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彥夫,1933年7月出生,山東省沂源縣張家泉村人,中共黨員,曾任山東省沂源縣西里鎮張家泉村黨支部書記。14歲參軍,參加過上百次戰役,受傷退伍后,朱彥夫帶領鄉親建設家園,并將自己的經歷寫成小說。先后獲評“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扶貧模范”“時代楷模”“全國自強模范”等稱號。
1933年7月,朱彥夫出生在山東省沂源縣張家泉村一個貧窮的農民家庭。10歲時父親被日本鬼子殺害。1947年,朱彥夫瞞著母親偷偷入了伍,南征北戰。在戰場上他作戰勇敢,10次負傷,3次榮立軍功,16歲入黨,先后參加了淮海戰役、渡江戰役等戰役,并踏上了抗美援朝的征程。
1950年12月,在抗美援朝的戰場上,朱彥夫身負重傷,退回國內。回國后,他接受了47次手術,昏迷93天后,奇跡般醒了過來。那一年,朱彥夫17歲,他失去了雙手、雙腳和左眼,右眼視力僅有0.3,體重不足30公斤,“身高”只剩下1.32米。
朱彥夫不想成為靠別人喂養的“寄生蟲”。他試著用殘臂吃飯,還學會了上廁所、裝卸假肢、刮胡子、劃火柴。生活可以自理后,朱彥夫做出了一個決定:回家!1956年,朱彥夫放棄榮軍休養所的特護待遇,回到闊別9年的故鄉——山東省沂源縣張家泉村,由此展開了人生中的第二場“戰役”。1957年,在村民的力薦下,朱彥夫毅然挑起了村黨支部書記的重擔,開始了一場持續25年之久、帶領父老鄉親們追求美好生活的奮斗史。
朱彥夫拄起拐,爬山間,進田頭,帶領鄉親們開山、填溝,為村里新增200多畝良田。他還帶人開辟了40多畝果園,綠化了千畝荒山。
冬閑時打水井,他親自下井指揮,上來后鐵腿取不下來,與腿凍在了一起,血肉模糊,他卻笑說“長在一起才好呢”。為了改造山地,他爬山越嶺考察,經常是四肢的創傷面剛結痂又被磨破,流血化膿。站著走,跪著走,爬著走,滾著走,這是朱彥夫的四種走法。
在朱彥夫的帶領下,張家泉村有了拖拉機、通了電,人均收入實現全鎮第一;興辦學校、發展教育;填溝造田,發展農業,朱彥夫帶領鄉親們走上致富之路,過上了溫飽殷實的好日子。
1982年,朱彥夫又有了新的方向——寫書。在專程看望的遲浩田將軍的鼓勵下,他拿起了筆。妻子把被子疊成“方塊”墊在他大腿上,再把寫字板放在被子上,朱彥夫弓背低頭,用嘴含著筆嘗試寫字??谒樦P柄往下流,浸濕了稿紙,換一張重新寫。用嘴含筆寫,殘臂夾筆寫,鐵圈套筆寫,整整7年。朱彥夫終于在1996年7月,出版了33萬字的自傳體小說《極限人生》。
“我這一生做過三件事,從軍、務農、寫書。雖然都是盡最大努力做的,但結果不盡如人意。我內心感到愧疚。”朱彥夫的謙虛使人尊敬。朱彥夫說:“我所取得的成績,我所獲得的榮譽,應該歸功于黨,歸功于祖國和人民,我們全家都要感謝黨和國家對我們的肯定和關懷。”
掃一掃,關注廣東殘聯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