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結束為期近一月的社區志愿服務,最近,廣東省盲人協會秘書長,廣州市融愛社會服務中心黨支部書記張倩昕又馬不停蹄地回歸工作崗位,忙著給視障人士安排線上培訓、提供就業服務……
一個接一個的視頻會議、線上討論,在電腦前一坐就是一天,這對于患有嚴重視力殘疾的張倩昕來說不是個輕松的差事,但她樂在其中,“這些年,我和視障伙伴一起追光追夢。希望我能變成一束光,照亮他們的生活。”
專注為視障人士服務,積極投身社會公益,張倩昕的個人志愿服務時數已超過5000小時,培訓助殘志愿者及無障礙督導員近50場、超過800人次。今年,她倡導推動的“幫幫看家”信息無障礙服務項目成為廣州市荔灣區十件民生實事,380戶視力一級殘疾人家庭從中受益。日前,她入選2022年第三季度“中國好人”。
參與志愿服務
把收獲的正能量傳遞出去
過去的11個月里,在廣州市荔灣區逢源街道富力東社區核酸采樣點,總能見到張倩昕的身影。“請掃碼打卡,保持距離。”這樣簡單的一句話,張倩昕一天不知道要重復多少遍,“我的視力只能分辨黃碼和綠碼,所以一般是在核酸點入口做查驗綠碼的工作。”
眼前這個帶著微笑的姑娘是一名“90后”,剛出生就患有嚴重的視力殘疾。但張倩昕憑著毅力,完成了隨班就讀中小學,參加普通高考,碩士研究生畢業一系列“挑戰”,成為廣東本土培養的首位視障研究生。
大學期間,張倩昕選擇社會工作專業,希望運用專業技能服務殘障人士。2016年,她創辦了廣州市融愛社會服務中心,專門為視障人士服務。
從大學開始,參與志愿服務成了張倩昕回饋社會的一種方式,“我是黨和政府融合教育政策的受益者,回饋和服務視障人士,對我來說是一份責任和使命。”
今年,面對廣州疫情,張倩昕立即響應,和中心的同事們一起到社區做義工。協助核酸檢測和社區流調、幫助出行困難的居民下樓做核酸,張倩昕每天要工作6到8個小時。
白天在社區幫忙,晚上張倩昕則把物資分包成防疫愛心包裹,通過快遞送到有需要的殘疾人手中。“那段時間,快遞小哥每天晚上陪著我們加班,讓我感受到同心抗疫的力量。在志愿服務中,我收獲了滿滿的正能量,所以我也要把這些正能量傳遞出去。”張倩昕說。
搭建溝通橋梁
讓視障人士的需求得到關注
12月3日國際助殘日當天,一場特別的線上講座吸引了不少青年志愿者和殘疾兒童家屬參與。作為演講嘉賓之一,張倩昕結合多年的社會服務和無障礙督導經驗,深入講解了扶殘助殘的服務技巧。
多年前,張倩昕便開始關注無障礙設施與環境的建設。她擔任并培訓無障礙督導員,參與現場督導,撰寫督導記錄報告超過100份。“在督導的過程中,我發現城市中的無障礙設施雖然有了,但健全人不知道、需要用的人也不知道。所以推廣無障礙的理念,把現有的設施用好,我認為更重要。”
今年以來,張倩昕牽頭開展了無障礙知識科普和培訓,通過無障礙理念的普及,設施的使用講解和培訓等方式,推廣無障礙理念。“無障礙設施不只是給特殊人群使用的,可以說每個人在生命的不同階段都會使用到。如果大家都能形成這樣的理念,每個人都成為無障礙建設的參與者,無障礙設施就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除了著眼社會無障礙環境建設,張倩昕也關注“小家”。在去年召開的廣州市第十二次黨代會上,市黨代表張倩昕積極地反映了視障殘疾人無障礙生活方面的需求。今年,荔灣區把“幫幫看家”信息無障礙服務項目列為十件民生實事,為全區380戶視力一級殘疾人家庭開展智能家居無障礙改造并提供支持服務。
“這對于保障視障人士的基本生活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張倩昕說,“作為一名黨代表,要當好橋梁,讓大家聽到殘疾人的聲音。”
鏈接社會資源
幫助視障人士回歸社會
培訓視障網絡主播、視障咖啡師、視障客服……這些年,張倩昕帶領團隊做了不少面向視障人士的就業服務項目,幫助他們走出家門,回歸社會。最近,她和團隊正忙著給第一期視障主播培訓班的畢業學員準備“畢業禮”。
通過多年積累,張倩昕總結了一套幫助殘疾人就業的方法。“每個視障人士的優勢和特長不一樣,最大限度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找到他們的興趣點,才能讓他們更穩定地就業,逐步回歸社會。”現在,張倩昕和團隊在接受視障人士的就業咨詢時,會先對他們的就業能力進行評估,因人而異提供服務。
引導殘疾人互助也是幫助殘疾人重建信心的新思路。在今年7月開班的“中途之家”視障生活重建訓練營中,張倩昕發現很多中途失明的伙伴會放大視障對生活的影響,而忽略了自己的優勢。“中途失明的伙伴對視障的生活方式不了解,需要一個適應過程。我們通過訓練為他們生活問題提供解決方案,再引導視障伙伴之間互相分享解決問題的方法,他們相互支持,就能從中找到成就感和價值感,甚至有人結業后重新回到了原來的工作崗位。”張倩昕說。
談到近期的規劃,張倩昕說要把殘障人士就業、無障礙的服務做得更深、更實。“我希望更多的殘障人士可以跟我一樣,找到合適的位置回歸社會,也希望我的故事能讓更多人理解殘疾人,傳遞助殘正能量。”
【記者】余嘉敏
掃一掃,關注廣東殘聯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