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發生以來,穿著“紅馬甲”的流行病學調查隊員們,一直在防疫一線奔波。近日,廣州市疾控中心新冠防控專班現場流調隊隊長陳宗遒接受了南方日報記者采訪,他提醒,目前對于疫情仍然不能掉以輕心,勤洗手、戴口罩、不聚集等良好衛生習慣要保持。
南方日報:此次疫情下的流調工作,遇到了哪些挑戰?
陳宗遒:在人員密集的室內環境,新冠病毒Delta毒株傳播快,不少病例接觸的人也比較多。我們需要在比較短的時間內,把這些感染者接觸過的人快速甄別。此外,一些餐廳監控的畫面清晰度并不高,我們很難通過視頻畫面來快速鎖定接觸者。不少老人家習慣現金支付,沒有留下具體的支付時間和記錄。最后,老年人的記憶力有所下降,對軌跡的回憶并不完整。
南方日報:此次疫情的感染者中,老人和小孩相對較多,是因為更易感嗎?
陳宗遒:新冠病毒對全人群都易感。但是廣州這次疫情一開始的病例是個老年人,喝早茶也是很多廣州老人家喜愛的生活方式,所以就在早茶的餐廳傳染給了其他老年人。如今許多家庭中,老人會幫忙帶小孩,所以這次疫情也存在家庭內的傳播。
南方日報:此次病毒的潛伏期,是否比以前更長了?
陳宗遒:目前來看,絕大多數的病例的潛伏期依然集中在3-7天這個范圍。確實不排除極個別的人,可能因為個體的特殊情況,出現潛伏期的延長,但個案不具備普遍意義。
南方日報:此次疫情有沒有接觸傳播的風險?都是如何處置的?
陳宗遒:我們會對涉疫場所進行環境采樣檢測,包括病例家中、小區、曾去過的餐廳等。目前,我們發現病例家中高頻接觸的部位,確實會殘留有病毒的核酸片段,比如門把手、遙控器、臺面、廁所等地。這也是給我們一個比較大的提醒,當一個病例發病或者開始排毒的時候,確實會污染周圍的環境。當他身邊的人在沒有做好防護的情況下去觸摸這些位置,也有可能因為間接接觸感染。
這也對我們的管控提出新的要求,比如說在封閉封控區域內,要加強環境監測和清潔消毒,避免通過環境介質傳播。
南方日報:很多人并不了解“消殺”,能否請您介紹一下?
陳宗遒:其實公眾可能一直有誤會,“消殺”一般是指消毒跟殺蟲,實際上對于新冠肺炎疫情,這里只涉及消毒。
對于病例家中的消毒,我們稱為“終末消毒”。針對空氣使用超低容量噴霧器和過氧乙酸,針對物體表面用常量噴霧器和含氯消毒劑,一些情況下使用紫外線消毒,并開展消毒效果評價。整個空氣彌漫了過氧乙酸之后,就算穿著防護裝備,人的眼睛和鼻子仍會感到不適,背著器械跟消毒液其實也是很重的體力活,消毒員在進行終末消毒的時候是比較辛苦的。
平時在家中,進行通風、洗手其實也是一種消毒。建議每天通勤的市民,可以隨身帶上酒精或者免洗洗手液,觸摸東西后就進行一次消毒,減少傳播風險。
掃一掃,關注廣東殘聯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