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早產導致視神經發育受損,“90后”姑娘張倩昕右眼完全失明,左眼僅剩0.08的視力。雖然一出生就被上天關了“一扇門”,但不服輸的她,憑借頑強的毅力,走好自己的人生路:參加高考被華南農業大學錄取,后成為廣東本土培養的首位視障研究生;創辦廣州市融愛社會服務中心,專門為殘障人士提供服務;運用“黨建+公益”創新模式,在全社會倡導和營造無障礙環境氛圍……
今年,張倩昕被評為“廣東省優秀共產黨員”。“今年恰好是我入黨十周年,這份榮譽是對我的肯定,同時也意味著責任和擔當,將激勵我更好地為殘障人士服務。”她說。
張倩昕
自強不息:以專業第一的成績讀研
1992年,張倩昕出生于廣州市荔灣區。天性開朗的她,沒有因為嚴重的視力障礙消沉,反而憋著一股勁,更加努力學習。“我一直隨班就讀中小學,因為看不到黑板,只能認真聽老師講課,盡量讓自己聽過的都記住,以節省復習的時間。”她說。
高中三年,張倩昕一直保持著年級前40名、班級前10名的優異成績。2010年,她通過大號字體特殊試卷參加高考,被華南農業大學社會工作專業錄取。
剛上大學時,張倩昕經歷了一些迷茫和困惑:在很多人看來,殘障人士原本就是社工的服務對象,自己如何去服務別人呢?但在學習和實踐過程中,張倩昕從社會工作“助人自助”的理念中,逐漸找到人生的價值感。“雖然我是一名殘障人士,但我也有能力去幫助其他人。”她說。在嘗試了很多不同領域后,她最終選擇從事殘障服務,因為在溝通和服務殘障人士的過程中,她會更容易理解他們的需求,也更容易建立關系,將自身的局限轉化為優勢。
堅定了自己的目標和方向后,張倩昕的校園生活精彩而豐富,她積極參加志愿活動,獎學金次次不落,學術論文更不在話下,后來以專業第一的成績被保送到本校繼續攻讀研究生,共發表論文10篇,參與國家級課題1項、廳級課題5項,獲得廳級獎項6個。
黨建引領:為殘障人士提供精準服務
張倩昕是在有著濃郁革命氛圍的家庭中成長的:她的曾伯公是1928年犧牲的中共黨員、革命烈士張云峰;父親張學藝是一名軍人,一直教育她“有國才有家,要為國家作出自己的貢獻”。大學剛入學,張倩昕便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希望傳承家族的紅色基因。憑借過硬的黨性修養和出色的學業成績,張倩昕在大二時成為同屆中第一位中共黨員。
臨近研究生畢業,有不少單位向張倩昕拋出橄欖枝,但都被她婉拒了,她決定用在校7年所學去幫助更多的殘障人士。在各級黨組織的幫助和指導下,她創辦了廣州市融愛社會服務中心,旨在為殘障人士提供精準化、個性化的輔導和支持,促進他們的社會融合。
令她印象尤為深刻的是對中途視障者的危機干預。由于生活方式的改變,中途視障者往往面臨更大的壓力和挑戰。張倩昕分享了這樣一個案例:一名40多歲的男性因眼科疾病導致失明,一度喪失了生活的希望。接到街道和其家人的求助后,張倩昕和伙伴們一邊對他進行心理疏導,一邊教他如何通過輔助軟件使用手機,后來他還參加了“融愛”舉辦的盲人定向行走訓練,如今已經順利回歸工作崗位。
“殘障人士在生活中會面臨很多困難,如果我們能給予適當的專業支持,他們完全可以正常上學和就業,投身社會建設。”張倩昕說。
作為中心的黨支部書記,張倩昕還充分運用“黨建+公益”的創新模式,積極引導黨員、群眾關注殘疾人,傾聽殘疾人的需要。例如,推動“融愛”黨支部與多個黨支部實現共建,為視障人士提供各類志愿服務或物資支持;聯合廣州地鐵、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廣州圖書館等黨組織開展助殘服務能力培訓近百場,培訓助殘志愿者超過1000人次;開展個案服務及為視障人士及家屬提供各類小組、活動合計70余場次,累計直接服務超過5000人次,其個人志愿服務時數更是超過5000小時。
掃一掃,關注廣東殘聯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