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今年5月19日是第三十四次全國助殘日。據統計,截至2023年底,我國殘疾人總數達8591.4萬人、涉及2.6億家庭,就業人數達905.5萬人。如何進一步提升殘障人士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在全國助殘日到來之際,南方網、粵學習客戶端策劃推出《共享美好生活》系列報道,講述殘障人士及其家屬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看見”希望,“聽見”美好,“邁”向新生活的動人故事。
伍雪玲將每一位聽障兒童看作自己的孩子,幫助2000多名聽障兒童走出無聲世界。她從事特殊兒童康復工作20余年,創立了廣東省深圳市羅湖區晴晴言語康復服務中心,致力于聽力障礙兒童、言語遲緩兒童康復訓練服務。今年,伍雪玲獲評2024年第一季度“中國好人”。
為聽障兒童搭起溝通的橋梁
伍雪玲的女兒晴晴在七八個月大的時候,被確診為極重度神經性耳聾,聽不見聲音,也不會開口說話,這讓初為人母的伍雪玲痛心不已。在幫助失聰女兒找回聽力之后,她懷著對聽障兒童一份特殊的感情和康復治療的經驗,走上了聽障兒童康復教育培訓之路。2010 年,伍雪玲創辦了深圳市羅湖區第一家民辦非盈利性機構——晴晴言語康復服務中心,“我想幫助像晴晴一樣的孩子,幫助他們說話,更好地融入社會。”伍雪玲說。
創業之路并非一帆風順。伍雪玲創辦第一家晴晴言語康復服務中心時,面臨選址、裝修、人才招聘、運營管理、資金籌備等問題,她迎難而上,一人身兼數職,最終在社會各界的幫助下成立了晴晴言語康復服務中心。20多年來,伍雪玲一直堅持做“天線寶寶”的愛心媽媽,晴晴言語康復服務中心也從一家擴至三家,越來越多的孩子能得到專業化的康復培訓。“我們通過給聽障兒童做評估,為他們制定個性化的康復服務,同時根據每個孩子的興趣,設置多彩多樣的課程,像小組課、社交課等等,追趕他們之前因為聽不到而落下的差距。”伍雪玲介紹。
讓更多聽障兒童被看見
從事特殊兒童康復教育多年,伍雪玲積累了不少心得。她認為“貴人語遲”的說法并不科學,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語言發育有規律可循。她建議每個孩子的家長及時為小孩做語言發展量表測試,做到早發現早診斷。為了幫助更多聽障兒童的家庭走出無聲世界,特別是農村地區的家庭,伍雪玲嘗試著在抖音、視頻號上做公益宣講和直播,“很多家庭在遇到自己的小孩是聽障兒童時,首先心理上會接受不了,甚至會崩潰,所以我們想為聽障兒童的家庭做關于心理建設方面的科普教育,鼓勵家長用積極的心態面對。同時為他們普及理論知識,比如涉及聽障兒童補貼的法律法規、聽力學知識、言語康復技巧。”
“每次聽到康復后的孩子們回來,喊的一聲聲‘伍媽媽’,讓我更加堅定我們的康復中心要辦下去。如果不去幫助這些聽障兒童,他們有可能成為家庭、社會的負擔,但如果這些孩子受到專業的康復培訓,將來有可能成才,這樣一想,我覺得我所有的委屈都值得。”伍雪玲感慨道。未來,伍雪玲希望能夠為聽障兒童做更多的事情,她也呼吁社會各界能更多關注聽障兒童的成長,讓他們在社會的幫助和支持下,聽見美妙的聲音,擁有更美好的未來。
掃一掃,關注廣東殘聯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