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月22日24時,全省累計報告新冠肺炎確診病例1342例,累計出院740例,累計死亡6例。22日當天全省新增確診病例3例,為廣州市2例、東莞市1例。新增出院20例,均為普通型病例治愈出院。新增死亡病例1例,為深圳市1例。無疑似病例。有1696名密切接觸者正在接受醫學觀察。
累計報告確診病例中,深圳市417例、廣州市345例、珠海市98例、東莞市94例、佛山市84例、中山市66例、惠州市62例、汕頭市25例、江門市23例、湛江市22例、肇慶市19例、梅州市16例、茂名市14例、陽江市13例、清遠市12例、韶關市10例、揭陽市8例、汕尾市5例、潮州市5例、河源市4例。男性661例,女性681例,年齡介于2月齡-90歲之間。
新冠肺炎疫情拐點尚未到來
病毒變化形式還在“花樣翻新”
很多人已急不可耐地摘下口罩
出門聚餐聚會聚集
雖然還只是少數地方
但看著特別扎眼
疫情發展拐點尚未到來
莫要扎堆!
2月21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作出冷靜判斷——雖然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但“全國疫情發展拐點尚未到來”。圍繞“拐點”,我們大家至少應有三個共識:
其一,這個新冠病毒確實非常狡猾。科學家們已就此一再提醒公眾。目前疫情蔓延勢頭雖已得到初步遏制,但人類對它的了解和把控還非常有限,它可能狡兔三窟,也可能卷土重來。在遭受遏制之際,它或許正默默等待著人群扎堆這個復蘇良機。
其二,判斷拐點必須非常審慎。如果一段時間里病例數據“由漲轉降”或“漲幅縮減”,就倉促認定拐點已到,就此放松懈怠,很可能局勢又會“拐回去”。換句話說,疫情接下來的發展,跟病毒這家伙的脾氣特性有關,也跟我們的勁往哪兒使、腳往哪兒走有關。
其三,這兩天已有些聲音發出,提醒大家“拐點未到,莫要扎堆”。這個提醒很及時,不過還少說了半句話。把提醒的話說全乎了,應該是:拐點未到,莫要扎堆;就算拐點到了,也再繃繃,先別扎堆。
管住腿、戴好口罩是支持疫情防控最好的方式
當前,湖北、武漢的形勢依然嚴峻復雜,那里的保衛戰還在艱苦推進。對于其他地區的人們來說,支持湖北人民、武漢人民的最好方式,繼續為本地防控出力的最好方式,就是繼續管住自己的腿、戴好自己的口罩、遵守本地分區分級精準防控的具體要求。
擔有防控之責的工作人員,要對一些松動的苗頭保持警覺,并及時采取行動。這幾天冒頭的一些扎堆行為,很多已被當地防控管理者及時制止,這是必要的。也是給更多人的提醒。服務業場景里的熱鬧場面,一定會回來。但如果回來早了、回來得“無序”,那么真正有序安全的回來,就會被拖得更久。
我們該怎么做?
堅持忍一忍!
第一,個人居家防護不能忘:堅持少出門,戴口罩,勤洗手,不聚集,不聚餐,不能浪。
第二,復工復產防疫放第一:上下班堅持戴口罩,辦公室記得常通風,午餐吃飯分開坐,同事之間保持距離。
逆水行舟用力撐,一篙松勁退千尋。前一個階段大家共同努力形成的成果,還需要下一個階段大家來共同珍惜、保持、鞏固。爬泰山,半道有個地方叫“快活三里”,地勢平坦,好多游客正好爬得累了,就在此駐足歇腳。而有經驗的挑工們從不在此停留,因為一旦松了勁,后面的“十八盤”就難上了。
疫情防控是人民戰爭
在這場嚴峻的斗爭中
我們所有人
都不是游客
而是挑工。
2月22日,廣東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第28場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
復工復產以來,口罩等防疫物資的生產狀況如何?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副廳長楊鵬飛介紹,廣東正加快口罩、防護服等防疫物資緊缺用品的擴產,預計到2月底可以大大緩解當前防疫物資用品供需緊張問題。
廣東正大力推動已經取得生產資質的企業快速復產、擴產,幫助具備生產條件,還沒取得資質的企業盡快獲得資質,不斷提高產品質量。推動衛生用品、服裝、服飾等有加工條件的企業轉產防疫物資生產企業,或與有資質的企業合作,生產防疫物資。
楊鵬飛介紹,當前制約防疫物資生產的主要原因已轉變為上游材料和裝備供應的問題。目前來看,供需矛盾還是比較突出,比如口罩機、切條機。在口罩機一系列材料和設備供應順暢前提下,預計到2月底可以大大緩解當前防疫物資用品供需緊張問題。同時,支持部分地區加大口罩等防護用品的市場投放,省里對尚未形成產能產量的地區給予一定數量的口罩支持。目前,廣東省可實現消毒液日產量超3000噸,紅外測溫計日產量超3000支,總體看市場供應較為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