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在廣州市番禺區化龍鎮塘頭村核酸檢測點,一名身穿綠色馬甲的防疫志愿者在現場忙碌著,他認真地檢查每一位居民的健康碼和粵核酸,一手拿著測溫儀為進出的居民測量體溫,另一只衣袖卻空空如也。
這名志愿者名叫江奇。因一次意外,他痛失了右臂,但他卻用左臂參與了化龍鎮一次又一次疫苗接種志愿服務及大型核酸檢測志愿服務。
據統計,江奇參與防疫志愿服務已達334次,累計服務約1068小時,成為了化龍疫情志愿服務時間最長的志愿者。
“每次志愿者做義工,總能遇到他。每次他都表現得非常認真,非常出色。”化龍鎮團委相關人士介紹說。
“平時黨和政府時常關心、服務殘疾人,在這種特殊時期我們也要力所能及的回報社會。”江奇用樸實的話語表達了殘疾人參與抗擊疫情的決心。
化龍鎮團委有關負責人介紹,自收到番禺區下發的開展全區大規模核酸檢測工作的通知后,大家聞令而動,立刻動員發布“志愿者招募令”,招募到的志愿者迅速到達各核酸檢測點現場。志愿者們完成崗前培訓學習,積極服從分配去往各自崗位,維持現場秩序,控制排隊人數,精準信息錄入登記,用實際行動有力保障了核酸檢測順利且高效進行。
他們當中有年幼孩子的母親、有餐廳運營負責人、有服裝行業從業者、有25年黨齡的黨員同志、有做完核酸自愿留下來做志愿者的工薪階層,他們身份不同,但卻在同一個無硝煙的戰場上踐行著“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的諾言。
掃一掃,關注廣東殘聯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