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杭州第4屆亞殘運會的到來,錢塘江畔的古城杭州正以全新面貌向亞洲、向世界展示自己。從2010年廣州亞殘運會到2023年杭州亞殘運會,中國兩次成為東道主,不僅在亞洲乃至世界的舞臺上展現出了強大實力,也見證了亞洲殘疾人體育事業發展的輝煌歷程。
一屆亞殘運會也是一場人文盛會,亞殘運會為亞洲地區殘疾人體育事業發展所提供的,絕不僅僅是一場國際體育賽事的競技平臺,它的背后,伴隨著中國人權保障的不斷完善,以及中國對殘疾人運動理念的關注和變革。
2010年12月12日,廣州亞殘運會開幕式在廣東奧林匹克體育中心舉行,開幕式晚會以“大愛”為主題,由《心聲》《追夢》和《飛翔》三個篇章構成,展示了殘疾人自強不息、勇敢飛翔的精神。(攝影 張和勇)
2022年3月23日,杭州亞殘運會智能手語平臺上線,并通過3D虛擬人技術、計算機視覺、機器翻譯、語音技術,打造智能AI手語翻譯官“小莫”。(圖 CFP)
從“遠南”運動會到亞殘運會
亞殘運會的前身是1975年舉辦的遠東及南太平洋地區殘疾人運動會,簡稱“遠南”運動會,是為該地區的脊髓損傷類、截肢類、視障類、腦癱類及其他類傷殘人士開展的綜合性體育盛會,其規模之大、水平之高受到各國政府的重視。
1982年,中國作為特邀代表參加了第3屆“遠南”運動會,這是新中國成立后首次參加的國際綜合性殘疾人運動會,比最早參加殘奧會的時間還要早兩年。此后中國連續參加至第9屆“遠南”運動會,并從第4屆開始連續六屆奪得金牌總數第一名,坐上“遠南”運動會金牌榜的頭把交椅,“遠南”地區殘疾人體育的格局也由此被重塑。
1994年9月第六屆“遠南”運動會在北京舉行,這次運動會上,中國不僅取得了驕人成績,也向世界展示了我國殘疾人運動的水平。
1994年9月,在中國北京工人體育場舉辦的第6屆“遠南”運動會,是該賽事歷史上第一次在一個國家的首都主辦。1400多名中外殘疾人運動員所展示的特殊體育的風采和自強不息的精神,三萬多名青年志愿者和十余萬名觀眾的熱情投入,賽后巡回報告演出團的一場場報告演出,新聞媒介的一次次報道,都給“遠南”地區的殘疾人體育成就留下了壯美篇章,也彰顯了中國對殘疾人體育事業的重視和扶持。
彼時的中國殘疾人體育事業已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中國代表團在那屆賽事上狂攬298枚金牌,即便“遠南”運動會發展成今天的亞殘運會,這項金牌紀錄仍未被打破。正是通過“遠南”運動會這一舞臺,中國人逐漸感受到了殘疾人競技體育的魅力,也體會到了國運興則體育興,體育強則中國強的道理。
到了21世紀,亞洲地區兩大體育盛會——亞洲運動會(簡稱亞運會)和“遠南”運動會,前者參賽和承辦成員國主要是亞洲范圍內的國家和地區,后者主要是巴基斯坦以東、國際日期變更線以西的亞洲地區,大洋洲地區和太平洋區域內的一些國家和島國,兩者參賽和承辦成員國范圍的不統一,從而影響兩大賽事不能同城同年舉辦的問題日益凸顯。尤其是在2006年,第15屆亞運會在卡塔爾舉行,而同年舉辦的第9屆“遠南”運動會在馬來西亞吉隆坡舉行。
與此同時,舉辦歷屆“遠南”運動會的國家或地區,為保證賽事順利舉辦承受著巨大的資金壓力,致使一些國家或地區簡約辦賽,甚至放棄舉辦,阻礙了亞洲殘疾人體育運動的健康、和諧和持續發展。而如果借鑒奧運會和殘運會同城同年辦賽的例子,由一個組委會舉辦兩個比賽,不僅可以節省人力、財力、物力,還可以通過舉辦奧運會的盈利和資金,來彌補舉辦殘奧會的經費不足問題。
出于以上諸多因素的考量,2006年第9屆“遠南”運動會在馬來西亞吉隆坡舉辦期間,“遠南”運動會聯合會與亞洲殘疾人奧林匹克理事會合并,成立亞洲殘疾人奧林匹克委員會(簡稱亞殘奧委會),隨后舉辦的亞殘奧委會第一次會員大會決定,將“遠南”運動會更名為亞洲殘疾人運動會(簡稱亞殘運會),參賽對象縮小為亞洲國家和地區。廣州繼在2004年獲得2010年亞運會舉辦權之后,也在該會議上獲得2010年亞殘運會舉辦權。
當走過35年發展歷程的“遠南”運動會經過重組,以亞殘運會的名義首次在廣州亮相時,41個國家和地區的約2500名運動員殘疾人運動員攜手并肩,共同演繹著“精神寓于運動”的殘奧理念。
廣州亞殘運會是第一次以亞洲名義舉辦的殘疾人運動會,也是亞洲第一次同城同年舉辦“兩個亞運”,它也由此作為里程碑事件,永遠定格在亞洲殘疾人體育事業發展的歷史上。
從千年商都到“無礙”之城
在珠江邊崛起的廣州,古代瓷路遠航、道通諸國,是最為耀眼的商貿明珠,改革開放后,又以開拓跨越的魄力和勇氣,打造出國際貿易聚集的商業勝景。
第一次同城同年舉辦“兩個亞運”,為什么是在廣州?有學者說:“即使再往前推幾百年,也還是在廣州,因為那時,廣州就已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出口,是世界貿易體系中至關重要的一環,而這一地位也保持到了現在。”
廣州不僅在經濟方面發展迅速,殘疾人事業發展領域也同樣成就不俗。早在1992年,廣州便成功舉辦了第3屆全國殘疾人運動會,對國內殘疾人體育事業產生了深遠影響。2004年,廣州獲得了“全國殘疾人工作示范城市”和“全國無障礙設施建設示范城市”榮譽稱號。
當然這還不夠,如何將“千年商都”打造成在全球文化和社會領域具有影響力的國際都市?亞運會、亞殘運會給了廣州一個契機。如果說亞運會讓廣州“一夜成名”,完成了城市發展的“鯉魚跳龍門”,那么亞殘運會則讓這座城市增添了濃濃的溫情和人文氣息。
從亞殘運會開幕式的“大愛”主題,到無障礙建設,再到社會各界扶殘助殘新風尚,以“80后”“90后”為主體的50多萬志愿者的貼心服務,還有風雨中堅守的身影,讓志愿精神在廣州得到了一次全民普及,也讓這座千年古城的人文關愛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亞洲乃至世界主流媒體、官方發言都沒有吝嗇他們的贊譽之詞。時任亞殘奧委會主席拿督扎納爾·阿布扎林說:“這里到處充滿愛心,我相信所有來廣州的人都能感受到這種變化。”
為了給參賽人員提供細致、周到、個性化服務,廣州對亞殘運會所涉及的比賽、訓練場館和住宿、交通、接待等服務領域都進行了無障礙化改造,而這只是整個城市提升無障礙化水平的一個小方面。雖然很早就已成為國內的無障礙模范城市,但為舉辦亞殘運會,廣州又經歷了一次大規模的城市無障礙化改造,僅盲道部分,全市就累計鋪設1100多公里。阿布扎林說:“很顯然,廣州在提升城市無障礙化水平上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付出了巨大的投入。”
在有形的“無障礙世界”建設取得豐碩成果的同時,一種無形的“無障礙理念”正催生出觀念的革命:“平等、參與、共享”,一種新的理念自2008年北京殘奧會后生根發芽,廣州亞殘運會又一次使殘疾人群體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并將這種理念不斷在中國傳遞。
2019年4月14日,2019杭州臨安半程馬拉松開跑。在奔跑的隊伍中,有一支殘疾人輪椅跑隊格外引人注目。杭州亞殘運會的籌辦,有力促進了殘疾人參與體育、促進康復、融入社會的步伐。(圖 CFP)
據不完全統計,在廣州亞殘運會上,有超過50萬名觀眾入場為運動員加油喝彩,19個競賽場館的平均上座率達到90%以上,個別賽事上座率更是達到100%,殘疾人運動員頑強拼搏的精神,不僅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也進一步增強了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對殘疾人理解、尊重、關愛、幫扶的理念。這種理念的轉變,是一種更為深刻的人性關懷。
亞殘運會的成功舉辦,促使人們進一步思考怎么改善殘疾人生活狀況。2010年之后,19個亞殘運會體育大項中,除了賽艇和保齡球,其余各項在國內都有很好的開展,輪椅太極拳、盲人象棋、輪椅廣播操等殘疾人群眾體育健身項目也在日益廣泛開展。因此,很多地方在規劃興建全民健身場所設施時,都將無障礙設施建設作為一個重要的考慮因素,殘疾人參加體育鍛煉的環境得以改善。
站在今天回望,廣州亞殘運會對于彰顯中國扶殘、助殘的文化傳統,展示國家人權保障的發展成就,表達亞洲殘疾人團結、友好與交流之愿景,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同時也為豐富亞洲國家和地區互利合作,促進殘疾人體育事業發展樹立了“標桿”。
從競技體育到更大領域
有人說,廣州和杭州都是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1982年,廣州和杭州被國務院評為“全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蘊同樣深厚,嶺南文化和江南韻味各具特色。廣州亞殘運會展示了改革開放后東方大國30多年的殘疾人事業的巨變,杭州亞殘運會則讓世界感受到新時代中國殘疾人的精神風貌。
13年來,從舉辦首屆亞殘運會,到第二次成為東道主,中國的亞殘運會軌跡也伴隨著中國殘疾人競技體育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這期間由中國舉辦的北京2022年冬殘奧會,促使全國開展的冬殘奧會大項由2個拓展到6個,實現了比賽大項全覆蓋,運動員由不足50人發展至近千人。
賽場依然令人激情迸發,而中國殘疾人體育的格局也從競技場拓展到更大領域。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將殘疾人康復健身體育作為實施全民健身、健康中國、體育強國等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展全國性殘疾人體育活動,改善體育服務,豐富活動內容,加強科研教育,殘疾人群眾性康復健身體育活動日益活躍。
在整個亞殘運會的籌辦過程中,殘疾人通過體育運動康復健身的理念深入人心。放眼全國,殘疾人社區文體活動參與率由2015年的6.8%持續提升至2021年的23.9%,形成政府主導、多部門協同、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大群體”格局。
上千年來,杭州以“山水登臨之美,人物邑居之繁”享譽四方,江南詩韻散落在歷代文人墨客的字里行間。而亞殘運會的舉辦,無論是其營造的助殘扶殘的社會氛圍,還是在無障礙環境建設方面,都讓這座古城融入了更多人文之美。(攝影 張雅麗)
與此同時,提升無障礙環境建設水平,是一道社會治理的考題。借助亞殘運會這一契機,從廣州到杭州,都高標準建設了一大批殘疾人公共基礎設施,場館里、公園里、家里,處處都有無障礙建設的影子,這讓“無障礙”成為城市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我國其他城市樹立榜樣,也為持續提升中國城市無障礙環境建設水平、在全社會普及無障礙理念,做出了重要貢獻。
10多年間,中國殘疾人事業在康復、教育、就業、社會環境、文化體育等都有了重大發展,殘疾人體育也與健全人體育一道,走出唯金牌論、競技體育獨大的時代,步入殘疾人參與體育、促進康復、融入社會的軌道。
不僅如此,中國用法律固化了對殘疾人參與體育運動的支持與保護。2016年,國務院印發的《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和《“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均包含了支持殘疾人群體健身的內容。2017年2月,國務院公布《殘疾預防和殘疾人康復條例》,更是首次以法規的形式明確了國家、社會、公民在殘疾預防和殘疾人康復工作中的責任,而參與體育活動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更重要的是,兩次亞殘運會的成功舉辦,吸引了社會各界更加關心、支持、發展殘疾人事業,營造扶殘助殘的社會環境,促進亞洲乃至全世界建設一個包括殘疾人在內的人人共享的和諧社會環境。
當年,廣州打出“我們歡聚,我們分享,我們共贏”的亞殘運會口號,在廣東奧林匹克體育中心舉行的以“愛”為主題的開幕式至今仍讓人難以忘懷。如今,杭州用“心相約,夢閃耀”迎接四海賓朋,在富春秀美山水映襯下,詩性的江南語言、數字杭州的科技智慧,都賦予亞殘運會更多想象。在中國,亞殘運會的圣火從未熄滅。
掃一掃,關注廣東殘聯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