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上午,記者來到中山大學管理學院,2017年廣東“眾創杯”殘疾人公益賽復賽暨中山大學公益創業特訓營開營儀式在這里舉行。在兩天的強化培訓后,將從521個參賽項目中選出88名選手登上復賽舞臺,爭奪總決賽名額。晉級決賽的名單將于28號在省殘聯官網、“眾創杯”大賽官網公布。
廣東省殘疾人聯合會教育事業部主任科員劉效臣告訴記者,廣東“眾創杯”殘疾人公益賽自4月啟動以來,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和大力支持。入圍初賽的項目達521個,比上一屆參賽項目增加122個。大賽參賽總人數達2081人,其中直接參與創業的殘疾人有838人,這些殘疾人當中不乏有博士學歷、碩士以上學歷、本科以上學歷等既有專業技術、又有公益愛心的創業創新者。
7月28日,初賽在廣州中山大學順利舉行,經過激烈的角逐,最終評選出了88個項目晉級復賽。
從入圍的項目情況來看,項目內容除了常見的農林漁牧養殖外,還涌現了一批文化創意、非遺環保、醫療科技、新能源等科技含量較高等領域的創新項目,呈現出項目領域寬、實用性強、社會影響廣的特點。服務范圍涵蓋殘疾人輔助器具設計制造、就業培訓平臺搭建、康復項目開發、殘疾人輔助性就業項目等,密切貼近殘疾人需求,具有良好的社會效益。
中大管院定制課程助力選手晉級全國邀約組百人評委導師團
公益創業特訓營立足于中山大學管理學院優異的培訓師資,已連續舉辦兩屆,成為殘疾人公益賽的一個亮點。開營的目的在于幫助參賽選手掌握創業基礎知識,開拓創業思路,規避創業風險。通過近兩天的學習,參賽選手將在導師的精心指導下,基本掌握創業項目戰略定位與商業模式設計、商業計劃書撰寫、創業路演等知識與技能,提升個人自主創業能力和經營本領。
圖為特訓營導師正在為參賽選手授課
為保證大賽權威性,大賽總執委會從全國范圍邀請近百名評委導師組成專家庫,助力殘疾人公益賽。他們的身份包括投資人、企業家,各大高校、職業院校專家,律政專家及公益人士等。評審時按照隨機抽取的原則,分階段服務于初賽、復賽和決賽各環節。導師團將針對項目價值、選手表現等進行分析,盡量讓選手在比賽之余有更多收獲。為保證比賽公正透明,賽場還設有仲裁委員以及公證員,在比賽期間定時巡視,監督比賽。
90后聽障選手創造聽障福音
畢業剛兩年的90后參賽者石城川帶來了《軟硬發聲——音書助力聽障人士溝通》項目。他在11歲時患上腦膜炎,因用藥不當成為一名重度聽障者。高考時,以超過高考重點線41分的成績考入暨南大學。畢業后,石城川憑實力應聘到了一家知名跨國企業工作。這時,谷歌智能眼鏡的誕生激發了石城川創業的念頭:中國有兩千多萬聽障人,遭受著不同程度的聽力損失,如果能實時將語音轉換成文字,顯示在鏡片上,聽障人就能馬上看見,加快與人交流溝通的速度,提高學習工作效率,提升生活質量。他試著求助國內外知名智能軟件企業來開發這類產品,遺憾的是,盡管不少企業認可這個項目的意義,但終究沒有愿意接手的。這時,他找到了當時在華南理工大學軟件學院讀研究生的陳國強合作,陳國強了解深度神經網絡技術,曾獲得美國數學模型比賽一等獎。于是,石城川毅然辭職,從此開啟了創業之路。
項目取名為音書,體現了將聲音轉化為文字的特點。他們的夢想就是改變聽障者的生活。2017年1月20號,音書APP軟件正式發布在各大應用商店,供公眾免費下載使用。軟件集成了語音識別功能,聽障者可以通過文字“看見”聲音,接聽語音電話,幫助用戶更高效的溝通。同時,音書軟件還新加入了語音訓練的功能,這一功能對聽障人也非常重要。例如,石城川曾經講話時控制不好自己的發音和音量,有時會含混不清,分貝非常高。而有了這一功能,聽障人可以通過游戲的方式提升表達能力和普通話水平。
不久后,“音書”獲得了全國第二屆移動終端創新應用大賽第一名。短短三個月的時間,音書APP已經有了1萬多人的用戶群。不少用戶給他們發來感謝信,并對音書APP作出“翻譯速度很快、準確度很高”、“讓我們和健聽人不再有溝通障礙”等評價。目前,音書團隊正在繼續改進軟件,加緊研發可以與手機軟件搭配使用的智能眼鏡,該眼鏡已經做出了樣品。
“我們希望有一天,聽障人能借助科技輕松和外界交流,讓‘聽障人除了聽,什么都能做’”,石城川說。
中國導盲犬南方示范基地為視障人士生活助力
來自企業組助殘類的張妙鈿帶來的項目《中國導盲犬南方示范基地送給盲人一雙有溫度的眼睛》則以社會公益效益為出發點。張妙鈿認為導盲犬不像盲杖那樣冰冷,它們聰明而又富有感情,在領路的同時又是使用者生活中的好伙伴,它不單單是一個出行工具,而是視障朋友們的另一雙眼睛,能協助在黑暗世界里面生活的視障人士學習、工作、生活、出行,大大拓展視障人士參與社會生活的空間。
圖為張妙鈿在開營儀式上向大家介紹導盲犬項目
目前全國有超過1000萬的視障人士,按1%標準配置為盲人配備導盲犬,就需要10萬多只。我囯導盲犬行業起步較晚,發展至今相關機構國內才7個,服役于盲人的導盲犬還不足200只。廣東省就有盲人近70萬人,全省僅有2只導盲犬。鑒于此,張女士和她的團隊于2015年在廣州市海珠區“丫髻沙島”創建“中國導盲犬南方示范基地”,目前基地有種犬3條,幼犬13條,在訓預備導盲犬10條。同時基地牽手華南農業大學動物科學學院、獸醫學院、公共管理學院及校方機構進行產、學、研、實等合作,以期樹立行業標桿,立足廣州服務全省,并輻射全國,服務更多需要幫助的視障朋友。根據基地發出的問卷調查統計,若成功培養出導盲犬,省內目前提出申領需求的視障人士達4200余名。
推拿技師自立自強造福社會
來自廣東順德的黃震南是企業組自強類參賽項目的全盲選手,在他十五歲的時候因視網膜脫落失明。“像我們這種半途失明的人比先天失明的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更差,剛失明的那一年,我是非常崩潰的,可是連想死都沒有辦法,因為沒有自理能力,去哪里都有家人跟著。”黃震南告訴記者,自己的父母是高級知識分子,在他失明后也沒有放棄他,而是把他送到專業技校里學習推拿。取得中專學歷后,他又自考了湖南醫學院的本科,成為了一名具有既具有專業理論中醫基礎,又有實踐技能的推拿醫師。
黃震南帶來的項目是他自己創辦的推拿按摩公司,創立至今已有十八年歷史,公司采用學徒制培養推拿技師,零基礎也能學技術。近年來,采用新的營業模式,利用互聯網搭建平臺進行診療,再將客戶引流至最近的線下門店消費。目前有八家分店,每個門店的規模都不大,只有十名左右的員工,公司目標是在兩年內孵化一百家,實現社區服務。
現在的黃震南還在順德職業技術學院任按摩導師,他告訴記者,現在學習這門手藝的健全人很多,他們的服務會比視障人士更周到。但按摩是一門技術活,講究的是手上功夫,學習的過程中難免會有很辛苦的時候,而健全人面對的誘惑和選擇更多,相對來說視障人士更加專一,手法也會更專業。
“我現在有兩個身份,既是醫師,又是導師,在解決自己就業需求的同時也能給他人帶來幫助,還能造福社會,我感到很滿足。”黃震南說。
圖為工作人員正在為參賽選手進行手語翻譯
今年進入復賽的88名選手中,包含有56名肢體、視力和聽力語言障礙的殘疾人,為做好賽事服務,保障選手順利參賽,組委會提供了無障礙車輛、手語翻譯、青年志愿者等助殘服務,為這些選手提供引導和幫助。
當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理念深入人心,各種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有效激發了社會活力。在這場前所未有的創業大潮中,殘疾人既是被關注的對象,也是平等參與、積極創造的主體。廣東省殘疾人聯合會副理事長、總執委會主任柯沫夫說:“在這個殘疾人事業高速發展的時代,我們也期待看到他們更多自強不息、銳意進取的時代風采,可以更有尊嚴的融入社會和實現人生價值。”
掃一掃,關注廣東殘聯微信