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來勢洶洶的疫情,讓線下教學按上了“暫停鍵”。對特殊孩子來說,連續性的康復干預中斷后,后續的干預可能會受影響。在4月2日“世界孤獨癥日”到來之際,筆者采訪多位孤獨癥(又稱“孤獨癥”)兒童家長、康復指導老師,了解疫情之下,這些“星星的孩子”如何進行康復訓練。
制定線上居家康復計劃
在廣東省殘疾人康復中心,孤獨癥康復部的老師們每天都會通過視頻,與孩子們進行互動,讓孩子們在家也能找到“上學”的感覺。
針對線下康復干預暫停的情況,省殘疾人康復中心從2月17日正式開始進行線上居家康復指導,各班老師根據本班孩子實際情況,利用微信班組溝通群和微信小程序,發布康復指導內容和步驟,家長反饋后再進行個別化點評指導。
圖為省殘疾人康復中心孤獨癥康復部老師通過視頻,與孩子們進行互動。受訪者供圖
“康復中心有66位孤獨癥孩子,分別由16位老師負責指導。”孤獨癥康復部劉曉梅部長介紹,線上居家康復指導包括生活自理、體能游戲、康復活動及家庭作業等內容。
線上居家康復指導,對老師和家長來說,都是一種挑戰。康復中心老師高帆認為,與孩子們面對面進行教學活動的時候,可以直觀及時了解到孩子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但進行線上居家康復指導,需要通過家長給孩子拍攝的視頻或照片來了解,可能就不太全面。
家長成了孩子康復訓練的新老師,如何幫助這些教學“新手”掌握康復指導要領,康復中心的老師們想了不少辦法。
剛開始,老師們想到用直播互動的形式,但這一方案很快被否決了。“對于孤獨癥孩子來說,長時間坐在視頻前比較困難,很可能剛進行沒多久,孩子就逃開了。”高帆說。
經過一番討論,孤獨癥康復部最終選擇了微信小程序,老師們在小程序上發布任務,同時發布相關圖片、視頻,指導家長給孩子進行輔導,比直播的效果更好。
為家長提供專業指導
“不習慣”是很多家長起初進行線上康復訓練時的心聲。吳先生的孩子于2017年進入省殘疾人康復中心接受康復干預。平時,吳先生將孩子送到康復中心,由老師進行專業指導,放學后再根據老師布置的“作業”對孩子進行輔導。
“現在變成完全由家長主導的線上康復訓練,有些東西需要自己去摸索,很擔心由于自己指導不專業,影響到孩子的康復。”吳先生說。
為幫助家長更好地完成居家康復訓練,老師們在發布任務的時候,會將每個活動的訓練目標和指導要點詳細羅列出來,并配有完整的步驟圖和教學視頻。家長遇到困難,通過所在班組微信群及時與老師溝通。老師們也會針對家長上傳的康復活動視頻內容,給出專業指導建議。
圖為省殘疾人康復中心孤獨癥康復部老師通過視頻,與孩子們進行互動。受訪者供圖
因為這場疫情,家長更加融入到孩子的康復訓練中。“老師對訓練內容的指導很詳細,會通過視頻指導我們怎樣教小孩子進行訓練,漸漸也就習慣了這種形式。”吳先生說,“相較以往,我們與孩子相處的時間更多了,孩子也喜歡和我們進行互動,親子關系更加密切。”
家長與孩子共同成長
在康復訓練的過程中,家長與孩子共同成長。
肖女士是兩個孩子的媽媽,不幸的是,兩個孩子先后被查出患有孤獨癥。“大兒子確診的時候,覺得天都塌了下來,但丈夫一直安慰我,遇到困難了就要面對,逃避不是辦法。”肖女士說,“家人的支持讓我漸漸從悲傷的情緒中走了出來。”
從那以后,肖女士開始了解孤獨癥方面的知識,帶著孩子進行康復干預。看著孩子開口說話,聽到他們叫“媽媽”,肖女士特別欣慰,“一個字就能讓你開心一整天”。
疫情期間,肖女士在家陪著孩子進行康復訓練,按照老師的要求,認真完成每日的學習內容。“輔導孩子的過程,也是自我學習的過程。看著孩子身上發生的可喜變化,與他們共同成長,再辛苦都是值得的。”肖女士說。
“在家長的耐心指導下,孩子們有了進步,說明線上康復指導是有效果的。”康復中心老師陳華婉說。最讓她感動的是,隨著家長們陸續復工,一些居家康復指導的任務,家長只能利用晚上的時間完成。很多時候,家長們到凌晨一兩點才有空反饋訓練內容,即便如此,他們也都全力配合。
如今,孩子們還在進行線上居家康復訓練。肖女士盼望著疫情早日結束,孩子能夠回到熟悉的課堂,接受更加專業的康復指導。對于孩子的未來,肖女士同很多孤獨癥家長一樣,希望他們能夠融入正常的社會生活。“孩子與我心心相連,他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所以我必須堅強,陪著他們走下去。”肖女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