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上午,杭州第4屆亞洲殘疾人運動會火種采集儀式在廣州體育文化博物館(廣州亞運會亞殘運會博物館)舉行。
首次使用高鐵運輸火種
在《醒獅》剛勁有力的節奏中,采火儀式拉開序幕,該舞蹈將南派醒獅特有的難度技巧有機匯入舞蹈語言,剛柔并濟,“舞”武相融,向世界展示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
隨后,儀式現場響起了杭州家喻戶曉的經典歌曲《夢想天堂》,視障、聽障演員們用自己特殊的表達方式,展現出中國人民乃至亞洲人民生活的幸福圖景。
在儀仗隊的護衛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和亞殘奧委員會會旗進入會場。在奏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和演奏亞殘奧委員會會歌后,中國殘聯主席程凱宣布火種采集開始。
在廣州體育文化博物館(廣州亞運會亞殘運會博物館)內,13年前從中華世紀壇采集的亞殘運會火種依然在圣火臺中晝夜燃燒,經久不息。
采火使者手持采火棒,緩步走到圣火臺前,將采火棒伸向長燃著的亞殘運會火種,成功點燃采火棒。
隨后,采火使者將采火棒交給廣東省委常委、廣州市委書記郭永航,郭永航接過火種并交給浙江省委副書記、杭州市委書記、杭州第4屆亞殘組委副主席劉捷,劉捷展示火種,隨后點燃火種盒。緊接著,火種護衛將火種引入火種燈,廣東省副省長林濤宣布杭州第4屆亞殘運會火種采集儀式圓滿成功。
亞殘運火種采集儀式結束后,火種將乘坐G1302列車到達杭州,這是亞殘運會歷史上首次使用高速列車運輸火種,火種抵達后,將在杭州東站舉行火種歡迎儀式。
火種為何在廣州采集?
2010年,第一屆亞殘運會在廣州成功舉辦,亞殘運會是亞洲規模最大的殘疾人綜合性運動會,與亞運會同時期同城市舉行,其前身為遠東及南太平洋地區殘疾人運動會。
廣東省殘疾人聯合會黨組書記、理事長陳學軍介紹,第一屆亞殘運會的火種之所以留在廣州,是參照了1953年在新德里舉辦的第一屆亞運會,“當時亞運會的火種一直在新德里保存至今,因而亞殘奧委員會決定將第一屆亞殘運會的火種永久保留在廣州。”
他表示,本次杭州亞殘運會火炬傳遞從廣州采集火種,意義深遠,延續了亞殘運會的理念與宗旨,也全面展現了亞洲殘疾人體育事業的薪火相傳。
廣州亞運會亞殘運會博物館館長張澤明介紹,為了提升圣火的莊嚴與儀式感,博物館積極開展亞殘運會圣火廣場的升級改造,歷時1年。圣火臺主體部1∶1還原廣州亞殘運會火種盆,亞殘運圣火長明其中,火種盆四周環水,與嶺南特色喬木小葉欖仁相映成趣。同時,背靠可變換6種模式的LED火焰墻,凸顯了圣火的莊嚴。
“亞殘運會從第一屆的舉辦地廣州,走到第四屆的舉辦地杭州,其中的淵源非常深。”陳學軍感到非常激動,13年來,我國的殘疾人體育事業有了長足進步。如今,每年有1萬人次以上的殘疾人走出家門、開展體育鍛煉。他希望,借助亞殘運會的影響力,能鼓勵更多殘疾人走入社會,也讓更多人看到殘疾人的精神與意志力。
從2008年到2011年,陳學軍曾參與了第一屆亞殘運會的全過程。他依然記得在2004年廣州取得亞運會的主辦權后,經過國家的不懈努力,爭取到了在亞運會閉幕后15天舉辦亞殘運會的機會,成為首次同城同年舉辦“兩個亞運會”,對亞洲殘疾人體育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解釋稱,亞運會后舉辦殘運會,從資金投入、人力資源、持續影響力等方面都有積極意義。
掃一掃,關注廣東殘聯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