,組織當地政府人員和民兵開展初期火災處置。當了解到有4名群眾被困時,他顧不上個人安危,冒著有毒濃煙,從上風方向找到安全的救生切入口,迅速沖了進去,先后將被困的4名群眾全部疏散到外部安全區域。
救出被困群眾后,唐磊鑫第一時間與當地消防指揮中心取得聯系,通報現場火情,為后續科學、安全處置火災事故贏得寶貴時間。在得知著火的電動車維修店里還有一個充滿了煤氣的煤氣瓶時,為防止著火時間過長導致瓶體爆炸產生二次災害,他再次沖進火場,扛起煤氣瓶丟到后面的一條小河里,消除了二次災害隱患。經過高溫炙烤的煤氣瓶瓶身溫度極高,唐磊鑫雙手被燙傷,衣褲也被不同程度烤壞。當地消防救援力量到場后,唐磊鑫跑到大路引導消防車輛,向指揮員說明情況后,不留姓名便悄然離開。由于救人及時、處置科學,該起火災沒有造成人員傷亡和蔓延擴大。
見義勇為展風采
唐磊鑫的英勇表現贏來陣陣掌聲,在場目睹救火過程的群眾紛紛豎起大拇指,交口稱贊這位優秀的消防“戰士”。對此,唐磊鑫表示:“我沒覺得這是多大的事情,雖然當時自己是在休假,身上也沒有任何保護措施,但作為一名消防員,碰到這種危急情況,那肯定是義不容辭,挺身而出去救火。下次遇見這種情況,我還是會這樣去做的。我相信其他戰友遇到這種情況也都會這么做。”一句樸實的話語,卻道出最真摯的心聲。在危難面前,他挺身而出,英勇救火,用行動彰顯了見義勇為的深刻內涵,展現了共產黨員的時代風采,也詮釋出了一名消防員的責任與擔當。
岑奕浩
岑奕浩,男,1956年7月生,廣東省江門市蓬江區白沙街道居民。岑奕浩的母親視力一級殘疾,家中老大智力二級殘疾,老三肢體四級殘疾,老四精神一級殘疾,岑奕浩是唯一一個健全人。因父母久病纏身,年僅17歲的岑奕浩作為家中唯一的支柱,毅然承擔起照顧4個殘疾家人的責任,40多年來不離不棄、無怨無悔。岑奕浩曾獲得“廣東好人”等榮譽。
17歲擔起家庭重任 用愛撐起一片藍天
今年65歲的岑奕浩,是一名普通退休工人。在他的記憶中,小時候兄弟4人和父母擠在不足30平方米的房屋里。因為父母久病纏身,他高中畢業那年,一家老小的飲食起居等家庭瑣事都壓在了他稚嫩的肩上,那時他年僅17歲。為了維持家庭生計,給家人們一個好的生活,岑奕浩選擇去了江門市某家電公司上班,一開始是當學徒,3年后才轉正。為了多掙錢,他經常加班加點,一天到晚要站十幾個小時。回到家,還要繼續照顧生病的父母和3個兄弟。同時,為了便于照顧家人,他不敢選擇離家遠的地方工作,也因此放棄了去順德發展的機會。
困境中不離不棄 用情開創一片天地
因為家庭經濟負擔重,岑奕浩直到32歲才結婚。結婚第二年,患病多年的父親去世了,母親因積勞成疾加上傷心過度,導致雙目徹底失明。那時候,妻子剛分娩,岳父(母)的身體也不好,經常需要人照顧。從此,岑奕浩肩負起了照顧3個家庭的責任。2001年,岑奕浩歷經下崗和求職,最終被一家家具公司看中,得到了一份穩定且收入不錯的工作。工作安定下來后,他時刻想著多攢一些錢,讓家人們過更好的生活。因此,他沒日沒夜地畫機械圖,甚至曾突發左眼視網膜脫落失明,后經治療痊愈。2020年,岑奕浩的母親病重。在母親生命中最后的日子里,老人大小便失禁,神志不清。他每天給母親喂水喂飯,擦洗身體,清洗衣物和床單,用行動詮釋了孝義。
49年,一萬七千多個日日夜夜,岑奕浩始終守在母親、兄弟身邊,用堅實的雙肩挑起生活的重擔,用最樸實的關愛撫慰親人的愁苦,不離不棄,悉心照顧一家人的起居。如今,四個兄弟在政府的幫助下有了歸宿,生活上也得到了一定的支持,母親也在他的悉心陪伴下百年歸老。
掃一掃,關注廣東殘聯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